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轴承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轴承套圈加工用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2.轴承套圈是具有一个或几个滚道的向心滚动轴承的环形零件,轴承套圈是轴承的重要组成部件,在轴承套圈完成生产之后通常需要对其内壁进行打磨加工,故通常需要使用定位装置对轴承套圈进行定位,方便后续进行打磨加工。
3.目前,专利公开号为:cn218364080u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轴承套圈加工用定位装置,包括加工台,所述加工台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还包括:三角定位机构,所述三角定位机构连接在安装板上,且三角定位机构能够通过三个方向联动夹持的方式将轴承套圈固定;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连接在安装板上,且驱动组件的一端与三角定位机构传动连接。电动伸缩杆带动滑动板和第一夹板移动,滑动板通过齿条带动传动齿轮、扇形齿轮和夹持杆转动,夹持杆带动第二夹板转动,在第一夹板和两个第二夹板的共同夹持下,轴承套圈被固定,且轴承套圈最终被固定在第一夹板和两个第二夹板所形成的三角形的中心位置,使轴承套圈定位更准确,加工精度更高。
4.专利公开号为:cn217860732u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轴承套圈加工用定位装置,涉及轴承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和升降杆,升降杆的上部设置有限位环,限位环的内侧开设有安装槽,限位环的后侧固定安装有上安装块,上安装块的内部活动安装有上活动轴,上安装块通过上活动轴活动连接有作用杆,作用杆的下部活动安装有下活动轴。作用杆的长度固定,可以通过作用杆拉动两个限位环分别向后侧展开,将轴承套圈放置到限位环内侧开设的安装槽内部,当升降杆向下移动时,可以通过拉动连接柱带动限位环恢复原位,因两个限位环的形状为半圆形,在限位环恢复原位时可以对轴承套圈进行固定,可以分别对轴承套圈两侧进行加工,从而解决现在的不便于从两侧进行加工的问题。
5.但在上述技术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6.定位繁琐且适用范围差:现有的轴承套圈定位装置在使用时,主要通过夹持的方式进行固定,而夹持时,不但需要调整摆放位置(避免轴承套圈被夹持时出现偏差),同时检测固定后的位置已经稳定性,这是为了防止轴承套圈在打磨时位置出现偏移或者晃动,以免影响打磨精度,其次,现有的轴承套圈定位装置由于为了提高夹持的稳定性,均采用具有一定弧度的夹片进行夹持,但是由于弧片的弧度恒定,导致在对与其弧度不匹配的轴承套圈进行夹持时,出现间隙,使得夹持不紧密,所以为了保证轴承套圈夹持的稳定性,只能对与其相适应的轴承套圈进行夹持,严重影响轴承套圈夹持的稳定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轴承套圈加工用定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8.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轴承套圈加工用定位装置,解决现有的
轴承套圈定位装置在使用时,定位繁琐且适用范围差的技术问题。
9.(二)技术方案
10.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11.一种轴承套圈加工用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包括抓取部,该抓取部如同钩子,能够插入到轴承套圈中,并将轴承套圈勾住,为轴承套圈提供向下的拉力;而抓取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支撑部,该支撑部能够对轴承套圈的外壁进行支撑,为轴承套圈提供向上的支撑力,所以两个支撑部对轴承套圈的支撑力和一个抓取部对轴承套圈向下拉,从而形成三点式夹持,从而稳定的对轴承套圈进行夹持,而且,由于与轴承套圈的接触面为三个点,因此可以对不同型号的轴承套圈进行统一固定,提高装置固定的适用性:
12.两个相互铰接的支撑部,提供两个向上的力;
13.抓取部,所述抓取部位于两个支撑部之间,用于勾住轴承套圈,提供一个向下的拉力,与两个支撑部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三个夹持点;
14.其中,所述支撑部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用于对轴承套圈进行支撑,并通过与抓取部配合,对轴承套圈进行固定,从而形成受力平衡,从而通过三点式夹持,能够对不同大小的轴承套圈进行统一夹持,提高装置的适用性;
15.两个所述支撑部之间连接有限位部,且通过限位部保持两个支撑部之间间距,避免在打磨时,两个支撑部发生活动,为此,需要限制两个支撑部的位置,由于抓取部无法活动,所以在两个支撑部位置恒定时,便形成稳定夹持装置。
16.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包含安装板,且安装板的自由端铰接有挤压轮,所述安装板通过挤压轮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从而为轴承套圈提供支撑力;
