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防碰撞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与流程-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95759发布日期:2023-10-11 18:52阅读:6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车辆防护领域,尤其涉及车辆防碰撞方法、车辆防碰撞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车辆在高速道路上进行驾驶,不可避免的需要驶出主路,进入匝道。一般在高速主路上,车速较快,非常忌讳过度的转向,而某些司机因驾驶技能、判断能力、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出现错过进入匝道的转向时机的同时,又错误判断了形势,强行转向。极有可能操作失败,导致碰撞到栅栏上,甚至侧滑翻车。
3.由于前车的危险操作,给后方车辆同样带来的极大风险,如果后车反应不及时或可控空间被限制的非常严重,也会导致后车的追尾,进而连锁反应。
4.而车辆的保护装置,如,安全气囊等,是通过车身挤压溃缩来触发的,在上述的境况下,所起到的防护作用也很有局限性的。
5.因此,需要一种车辆防碰撞的方案,可以根据车辆危险操作或错误操作引发的危机态势,合理的触发防护装置或防护措施,降低人员受伤害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防碰撞方法、车辆防碰撞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至少解决上述的一个技术问题。
7.本发明提供了下述方案:
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防碰撞方法,所述车辆防碰撞方法包括:
9.获取车辆驶入预设匝道的预判信息;
10.所述车辆驶入预设匝道的预判信息包括,根据车辆当前行驶速度、车辆转向角度和匝道入口距离,获取车辆能否驶入主路旁匝道的预判信息;
11.若,车辆当前行驶状态不能驶入主路旁匝道,则判断车辆是否向主路旁匝道转向;
12.若,车辆向主路旁匝道转向,则判断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
13.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且车辆当前速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则车辆触发保护装置。
14.进一步的,所述车辆向主路旁匝道转向包括:
15.判断本车是否刹车滑行;
16.若,本车刹车滑行,则判断后方车辆距离本车是否小于当前车速下的刹车安全距离;
17.若,后方车辆距离本车小于当前车速下的刹车安全距离,则判断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是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
18.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则本车停止刹车。
19.进一步的,所述后方车辆距离本车小于当前车速下的刹车安全距离包括:
20.判断车辆当前速度是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
21.若,车辆当前速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则保持本车刹车滑行。
22.进一步的,所述保持本车刹车滑行包括:
23.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则车辆触发所述保护装置。
24.进一步的,所述碰撞前临界状态包括:所述碰撞前临界状态分为多级;
25.根据所述碰撞前临界状态分为多级,所述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和距离分为多级;
26.根据所述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和距离级别,对应车辆触发对应级别的所述保护装置。
27.进一步的,所述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还包括: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下的车辆姿态;
28.根据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车辆姿态,预判碰撞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车身位置;
29.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则触发对应防护所述车身位置的所述发保护装置。
30.根据本发明的二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防碰撞装置,所述车辆防碰撞装置包括:
31.预判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驶入预设匝道的预判信息;
32.预判信息设置模块,用于所述车辆驶入预设匝道的预判信息包括,根据车辆当前行驶速度、车辆转向角度和匝道入口距离,获取车辆能否驶入主路旁匝道的预判信息;
33.转向状态检测模块,用于若,车辆当前行驶状态不能驶入主路旁匝道,则判断车辆是否向主路旁匝道转向;
34.碰撞距离判断模块,用于若,车辆向主路旁匝道转向,则判断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
