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2.为了让高龄者、身障者以及孩童等较弱势的族群也能使用能够永续的输送系统,致力于提供具有撞击安全性能的交通工具。现有的技术中,后侧车架上设有凸条以供撞击时被压坏,进而提升冲击力量的吸收效率。但是,设置凸条的同时,导致其压缩了后挡板开口的空间而必须缩小后挡板开口的尺寸。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以能够避免后挡板的开口尺寸缩小为目的。进而,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撞击安全性能而有助于发展永续的输送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能够避免后挡板的开口尺寸缩小。
4.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后侧车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凸条,设置在所述后侧车架的外表面上,所述凸条沿着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并列地设置有多个,其中设置于所述后侧车架的上方表面的所述凸条,相较于设置在所述后侧车架的侧表面的所述凸条更靠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
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后侧车架包括:盖部件,形成为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上方表面;以及后侧车架本体,形成为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侧表面以及下方表面,其中所述盖部件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且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倾斜地延伸。
6.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中,设置在后侧车架的上方表面的凸条相较于设置在后侧车架的其他表面的凸条更靠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因此,较靠近于后方的后侧车架的上方表面不会增加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进而不会影响后挡板开口的大小。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避免后挡板的开口尺寸缩小。
7.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9.图2是图1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局部侧视图。
10.附图标记说明
11.100:车辆后部结构;
12.110:后侧车架;
13.110a:上方表面;
14.110b:侧表面;
15.110c:下方表面;
16.112:盖部件;
17.114:后侧车架本体;
18.120:凸条;
19.130:后车辆底板;
20.140:车轮罩;
21.x:车辆前后方向;
22.y:车宽方向;
23.z:车辆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局部侧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后部结构100例如是应用于普通乘用车(未示出)的后部结构,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似结构中,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附图中的车辆前后方向x、车宽方向y以及车辆上下方向z等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中各构件的位置关系。另外需说明的是,除非有特别说明,以下说明书所用的前方以及上方为车辆前后方向x以及车辆上下方向z箭头所指的方向,说明书所用的后方以及下方为前述相反的方向;说明书所用的内侧、外侧是以车宽方向y上的相对位置而言,车宽方向y箭头所指的方向并非用以限制内侧或外侧。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以下将搭配图1以及图2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100。
25.请参考图1以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后部结构100包括后侧车架110、凸条120、后车辆底板130以及车轮罩140。后侧车架110设置在车体的车宽方向y上的相对两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x延伸。凸条120设置在后侧车架110的外表面(上方表面110a以及图2的侧表面110b,但不以此为限)上。凸条120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x正交的方向延伸,即设置于上方表面110a的凸条120沿着车宽方向y延伸,设置于侧表面110b的凸条120沿着车辆上下方向z延伸,且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并列地设置有多个。后车辆底板130设置于后侧车架110之间,车轮罩140设置于后侧车架110在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方。设置于后侧车架110的上方表面110a的凸条120,相较于设置在后侧车架110的其他表面(图2的侧表面110b)的凸条120更靠近车辆前后方向x的前方。也就是说,上方表面110a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的后侧(靠近未示出的后挡板开口)未设有凸条120。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凸条120也可以只设置在单面、或者只设置单个,本实用新型不对此加以限制,只要不设置在影响后挡板开口的位置即可。
26.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100中,设置在后侧车架110的上方表面110a的凸条120相较于设置在后侧车架110的其他表面的凸条120更靠近车辆前后方向x的前方。因此,较靠近于后方的后侧车架110的上方表面110a不会增加车辆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进而不会影响后挡板开口的大小。据此,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100能够避免后挡板的开口尺寸缩小。
27.请继续参考图2,在本实施例中,后侧车架110包括盖部件112以及后侧车架本体114。盖部件112形成为后侧车架110的上方表面110a。后侧车架本体114形成为后侧车架110的侧表面110b以及下方表面110c。换句话说,在从车辆前后方向x的观看视角下,后侧车架
本体114的截面形成为开口朝上的帽状,盖部件112覆盖于后侧车架本体114的上方。以设置于上方表面110a的凸条120中在车辆前后方向x上最后方的凸条120的位置为起点,盖部件112朝向车辆前后方向x的前方、且朝向车辆上下方向z的上方倾斜地延伸,而延伸至后侧车架110的固定部(未示出)。由此,可以确保设置凸条120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所需的空间,从而不会影响后侧车架本体114的尺寸。
28.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中,设置在后侧车架的上方表面的凸条相较于设置在后侧车架的其他表面的凸条更靠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因此,较靠近于后方的后侧车架的上方表面不会增加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进而不会影响后挡板开口的大小。优选地,盖部件朝向前方、且上方倾斜地延伸,可以确保设置凸条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需的空间,从而不会影响后侧车架本体的尺寸。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部结构能够避免后挡板的开口尺寸缩小。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车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凸条,设置在所述后侧车架的外表面上,所述凸条沿着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并列地设置有多个,其中设置于所述后侧车架的上方表面的所述凸条,相较于设置在所述后侧车架的侧表面的所述凸条更靠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车架包括:盖部件,形成为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上方表面;以及后侧车架本体,形成为所述后侧车架的所述侧表面以及下方表面,其中所述盖部件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且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倾斜地延伸。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能够避免后挡板的开口尺寸缩小。车辆后部结构包括:后侧车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凸条,设置在所述后侧车架的外表面上,所述凸条沿着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并列地设置有多个,其中设置于所述后侧车架的上方表面的所述凸条,相较于设置在所述后侧车架的侧表面的所述凸条更靠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
技术研发人员:三上希 千野峻吾 山口智弘 近藤心一 铃木廉 金田旭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3.03.20
技术公布日:20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