17.其中,所述挤压轮由安装在安装板上的马达驱动旋转,由于挤压轮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所以在马达带动挤压轮旋转时,能够使轴承套圈旋转,从而调整轴承套圈的位置,所以可在打磨装置不动的情况下,使轴承套圈旋转,保持两者之间位置的恒定。
18.优选的,所述挤压轮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挤压轮之间通过转轴连接;
19.其中,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连动杆,且连动杆和转轴上均设有同步轮,两个所述同步轮之间通过同步带连动,所以在马达通电时,能够带动与其输出轴连接的连动杆旋转,又由于连动杆的外部以及转轴的外部均设有同步轮,且同步轮的外部套设有同步带,所以在马达带动连动杆旋转时,能够使挤压轮进行同步旋转。
20.优选的,所述抓取部包含连接板,且连接板的两侧均连接有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相对的一侧均设有钩杆;
21.其中,两个所述钩杆相对的一端均呈弧形,方便在轴承套圈向钩杆方向按压时,能够通过作用力使侧板展开,降低轴承套圈的安装难度。
22.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前后两端均插接有连杆,且连接板通过连杆与侧板连接,使得侧板可在连杆的作用下,向外滑动,从而调整两个侧板之间的距离,同时降低轴承套圈与抓取部连接的难度;
23.其中,两个所述连杆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且该弹簧始终处于拉伸状态,因此,能够使两个侧板受到的力均朝向连接板,方便将轴承套圈夹住;
24.所述连杆为非圆柱形结构,避免连接板与侧板发生相对旋转,从而使得连杆与连接板之间只能伸缩无法旋转。
25.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撑部的铰接处设有底座,且所述连接板与底座连接,将底座安装到工作台上,便能使连接板位置恒定。
26.优选的,所述限位部包含螺纹筒以及与支撑部铰接的活动块,且活动块通过其外部连接的丝杆与螺纹筒螺接,所以可通过旋转螺纹筒,使得丝杆沿着螺纹筒延伸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调整两个支撑部之间的间距;
27.其中,所述连接板的外壁开设有通孔,且所述螺纹筒穿过通孔避免螺纹筒与连接板之间发生碰撞。
28.优选的,所述螺纹筒的外壁连接有挡片,且挡片通过弹簧与螺纹筒外壁套设的限位块连接,使得两者之间可相对运动;
29.其中,所述螺纹筒的外壁开设有滑槽,且所述限位块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使得限位块可以沿着螺纹筒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调整限位块的位置;
30.所述限位块呈矩形,且限位块可插接在通孔中,在松开限位块时,限位块能够在其与挡片之间的弹簧作用下,向通孔所在位置移动,而限位块呈矩形,所以在限位块插入到通孔中时,限位块便无法旋转,而与限位块连接的螺纹筒也就无法旋转(只能滑动,无法相对旋转),从而锁定螺纹筒与丝杆的位置关系,使得两个支撑部的位置锁定。
31.优选的,两个所述安装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嵌入槽,且所述活动块镶嵌在嵌入槽,并通过转轴与嵌入槽的内部连接,从而使丝杆与安装板之间能够进行相对旋转,避免支撑部活动时,安装板与丝杆之间发生弯折。
32.优选的,所述丝杆的外部开设有两组预留槽,且两组所述预留槽的延伸方向与丝杆的长度方向一致,方便螺纹片在预留槽中滑动;
33.其中,所述螺纹筒的内壁安装有两个螺纹片,且螺纹片的宽度小于预留槽的宽度,方便在螺纹片在沿着预留槽滑动时,不会与丝杆外部的螺纹接触,提高螺纹片滑动的稳定性;
34.两个所述丝杆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且弹簧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将丝杆向螺纹筒所在方向拉动,从而使两个支撑部自动向中心聚拢,并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待支撑部与轴承套圈外壁贴合时,在旋转螺纹筒,使得螺纹筒内壁的螺纹片与丝杆外壁的螺纹啮合,便完成丝杆的锁定,之后再使限位块与通孔对应即可。
35.(三)有益效果
36.1、由于采用了两个支撑部对轴承套圈的外壁进行支撑,再由抓取部对轴承套圈的内壁进行钩取,形成三点式夹取,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轴承套圈定位装置在使用时,定位繁琐且适用范围差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轴承套圈的快速夹紧,同时还能对不同型号的轴承套圈进行同一夹持,以提高装置的适用性。