35.碰撞速度判断模块,用于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且车辆当前速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则车辆触发保护装置。
36.根据本发明的三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37.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38.根据本发明的四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其存储有可由电子设备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所述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39.根据本发明的五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
40.电子设备,用于实现所述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41.处理器,处理器运行程序,当程序运行时从电子设备输出的数据执行所述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42.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程序在运行时对于从电子设备输出的数据执行所述车
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43.通过上述方案,获得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44.本技术通过判断车辆在不具备驶入匝道的条件下,出现车辆转向的工况,启动非溃缩式的车辆触发保护装置方案,使车辆的保护装置可以有更加充沛的反应时间,有利于保护装置可以做出更多相对复杂的保护动作。
45.本技术通过限定在特定工况下,启动非溃缩式的车辆触发保护装置方案,防止车辆一般行驶状态下,误触发车辆的保护装置,增加车辆保护装置的保护功能的稳定可靠。
46.本技术通过判断后方车辆和本车之间的关联状态,取舍刹车的时机,既考虑本车的人身安全,又考虑后方车辆的人身安全,降低了整体损失的严重程度。
47.本技术通过设置分级触发保护装置的方案,可以增设除一般的安全气囊之外的更多种类保护装置,多个保护装置层叠增加保护效果,增加了乘员的生存几率。
48.本技术通过判断车辆滑行后碰撞的车身位置,触发对应保护位置的保护装置,使受碰撞威胁最大的乘员优先获得保护,又尽量减少对驾驶员的驾驶干扰,增加个别乘员生存几率的同时,增加整个车辆内乘员的生存几率。
附图说明
49.图1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流程图。
50.图2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碰撞装置的结构图。
51.图3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碰撞方法的一种电子设备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3.图1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流程图。
54.如图1所示,车辆防碰撞方法包括:
55.获取车辆驶入预设匝道的预判信息;
56.车辆驶入预设匝道的预判信息包括,根据车辆当前行驶速度、车辆转向角度和匝道入口距离,获取车辆能否驶入主路旁匝道的预判信息;
57.若,车辆当前行驶状态不能驶入主路旁匝道,则判断车辆是否向主路旁匝道转向;
58.若,车辆向主路旁匝道转向,则判断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
59.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且车辆当前速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则车辆触发保护装置。
60.通过上述方案,获得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61.本技术通过判断车辆在不具备驶入匝道的条件下,出现车辆转向的工况,启动非溃缩式的车辆触发保护装置方案,使车辆的保护装置可以有更加充沛的反应时间,有利于保护装置可以做出更多相对复杂的保护动作。
62.本技术通过限定在特定工况下,启动非溃缩式的车辆触发保护装置方案,防止车
辆一般行驶状态下,误触发车辆的保护装置,增加车辆保护装置的保护功能的稳定可靠。
63.本技术通过判断后方车辆和本车之间的关联状态,取舍刹车的时机,既考虑本车的人身安全,又考虑后方车辆的人身安全,降低了整体损失的严重程度。
64.本技术通过设置分级触发保护装置的方案,可以增设除一般的安全气囊之外的更多种类保护装置,多个保护装置层叠增加保护效果,增加了乘员的生存几率。
65.本技术通过判断车辆滑行后碰撞的车身位置,触发对应保护位置的保护装置,使受碰撞威胁最大的乘员优先获得保护,又尽量减少对驾驶员的驾驶干扰,增加个别乘员生存几率的同时,增加整个车辆内乘员的生存几率。
66.具体而言,车辆在高速状态下,转向过程中由于离心力作用,引起车辆行驶稳定性变差,而通常在高速公路上驾驶,从主路到匝道会设计一个比较长的过渡车道,缓冲车辆的转向过程,降低因转向带来的失控风险。但实际的驾驶员水平有高有低,且各自所处境遇不同,有可能出现错过正常驶入匝道的时机,对车辆强行转向,试图驶入匝道。对于这种冒险行为,出现车辆碰撞隔离栅栏、防撞堆等情况的风险极高。
67.当司机做出转向操作一段时间后,又意识到驶入匝道不能成功时,不可避免的采取紧急刹车的措施,试图躲避撞向隔离栅栏、防撞堆等,进而又对后方车辆产生严重威胁。
68.虽然车辆本身有安全气囊等保护装置,但在碰撞实验中可以了解到,需要通过车身挤压溃缩才能引起传感器的信号跳转,触发预设的炸药将安全气囊吹起。但实际上,司机在错过正常转入匝道的时机后,强行转向,又紧急刹车,使车辆处于濒临失控的状态,碰撞不一定如实验中的形式发生,安全气囊保护能力有限。且安全气囊弹出后,势必会使司机丧失对车辆的控制视线,在失去控制权和失去防护能力之间做取舍。
