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r互动投影器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投影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ar互动投影器。
背景技术:
2.增强现实(简称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以此进行互动。
3.ar互动投影器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现有的ar互动投影器主要是采用散热孔与排风扇的配合使用以降低ar互动投影器的内部温度,这就导致灰尘极易通过散热孔进入ar互动投影器内部,致使ar互动投影器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其内部易堆积较多的灰尘,这些灰尘会对ar互动投影器散热效果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内部电子元件容易出现损坏,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合理的改善,本技术提出一种ar互动投影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所展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有效且合理的改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ar互动投影器。
5.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ar互动投影器,包括:
7.投影器壳体,所述投影器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沿所述投影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投影器壳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覆盖所述进气孔,所述防尘罩与所述投影器壳体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内倾斜设置有第一过滤网以及第二过滤网,且所述第一过滤网以及所述第二过滤网之间的倾斜角度相反;
8.设置在所述投影器壳体内部的排风扇,所述投影器壳体的一侧配合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顶部铰接有挡片,所述挡片与所述投影器壳体磁动配合。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相对侧上均固定连接有插条,两个所述插条均与所述防尘罩滑动配合,且所述插条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弹性簧片,所述防尘罩内开设有卡槽,当所述插条滑动插设在所述进气通道内时,所述弹性簧片被所述卡槽容纳。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第二过滤网沿所述插条的长度方向线性阵列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过滤网与多个所述第二过滤网之间相互错位排布,且所述第一过滤网与相邻的所述第二过滤网之间的端部相互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距沿空气在所述进气通道内的流动方向依次递减。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第二过滤网之间设置有清洁块。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边缘处均包裹有防护层。
14.进一步地,所述投影器壳体内部安装有出气管道,所述出气管道覆盖所述散热孔,
所述排风扇转动安装在所述出气管道内部。
15.进一步地,所述挡片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圈,当所述挡片与所述投影器壳体贴合时,所述散热孔被所述密封圈所包裹。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7.1、本技术通过采用第一过滤网以及第二过滤网可以在投影器工作对进入其内部的空气进行过滤,从而可以减少投影器内灰尘的进入,随后通过采用挡片的设计,在投影器闲置时,可以对散热孔进行遮挡,从而解决空气中的灰尘穿过散热孔进入投影器内部的问题,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投影器在工作与闲置时,且内部均不易进入灰尘,从而保证投影器内外空气流通,散热效果不受影响,进而可以对其内部的电子元件进行保护,使其不易出现损坏,并以此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18.2、本技术通过采用插条与弹性簧片的设计,使第一过滤网与所述第二过滤网为可拆式,以便于对其上附着的灰尘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立体结构图;
20.图2是本技术挡片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立体结构半剖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23.图5是本技术局部半剖示意图;
24.图6是本技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25.图7是本技术结构半剖图;
26.附图标记:1、投影器壳体;2、进气孔;3、防尘罩;4、进气通道;5、第一过滤网;6、第二过滤网;7、排风扇;8、散热孔;9、挡片;10、插条;11、弹性簧片;12、卡槽;13、清洁块;14、防护层;15、出气管道;16、密封圈;17、软磁片。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ar互动投影器,包括:
29.投影器壳体1,投影器壳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进气孔2,进气孔2沿投影器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以此可扩大进气孔2的集气范围,使其不易发生堵塞,投影器壳体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防尘罩3,防尘罩3覆盖进气孔2,防尘罩3与投影器壳体1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4,进气孔2位于进气通道4末端,进气通道4内倾斜设置有第一过滤网5以及第二过滤网6,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用于对进入投影器壳体1内部的灰尘进行过滤,且第一过滤网5以及第二过滤网6之间的倾斜角度相反,第一过滤网5以及第二过滤网6的过滤孔朝向相反,通过采用这样的设计使空气在通过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时,可以进行弯曲流动,以此可提高空气与过滤网的接触面积,使灰尘不易通过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从而可以最大程度的对灰尘进行拦截;