37.2、由于采用了马达带动挤压轮旋转,且挤压轮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轴承套圈定位装置在使用时,需要不断调整打磨装置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轴承套圈的旋转,使打磨装置保持不动,以提高打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8.3、由于采用了端部为弧形的钩杆,且通过连杆将侧板和连接板连接一起,只需将轴承套圈向钩杆方向按压,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轴承套圈定位装置在使用时,夹持繁琐的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轴承套圈的快速夹持,降低轴承套圈的夹持难度,从而节省轴承套圈的安装时间。
39.4、由于采用了可滑动的限位块与螺纹筒连动,再由连接板外部的通孔限制限位块的活动,进而实现了限制支撑部的展开程度,方便保持夹持的状态,避免夹持时轴承套圈发生活动,提高轴承套圈夹持的稳定性。
40.5、由于采用了带有预留槽的丝杆与螺纹筒内部的螺纹片配对应,进而实现了螺纹筒与丝杆之间的快速收放,从而减小螺纹筒的调节难度,同时还能根据需要自由两个支撑部之间的位置。
附图说明
41.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4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之一;
4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之二;
4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抓取部的结构图之一;
4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抓取部的结构图之二;
4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部与支撑部的连接结构图之一;
47.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部与支撑部的连接结构图之二;
48.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部的结构图;
49.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螺纹筒与螺纹片的结构图;
50.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部的结构图;
51.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52.图例说明:1、底座;2、支撑部;21、安装板;22、挤压轮;23、马达;24、同步带;25、连动杆;3、限位部;31、活动块;32、丝杆;33、螺纹筒;34、挡片;35、限位块;36、螺纹片;37、预留槽;4、抓取部;41、连接板;42、侧板;43、钩杆;44、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5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轴承套圈加工用定位装置,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轴承套圈定位装置在使用时,定位繁琐且适用范围差的技术问题,在由于采用了两个支撑部对轴承套圈的外壁进行支撑,再由抓取部对轴承套圈的内壁进行钩取,形成三点式夹取,进而实现了轴承套圈的快速夹紧,同时还能对不同型号的轴承套圈进行同一夹持,以提高装置的适用性;由于采用了马达带动挤压轮旋转,且挤压轮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进而实现了轴承套圈的旋转,使打磨装置保持不动,以提高打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由于采用了端部为弧形的钩杆,且通过连杆将侧板和连接板连接一起,只需将轴承套圈向钩杆方向按压,进而实现了轴承套圈的快速夹持,降低轴承套圈的夹持难度,从而节省轴承套圈的安装时间;由于采用了可滑动的限位块与螺纹筒连动,再由连接板外部的通孔限制限位块的活动,进而实现了限制支撑部的展开程度,方便保持夹持的状态,避免夹持时轴承套圈发生活动,提高轴承套圈夹持的稳定性;由于采用了带有预留槽的丝杆与螺纹筒内部的螺纹片配对应,进而实现了螺纹筒与丝杆之间的快速收放,从而减小螺纹筒的调节难度,同时还能根据需要自由两个支撑部之间的位置。
54.实施例1
55.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轴承套圈定位装置在使用时,定位繁琐且适用范围差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5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轴承套圈加工用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包括抓取部4,该抓取部4如同钩子,能够插入到轴承套圈中,并将轴承套圈勾住,为轴承套圈提供向下的拉力;而抓取部4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支撑部2,该支撑部2能够对轴承套圈的外壁进行支撑,为轴承套圈提供向上的支撑力,所以两个支撑部2对轴承套圈的支撑力和一个抓取部4对轴承套圈向下拉,从而形成三点式夹持,如图10所示,从而稳定的对轴承套圈进行夹持,而且,由于与轴承套圈的接触面为三个点,因此可以对不同型号的轴承套圈进行统一固定,提高装置固定的适用性:
57.两个相互铰接的支撑部2,如图5和图6所示,提供两个向上的力;
58.抓取部4,抓取部4位于两个支撑部2之间,用于勾住轴承套圈,如图10所示,提供一个向下的拉力,与两个支撑部2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三个夹持点;
59.其中,支撑部2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用于对轴承套圈进行支撑,并通过与抓取部4配合,对轴承套圈进行固定,如图1和图10所示,从而形成受力平衡,从而通过三点式夹持,能够对不同大小的轴承套圈进行统一夹持,提高装置的适用性;
60.两个支撑部2之间连接有限位部3,且通过限位部3保持两个支撑部2之间间距,避免在打磨时,两个支撑部2发生活动(此时支撑部2与抓取部4之间的出现间隙,使得轴承套圈具有活动空间),为此,需要限制两个支撑部2的位置,由于抓取部4无法活动,所以在两个支撑部2位置恒定时,便形成稳定夹持装置。
6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抓取部4伸入到轴承套圈的内部,并使支撑部2位于轴承套圈的外侧,如图10所示,之后按压支撑部2,使得两个支撑部2向轴承套圈靠拢,从而形成挤压状态,完成后,使用限位部3将两个支撑部2的位置锁住,使得支撑部2无法展开,此时,三个点均已固定,抓取部4如同钩子,能够插入到轴承套圈中,并将轴承套圈勾住,为轴承套圈提供向下的拉力;而支撑部2对轴承套圈的外壁进行支撑,为轴承套圈提供向上的支撑力,两个支撑部2对轴承套圈的支撑力和一个抓取部4对轴承套圈向下拉,从而形成三点式夹持,如图10所示,从而稳定的对轴承套圈进行夹持,而且,由于与轴承套圈的接触面为三个点,因此可以对不同型号的轴承套圈进行统一固定,提高装置固定的适用性。
62.实施例2
63.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技术实施例为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轴承套圈定位装置在使用时,需要不断调整打磨装置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64.支撑部2包含安装板21,且安装板21的自由端铰接有挤压轮22,安装板21通过挤压轮22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如图10所示,从而为轴承套圈提供支撑力;
65.其中,挤压轮22由安装在安装板21上的马达23驱动旋转,由于挤压轮22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所以在马达23带动挤压轮22旋转时,能够使轴承套圈旋转,从而调整轴承套圈的位置,所以可在打磨装置不动的情况下,使轴承套圈旋转,保持两者之间位置的恒定。
66.在一些示例中,挤压轮2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挤压轮22之间通过转轴连接,如图9所示;
67.其中,马达23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连动杆25,且连动杆25和转轴上均设有同步轮,两个同步轮之间通过同步带24连动,所以在马达23通电时,能够带动与其输出轴连接的连动
杆25旋转,又由于连动杆25的外部以及转轴的外部均设有同步轮,且同步轮的外部套设有同步带24,所以在马达23带动连动杆25旋转时,能够使挤压轮22进行同步旋转。
68.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马达23进行通电,使得马达23旋转,带动与其输出轴连接的连动杆25旋转,由于连动杆25的外部以及转轴(转轴与挤压轮22连动)的外部均设有同步轮,且同步轮的外部套设有同步带24,所以在马达23带动连动杆25旋转时,能够使挤压轮22进行同步旋转,又由于挤压轮22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所以在马达23带动挤压轮22旋转时,能够使轴承套圈旋转,从而调整轴承套圈的位置,所以可在打磨装置不动的情况下,使轴承套圈旋转,保持两者之间位置的恒定。
69.实施例3
70.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技术实施例为有效解决了现有的轴承套圈定位装置在使用时,夹持繁琐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71.抓取部4包含连接板41,且连接板41的两侧均连接有侧板42,两个侧板42相对的一侧均设有钩杆43,如图3和图4所示;
72.其中,两个钩杆43相对的一端均呈弧形,方便在轴承套圈向钩杆43方向按压时,能够通过作用力使侧板42展开,如图4所示,降低轴承套圈的安装难度。
73.在一些示例中,连接板41的前后两端均插接有连杆44,且连接板41通过连杆44与侧板42连接,使得侧板42可在连杆44的作用下,向外滑动,从而调整两个侧板42之间的距离,同时降低轴承套圈与抓取部4连接的难度;
74.其中,两个连杆44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且该弹簧始终处于拉伸状态,因此,能够使两个侧板42受到的力均朝向连接板41,方便将轴承套圈夹住,如图10所示;