69.因此,可以根据车辆当前行驶速度、车辆转向角度和匝道入口距离,获取车辆能否驶入主路旁匝道的预判信息,如果司机在不具备驶入匝道的情况下,还是强行的转向,则可以做好触发保护装置的预备状态,而不必等到车辆被碰撞挤压后才触发保护装置,(如,安全气囊)。可以预判在这种濒临失控的状态下(如,碰撞前临界状态),车辆是否以某个较为危险的速度(如,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驶向了隔离栅栏,并且达到了很近的距离(如,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则可以在车辆不被碰撞挤压的情况下,触发保护装置,(如,安全气囊)。这样可以为保护装置预留更充足的保护动作时间。
70.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可以参考官方的碰撞实验中,所提供的速度数据,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可以参考在当前速度下(如,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下),触发保护装置、保护装置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如,保护装置是安全气囊,动作时间段,则可以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短些,保持驾驶员控制车辆能力的时长,如果,保护装置是座椅规避动作等,则可以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长些,给保护装置以足够的动作时间。
71.判断车辆速度、转向的方式,可以通过在旋转机构上设置编码器等传感器,检测栅格脉冲的方式判断车辆速度、方向盘转向等。
72.判断车辆与隔离栅栏的距离,可以通过车身雷达装置、车身的摄像头等,根据雷达回波或图像处理的方式,获得车辆与周围物体的距离信息。
73.判断车辆能否驶入主路旁匝道的预判信息,可以通过gps定位信息,结合导航软件,判断车辆所行驶的车道和与匝道的距离。
74.车辆可以设置一般防撞模式和预判防撞模式,如果车辆出现了错过驶入主路旁匝道的时机后,车辆的方向盘还是出现了向匝道方向的转向动作,则车辆可以启动预判防撞模式。在预判防撞模式下,车辆的防护装置可以根据车身上雷达装置、车身摄像头等,在车辆被挤压溃缩前起效。
75.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向主路旁匝道转向包括:
76.判断本车是否刹车滑行;
77.若,本车刹车滑行,则判断后方车辆距离本车是否小于当前车速下的刹车安全距离;
78.若,后方车辆距离本车小于当前车速下的刹车安全距离,则判断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是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
79.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则本车停止刹车。
80.具体而言,当本车司机为了避免与旁边隔离栅栏、防撞堆等碰撞,采取了急刹车的操作,势必会引起后车避免与前车碰撞的刹车动作(假如后方有车)。但事出突然,后方车辆不一定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反应距离。因此,不排除一种可能,虽然本车只要继续刹车,或刹车滑行,就可以依靠刹车的方式不与前方或侧前方隔离栅栏碰撞,但不能保证后方车辆有足够的刹车安全距离而不追尾。
81.出于保护人员为第一要务的目的,如果本车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说明还有可控空间,则本车短暂的停止刹车,或减轻刹车的程度,让本车车辆尽可能多的给后方车辆腾出刹车减速的缓冲空间。
82.控制本车停止刹车是临时性的,或是降低刹车的程度。比如,电动车辆可以临时将刹车片刹车调整成逆变器回收动能式的刹车,降低刹车减速的程度。比如,燃油车可以在刹车踏板上设置电控的阻尼电机,使刹车踏板的踩踏深度变浅。
83.刹车滑行中的“滑行”并非是车辆采取滑动摩擦在地面上滑行,而是不再施加动力,一边减速一边移动。
84.可以通过车身雷达、车身摄像头,判断后方车辆与本车之间的距离和接近本车的速度等,车辆根据判断出的刹车安全距离,控制刹车的工作状态。
85.通过为后车腾挪刹车空间,有利于减少后车司机下意识急转向侧翻的事故。
86.在本实施例中,后方车辆距离本车小于当前车速下的刹车安全距离包括:
87.判断车辆当前速度是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
88.若,车辆当前速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则保持本车刹车滑行。
89.具体而言,不排除一种可能,追尾碰撞不可避免,则本车尽可能的专注于前方可能的碰撞情况,尽可能的预留缓冲距离。如果后方追尾先于前方碰撞,至少前方预留了缓冲空间。如果前方碰撞先于后方追尾,则由于前方没有缓冲空间,二次伤害可能更为严重。
90.车辆当前速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说明当前的车速较快,后方车辆如果采取刹车措施,也会是高效的减速(除非后方车辆不刹车减速),此时最重要的是争取车辆前方的缓存空间。
91.假如,前方碰撞后,必然引发保护装置的触发,保护状态触发后(如,安全气囊瞬时膨胀),气囊不再有保护能力,假如进而后方车辆在前车安全气囊失效后再挤压车辆,二次
伤害更大。如果,后方追尾先发生,而在“预判防撞模式”下,是以防止碰撞主路旁隔离栅栏为目的,可以先忍受后方追尾,优先利用车辆前方尚有一席之地的缓冲空间,把安全气囊的弹出留到撞击隔离栅栏,综合平衡减少二次伤害。
