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泵,尤其涉及一种充气泵降噪壳体及充气泵。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充气泵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包括电机、离心叶轮及外壳,利用电机驱动离心叶轮转动,在外壳内密集地设置多个通向电机的导风口,当离心叶轮产生气压时,气流向外甩出,且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导风口流向电机的周围,再向外排出。然而,这种充气泵因为导风口密集,多达十几个,虽然可以对电机有效散热,但是风压小,气流通过导风口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另一种是在离心叶轮的蜗壳处设置出风口,但是,因为气流只经过离心叶轮和蜗壳,随即吹出,气流没有经过电机,电池、电路板等发热量较大的元件,因此,虽然这种充气泵的风压大,噪音小,但是存在严重的散热问题,影响产品寿命和开机运行时间(开机运行不超过5分钟,需停止运行3分钟等电机冷却后再开机使用),也影响整机的续航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风压、降低噪音、且有利于快速散热的充气泵降噪壳体。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压大、噪音小、散热效果好,续航及使用寿命长的充气泵。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气泵降噪壳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容置腔及第二容置腔,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呈弧形的导向风道,所述导向风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且进气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中心轴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导向风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且出气方向与所述进口的进气方向垂直;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壳体内设置第一容置腔及第二容置腔,又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及第二容置腔之间设置导向风道,使所述导向风道呈弧形,从而可以使得气流能从所述第一容置腔平顺地流向第二容置腔内,大大降低了气流的阻力,气流导向流畅,因此,不但可以有效减少紊流,降低噪音。而且本实用新型可产生的风压大,可将气流连续大量地引到第二容置腔内,因此,散热效果十分好,并且可延长充气泵的运行时间,续航及使用寿命更长。
7.较佳地,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中心轴同轴。由于所述离心叶轮需要从上方中间进风,因此,将所述进风口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同轴,可以使得所述进风口刚好位于所述离心叶轮的正上方,从而可以使进风更顺畅,进风量更大。
8.较佳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中心轴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中心轴同轴。这样可以使得气流能完全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的空气混合,进而可以充分地对第二
容置腔的各个部件降温,加快散热速度,保证散热效果。
9.较佳地,所述壳体包括蜗壳及底壳,所述蜗壳设置于所述底壳的一端,所述第一容置腔位于所述蜗壳与所述底壳之间,所述第二容置腔位于所述底壳内。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充气泵呈轴向布置,因此,使得气流方向也呈轴向方向,从而可以充分地对充气泵内的各个部件进行散热。
10.具体地,所述蜗壳包括上壳及下壳,所述上壳设置于所述底壳上端,所述下壳位于所述上壳与所述底壳之间,所述下壳的上侧设有连通所述进风口的套筒,所述套筒贯穿所述下壳的下侧,所述下壳的下侧边缘设有向个突出的突块,所述突块的一侧设有弧形面,所述弧形面与所述底壳的开口形成所述导向风道。
11.一种充气泵,包括电机、离心叶轮、电池、电路板及充气泵降噪壳体,所述离心叶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电机、所述电池及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壳体设有第三容置腔,所述第三容置腔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远离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一端,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且分别与所述电机及电池电连接,所述电机输出端与所述离心叶轮连接,并驱动所述离心叶轮旋转,以使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导向风道、所述第二容置腔及所述出风口。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充气泵的立体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充气泵的分解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充气泵的壳体的分解结构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充气泵的轴向剖面图。
16.图5是本实用新型充气泵的蜗壳的径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18.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泵100包括电机1、离心叶轮2、充气泵降噪壳体3、电池4及电路板5,所述充气泵降噪壳体3包括壳体31,所述壳体31内沿轴向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容置腔311、第二容置腔312及第三容置腔316,所述第三容置腔316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311远离所述第二容置腔312的一端,所述离心叶轮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311内。所述电机1及所述电池4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312内。所述电路板5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置腔316内且分别与所述电机1及电池4电连接。所述壳体31的上端设有进风口313,所述进风口313与所述第一容置腔311连通。所述壳体31内还设有呈弧形的导向风道314,所述导向风道314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容置腔311连通且进气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置腔311的中心轴延伸方向垂直。所述导向风道314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容置腔312连通且出气方向与所述进口的进气方向垂直。所述壳体31的下端设有出风口315,所述出风口315与所述第二容置腔312连通。所述电机1的输出端与所述离心叶轮2连接,并驱动所述离心叶轮2旋转,以使气流依次经过所述进风口313、所述第一容置腔311、所述导向风道314、所述第二容置腔312及所述出风口315。
19.再请参阅图4,所述进风口313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容置腔311的中心轴同轴。由于所述离心叶轮2需要从上方中间进风,因此,将所述进风口313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容置腔311同轴,可以使得所述进风口313刚好位于所述离心叶轮2的正上方,从而可以使进风更顺畅,进风量更大。所述出风口315位于所述壳体31的底部,且中心轴与所述第二容置腔312的中心轴同轴。这样可以使得气流能完全与所述第二容置腔312内的空气混合,进而可以充分地对第二容置腔312的各个部件降温,加快散热速度,保证散热效果。此外,本实施例的进风口313、所述第一容置腔311、离心叶轮2、电机1、第二容置腔312及第二容置腔312均呈同轴设置。
20.再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壳体31包括蜗壳31a及底壳31b,所述蜗壳31a设置于所述底壳31b的一端,所述第一容置腔311位于所述蜗壳31a与所述底壳31b之间,所述第二容置腔312位于所述底壳31b内。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充气泵100呈轴向布置,因此,使得气流方向也呈轴向方向,从而可以充分地对充气泵100内的各个部件进行散热。具体地,所述蜗壳31a包括上壳31a1及下壳31a2,所述上壳31a1设置于所述底壳31b上端,所述下壳31a2位于所述上壳31a1与所述底壳31b之间,所述下壳31a2套于所述底壳31b的上端形成所述第一容置腔311,所述下壳31a2的上侧设有连通所述进风口313的套筒31a3,所述套筒31a3贯穿所述下壳31a2的下侧,所述下壳31a2的下侧边缘设有向个突出的突块31a4,所述突块31a4的一侧设有弧形面31a5,所述下壳31a2设置于所述底壳31b时,所述弧形面31a5与所述底壳31b的开口31b1形成所述导向风道314。
21.在充气时,启动所述电机1,所述电机1带动所述离心叶轮2转动,所述离心叶轮2从所述进风口313吸气,并利用离心力将空气甩到所述第一容置腔311的四周,空气在气压的作用下流动并通过所述导向风道314流向所述第二容置腔312。空气在第二容置腔312内与热气混合后从所述出风口315排出,进而可以对所述第二容置腔312持续降温。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壳体31内设置第一容置腔311及第二容置腔312,又在所述第一容置腔311及第二容置腔312之间设置导向风道314,使所述导向风道314呈弧形,从而可以使得气流能从所述第一容置腔311平顺地流向第二容置腔312内,大大降低了气流的阻力,气流导向流畅,因此,不但可以有效减少紊流,降低噪音。而且本实用新型可产生的风压大,可将气流连续大量地引到第二容置腔312内,因此,散热效果十分好,并且可延长充气泵的运行时间,续航及使用寿命更长。
23.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