75.连杆44为非圆柱形结构,避免连接板41与侧板42发生相对旋转,从而使得连杆44与连接板41之间只能伸缩无法旋转。
76.在一些示例中,两个支撑部2的铰接处设有底座1,且连接板41与底座1连接,将底座1安装到工作台上,便能使连接板41位置恒定。
7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将连轴承套圈放置在两个钩杆43之间,并用力按压,由于钩杆43端部呈弧形,所以在受到轴承套圈挤压时,能够使两个侧板42展开,如图4所示,此时轴承套圈便能进入到两个侧板42之间,在轴承套圈进入后,侧板42在连杆44之间的弹簧作用下发生收缩,从而将轴承套圈夹住,同时钩杆43钩在轴承套圈的内壁,由此便完成轴承套圈与抓取部4的连接。
78.实施例4
79.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技术实施例为解决两个支撑部之间容易活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限位部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80.限位部3包含螺纹筒33以及与支撑部2铰接的活动块31,且活动块31通过其外部连接的丝杆32与螺纹筒33螺接,所以可通过旋转螺纹筒33,使得丝杆32沿着螺纹筒33延伸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调整两个支撑部2之间的间距;
81.其中,连接板41的外壁开设有通孔,且螺纹筒33穿过通孔,如图1和图2所示,避免螺纹筒33与连接板41之间发生碰撞。
82.在一些示例中,螺纹筒33的外壁连接有挡片34,且挡片34通过弹簧与螺纹筒33外壁套设的限位块35连接,使得两者之间可相对运动;
83.其中,螺纹筒33的外壁开设有滑槽,且限位块35通过其内部设置的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使得限位块35可以沿着螺纹筒33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调整限位块35的位置;
84.限位块35呈矩形,且限位块35可插接在通孔中,在松开限位块35时,限位块35能够在其与挡片34之间的弹簧作用下,向通孔所在位置移动,而限位块35呈矩形,所以在限位块35插入到通孔中时,限位块35便无法旋转,而与限位块35连接的螺纹筒33也就无法旋转(只能滑动,无法相对旋转),从而锁定螺纹筒33与丝杆32的位置关系,使得两个支撑部2的位置锁定。
85.在一些示例中,两个安装板21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嵌入槽,且活动块31镶嵌在嵌入槽,并通过转轴与嵌入槽的内部连接,从而使丝杆32与安装板21之间能够进行相对旋转,避免支撑部2活动时,安装板21与丝杆32之间发生弯折。
86.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限位块35远离挡片34的方向拉动,使得挡片34脱离通孔,此时,限位块35便可以带动螺纹筒33旋转,由于螺纹筒33与丝杆3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以在螺纹筒33旋转时,能够使得丝杆32与螺纹筒33相对旋转,即使丝杆32伸出或者插入螺纹筒33,由此调整丝杆32的位置,使得两个支撑部2的位置发生改变,当位置调整后,停止旋转限位块35,使得螺纹筒33不在进行旋转,此时松开限位块35,使其在弹簧(限位块35与挡片34之间的弹簧)作用下,向限位块35方向移动,直至限位块35插入都连接板41的通孔中,如图6所示,限位块35便无法旋转,而与限位块35连接的螺纹筒33也就无法旋转(只能滑动,无法相对旋转),从而锁定螺纹筒33与丝杆32的位置关系,使得两个支撑部2的位置锁定。
87.实施例5
88.以实施例4为基础,本技术实施例为提供一种可行的支撑部方案(本实施例为可选方案),总体思路如下:
89.丝杆32的外部开设有两组预留槽37,且两组预留槽37的延伸方向与丝杆32的长度方向一致,如图7所示,方便螺纹片36在预留槽37中滑动;
90.其中,螺纹筒33的内壁安装有两个螺纹片36,且螺纹片36的宽度小于预留槽37的宽度,方便在螺纹片36在沿着预留槽37滑动时,不会与丝杆32外部的螺纹接触,提高螺纹片36滑动的稳定性;
91.两个丝杆32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且弹簧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将丝杆32向螺纹筒33所在方向拉动,从而使两个支撑部2自动向中心聚拢,并与轴承套圈的外壁贴合,待支撑部2与轴承套圈外壁贴合时,在旋转螺纹筒33,使得螺纹筒33内壁的螺纹片36与丝杆32外壁的螺纹啮合,便完成丝杆32的锁定,之后再使限位块35与通孔对应即可。
9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需要调整支撑部2之间的位置时,旋转螺纹筒33,使螺纹筒33内壁的螺纹片36与预留槽37对应,此时螺纹片36便可以沿着预留槽37滑动,不会与丝杆32外部的螺纹接触,待支撑部2与轴承套圈外壁贴合时,在旋转螺纹筒33,使得螺纹筒33内壁的螺纹片36与丝杆32外壁的螺纹啮合,便完成丝杆32的锁定,之后再使限位块35与通孔对应即可。
93.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