92.当然,不排除一种可能,后方车辆体量庞大,或后方车辆刹车不当,或后方车辆碰撞前方车辆后没有拉开距离,这种“牺牲追尾”,减轻二次伤害的策略是低效的。
93.在本实施例中,保持本车刹车滑行包括:
94.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则车辆触发保护装置。
95.具体而言,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且在急踩刹车的状态下,说明下马上就要撞上隔离栅栏。此时不再有避让的空间,可以及时触发保护装置,比如触发安全气囊。
96.在车辆碰撞实验中,通过车辆挤压溃缩,触发安全气囊的过程,车辆变形和人员大幅度前冲是同时发生的,往往乘员的身体被惯性拉扯到了极限的状态下,即将超出身体自带缓冲能力的极限,一旦气囊弹出的方向有些许偏差,乘员就会出现损伤。
97.通过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车辆触发保护装置,可以使乘员的身体自身缓冲能力和气囊的缓存能力叠加发挥作用,而不是等人体自身的缓冲能力即将耗尽,安全气囊才接替补充。
98.通过前置防护位置的触发时机,增加了人员的生存几率。
99.在本实施例中,碰撞前临界状态包括:碰撞前临界状态分为多级;
100.根据碰撞前临界状态分为多级,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和距离分为多级;
101.根据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和距离级别,对应车辆触发对应级别的保护装置。
102.具体而言,通常情况下,车辆通过碰撞溃缩触发保护装置,所采用的以安全气囊为主。但不排除一些防护效果好,但反应速度比安全气囊慢的方案。比如,通过座椅中弹出护板,遮挡在重要防护位置上。比如,弹开方向盘,给乘员增加缓冲距离。比如,瞬间移动座椅,获得缓冲空间等。这些方案有的需要通过在滑轨上移动,有的需要机械机构的动作过程,相较于安全气囊采用炸药充气的方式,即便采用弹性储能加爆炸螺栓的方式,动作过程消耗时间仍然会比安全气囊要长。
103.因此,可以设置多种保护装置在车辆上,按照每种保护装置触发过程所需的时间长度,设置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和距离的多个级别。比如,通过在滑轨上滑动,改变座椅位置,获得更大的缓冲空间,动作较慢,则根据触发完成的时间,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和距离,计算出合适的碰撞前临界状态,对应它的级别。比如安全气囊动作较快,且不可恢复,则计算出的碰撞前临界状态下的距离可以最小。这样可以将安全气囊弹出后,对司机视线影响的缺陷限制到最低,同时把它防护能力发挥到最佳。
104.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还包括: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下的车辆姿态;
105.根据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车辆姿态,预判碰撞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车身位置;
106.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则触发对应防护车身位置的发保护装置。
107.具体而言,不排除一种可能,在高速又急着转向的操控下,急刹车使车辆难以保持足够的抓地力,车辆出现了非车头在前的状态,撞向前方的隔离栅栏。而一般的安全气囊会设置在前方,少量的安全气囊设置在侧方,传统的方式下,是气囊同时打开,进行全方位保护。但在多种保护装置,保护多种部位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车辆的姿态,评估车辆哪个部位朝前撞向隔离栅栏。比如,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车辆的副驾驶位置撞向隔离栅栏,而此时副驾驶位置相对主驾驶位置对防护的需求级别较高的,因此,可以根据当前副驾驶撞向隔离栅栏的状态,控制副驾驶位置上的保护装置优先触发生效。比如,将副驾驶的座位向司机一侧移动,给副驾驶侧面争取缓冲空间。
108.可以预先在车辆不同位置上布置多个和多种保护装置(如,安全气囊、防护板等),由于是根据车辆姿态确定向前方移动碰撞的车身位置,则采用对应的安全气囊弹出方式,除了可以防止将所有气囊一次性全部弹出,还可以为二次伤害保留冗余。比如,车辆第一次碰撞副驾驶位置后,没有完全停稳,出现了旋转,则可以根据车辆碰撞、撞击的位置,继续弹出安全气囊。
109.可以通过车辆安装陀螺仪,获得车辆姿态的信息,可以根据车身雷达或摄像头,判断车辆当前姿势下撞向隔离栅栏的位置等,进而获悉应该触发的对应车身位置的保护装置。
110.图2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碰撞装置的结构图。
111.如图2所示,车辆防碰撞装置包括:预判信息获取模块、预判信息设置模块、转向状态检测模块、碰撞距离判断模块、碰撞速度判断模块;
112.预判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驶入预设匝道的预判信息;
113.预判信息设置模块,用于车辆驶入预设匝道的预判信息包括,根据车辆当前行驶速度、车辆转向角度和匝道入口距离,获取车辆能否驶入主路旁匝道的预判信息;
114.转向状态检测模块,用于若,车辆当前行驶状态不能驶入主路旁匝道,则判断车辆是否向主路旁匝道转向;
115.碰撞距离判断模块,用于若,车辆向主路旁匝道转向,则判断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
116.碰撞速度判断模块,用于若,车辆距离主路旁隔离栅栏的距离小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距离,且车辆当前速度大于预设的碰撞前临界状态的速度,则车辆触发保护装置。