30.设置在投影器壳体1内部的排风扇7,投影器壳体1的一侧配合开设有散热孔8,散
热孔8的顶部铰接有挡片9,挡片9与投影器壳体1磁动配合,挡片9为塑料薄片,重力较轻,挡片9与投影器外壳相贴合的一面上固定安装有磁力较弱的软磁片17,投影器外壳可由钢材制成,以使挡片9在不受到外力的影响下可吸附在投影器外壳上,当排风扇7开始工作时,挡片9可在风力的作用下沿铰接点转动,以使软磁片17与投影器外壳分离,使投影器外壳内部的高温空气可以排出,当投影器闲置时,挡片9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转动,并与投影器壳体1相接触,以使软磁片17可以与投影器壳体1相吸附,需要具体说明的是,投影器在低处使用时,其投影视角大多会向上倾斜,挡片9向下转动可在惯性的作用下与倾斜的投影器壳体1产生接触,并通过软磁片17进行固定,从而可以对散热孔8进行遮挡与覆盖,投影器在闲置时,可以减少从散热孔8进入投影器壳体1内部的灰尘。
31.本技术通过采用第一过滤网5以及第二过滤网6可以在投影器工作对进入其内部的空气进行过滤,从而可以减少投影器内灰尘的进入,随后通过采用挡片9的设计,在投影器闲置时,可以对散热孔8进行遮挡,从而解决空气中的灰尘穿过散热孔8进入投影器内部的问题,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投影器在工作与闲置时,且内部均不易进入灰尘,从而保证投影器内外空气流通,散热效果不受影响,进而可以对其内部的电子元件进行保护,使其不易出现损坏,并以此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32.如图3-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的相对侧上均固定连接有插条10,两个插条10均与防尘罩3滑动配合,且插条1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弹性簧片11,防尘罩3内开设有卡槽12,当插条10滑动插设在进气通道4内时,弹性簧片11被卡槽12容纳,通过采用这样的设计,在推动弹性簧片11时,迫使弹性簧片11与卡槽12相分离,此时插条10可从进气通道4内拔出,从而可以将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取出,从而可以方便的对其上附着的灰尘进行清理。
33.如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沿插条10的长度方向线性阵列有多个,多个第一过滤网5与多个第二过滤网6之间相互错位排布,且第一过滤网5与相邻的第二过滤网6之间的端部相互连接,通过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的整体紧凑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加其连接强度,使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在拆卸与安装时,不易在摩擦力作用下发生弯曲,从而可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34.如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的孔距沿空气在进气通道4内的流动方向依次递减,通过采用这样的设计,使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可以对灰尘进行分层过滤,这样可以提高灰尘的过滤效果更好,且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不易堵塞。
35.如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之间设置有清洁块13,清洁块13设置在孔距最小的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之间,清洁块13为海绵块,通过采用这样的设计,在空气进入进气通道4并通过清洁块13时,清洁块13可以对空气中一些细小的灰尘进行吸附,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进入投影器壳体1内部的灰尘。
36.如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的边缘处均包裹有防护层14,防护层14具体为硅胶层,一方面,防护层14可以阻止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与进气通道4接触,从而可以降低安装时的摩擦力,以便于推动第一过滤网5与第二过滤网6在进气通道4内移动,并以此可降低在安装时所产生的磨损,进而可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
命,另一方面,在安装完成后,可以提高第一过滤网5以及第二过滤网6与进气通道4内壁的贴合密封性,从而可以有效减少从安装缝隙处通过的灰尘,从而可以减少进入投影器壳体1内部的灰尘。
37.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投影器壳体1内部安装有出气管道15,出气管道15覆盖散热孔8,排风扇7转动安装在出气管道15内部,通过采用出气管道15的设计,可以增加排出气体在通过散热孔8时速度,以此可聚拢空气以提高风力,从而可以更好的吹动挡片9进行转动。
38.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挡片9上固定安装有密封圈16,当挡片9与投影器壳体1贴合时,散热孔8被密封圈16所包裹,密封圈16具体为硅胶圈,密封圈16通过白虫胶粘连在挡片9与投影器壳体1的贴合面上,一方面,在关闭投影器时,排风扇7停止工作,挡片9在惯性的作用下会沿铰接点向下摆动,胶圈可以缓冲挡片9与投影器壳体1的碰撞,从而延长挡片9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挡片9与投影器壳体1相吸附时,密封圈16与投影器壳体1相接触,此时灰尘不易通过投影器壳体1与密封圈16的缝隙进入投影器壳体1内部。
39.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