117.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系统只披露了预判信息获取模块、预判信息设置模块、转向状态检测模块、碰撞距离判断模块、碰撞速度判断模块,但并不意味着本装置仅仅局限于上述基本功能模块,相对,本发明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在上述基本功能模块的基础之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现有技术任意添加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形成无穷多个实施例或技术方案,也就是说本系统是开放式的而非封闭式的,不能因为本实施例仅披露了个别基本功能模块,就认为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局限于上述公开的基本功能模块。
118.图3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防碰撞方法的一种电子设备结构框图。
119.如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120.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一种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12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可由电子设备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一种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12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
123.电子设备,用于实现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124.处理器,处理器运行程序,当程序运行时从电子设备输出的数据执行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125.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程序在运行时对于从电子设备输出的数据执行车辆防碰撞方法的步骤。
126.上述电子设备提到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127.电子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内存管理单元(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和内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电子设备控制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也可以是桌面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中并未特别限定。
128.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控制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电子设备,或者是电子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电子设备可以获取到存储介质对应的固件,存储介质对应的固件由供应商提供,不同存储介质对应的固件可以相同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定。电子设备获取到存储介质对应的固件后,可以将该存储介质对应的固件写入存储介质中,具体地是往该存储介质中烧入该存储介质对应固件。将固件烧入存储介质的过程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129.电子设备还可以获取到存储介质对应的重置命令,存储介质对应的重置命令由供应商提供,不同存储介质对应的重置命令可以相同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定。
130.此时电子设备的存储介质为写入了对应的固件的存储介质,电子设备可以在写入了对应的固件的存储介质中响应该存储介质对应的重置命令,从而电子设备根据存储介质对应的重置命令,对该写入对应的固件的存储介质进行重置。根据重置命令对存储介质进行重置的过程可以现有技术实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131.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技术时可以把各单元、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132.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133.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134.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技术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或者实施方式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1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