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食品蒸制模具及组合餐具。
背景技术:
2.蒸是一种常见的烹饪方法,是指把经过调味后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入蒸笼利用蒸汽使其成熟的过程。现有技术中,为了更加方便地蒸制食品以及追求形状更加多样的食品,人们通常使用一些模具来蒸制食品。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模具功能用途比较单一,除了在加热过程中使用,很难在其他方面被用户使用,而且蒸制出来的食品形状也比较单一,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品蒸制模具及组合餐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食品蒸制模具功能用途单一的技术问题。
4.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食品蒸制模具,该食品蒸制模具包括:
5.盘体,在盘面上凹陷形成有用于盛放食品原料的蒸格;以及
6.盖体,呈一面形成有第一凹槽的壳形结构,盖体具有盖合状态和盛放状态,当盖体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一凹槽朝向盘面,盖体覆盖蒸格并盖合在盘面上,当盖体处于盛放状态时,第一凹槽竖直朝上设置以盛放食品。
7.可选地,盘体沿盘面的周向边缘设置有第一挡边,当盖体处于盖合状态时,盖体抵接于第一挡边的内侧面。
8.可选地,蒸格呈圆柱形、棱柱形、棱锥形、圆锥形、圆台形、半球形、三角形或异形。
9.可选地,盘体上设置有多个蒸格。
10.可选地,多个蒸格的深度一致。
11.可选地,盘体上设置有四个蒸格,四个蒸格呈2
×
2排列。
12.可选地,盖体为透明材质或半透明材质。
13.可选地,盘体为食品级塑料材质或食品级塑胶材质,盖体为食品级塑料材质或食品级塑胶材质。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蒸制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食品蒸制模具包括盘体和盖体,盘体在盘面上凹陷形成有用于盛放食品原料的蒸格;盖体呈一面形成有第一凹槽的壳形结构,盖体具有盖合状态和盛放状态,当盖体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一凹槽朝向盘面,盖体覆盖蒸格并盖合在盘面上,当盖体处于盛放状态时,第一凹槽竖直朝上设置以盛放食品;如此,本实用新型的食品蒸制模具的盖体除了和盘体配合来蒸制食品之外,还能用于盛放食品,丰富了食品蒸制模具的功能和用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餐具,该组合餐具包括餐盘和如上述的食品蒸制模具,餐盘沿周向边缘设置有第二挡边,盖体的外侧面上沿周向设置有挡环,在盖体处于盛放状态时,挡环能够搭接在第二挡边上。
16.可选地,餐盘的长度大于盖体的长度,盖体能够在餐盘上滑动。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餐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组合餐具包括餐盘和如上述的食品蒸制模具,餐盘能够和食品蒸制模具的盖体配合使用来一起盛放食品,丰富了组合餐具的使用方法,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食品蒸制模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食品蒸制模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食品蒸制模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食品蒸制模具的盖体处于盛放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食品蒸制模具的盖体和组合餐具的餐盘的使用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食品蒸制模具所蒸制的蒸糕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6.10、盘体;110、盘面;120、蒸格;130、第一挡边;
27.20、盖体;210、第一凹槽;220、挡环;
28.1、餐盘;101、第二挡边;102、第二凹槽;2、蒸糕。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1.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品蒸制模具及组合餐具,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该食品蒸制模具包括盘体10和盖体20,盘体10在盘面110上凹陷形成有用于盛放食品原料的蒸格120;盖体20呈一面形成有第一凹槽210的壳形结构,盖体20具有盖合状态和盛放状态,当盖体20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一凹槽210朝向盘面110,盖体20覆盖蒸格120并盖合在盘面110上,当盖体20处于盛放状态时,第一凹槽210竖直朝上设置以盛放食品。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食品蒸制模具包括盘体10和盖体20,盘体10在盘面110上凹陷形成有用于盛放食品原料的蒸格120;盖体20呈一面形成有第一凹槽210的壳形结构,盖体20具有盖合状态和盛放状态,当盖体20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一凹槽210朝向盘面110,盖体20覆盖蒸格120并盖合在盘面110上,当盖体20处于盛放状态时,第一凹槽210竖直朝上设置以盛放食品;如此,本实用新型的食品蒸制模具的盖体20除了和盘体10配合来蒸制食品之外,还能用于盛放食品,丰富了食品蒸制模具的功能和用途,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5.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的食品蒸制模具所蒸制的食品为如下述中的蒸糕。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食品蒸制模具还可以蒸制馒头、包子等。
36.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盘体10沿盘面110的周向边缘设置有第一挡边130,当盖体20处于盖合状态时,盖体20抵接于第一挡边130的内侧面。
37.通过如上设置,当盖体20处于盖合状态和盘体10配合来蒸制食品时,第一挡边130可以限制盖体20在盘面110上的移动,以便于盖体20稳定地盖合在盘体10上,进而更好地蒸制食品。
38.其中,盖体20抵接于第一挡边130的内侧面,且盖体20和第一挡边130之间具有一定的挤压应力,以使盖体20进一步稳定地盖合在盘体10上。
3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蒸格120呈圆柱形、棱柱形、棱锥形、圆锥形、圆台形、半球形、三角形或异形。
40.如此,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的食品蒸制模具蒸制出来的蒸糕2可以具有多种形状,丰富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1.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不同形状的蒸糕2可以像积木一样堆叠出更加多样的形状,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食品蒸制模具蒸制出来的蒸糕2有颜值的同时还具有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益智玩具的功能。
42.再进一步地,不同的蒸糕2还可以具有不同的颜色,进一步地丰富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盘体10上设置有多个蒸格120。
4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多个蒸格120的深度一致。
45.如此,盘体10在放置时,稳定性更好。
46.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盘体10上设置有四个蒸格120,四个蒸格120呈2
×
2排列。
47.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盘体10上还可以设置一个、两个、三个、五个或其他数量的蒸格120,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48.进一步地,根据盘体10上蒸格120的数量,蒸格120具有多个是,多个蒸格120可以呈直线排列、环形排列、交错排列等,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4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盖体20为透明材质或半透明材质。
50.通过如上设置,盖体20为透明材质或半透明材质,用户可以在不打开盖体20的情况下直接观察蒸格120内食品的蒸制情况。
5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盘体10为食品级塑料材质或食品级塑胶材质,盖体20为食品级塑料材质或食品级塑胶材质。
5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组合餐具,该组合餐具包括餐盘1和如上述的食品蒸制模具,餐盘1沿周向边缘设置有第二挡边101,盖体20的外侧面上沿周向设置有挡环220,在盖体20处于盛放状态时,挡环220能够搭接在第二挡边101上。
5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组合餐具包括餐盘1和如上述的食品蒸制模具,餐盘1能够和食品蒸制模具的盖体20配合使用来一起盛放食品,丰富了组合餐具的使用方法,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4.其中,第二挡边101围合形成第二凹槽102,第二凹槽102内可以盛放食品。
5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餐盘1的长度大于盖体20的长度,盖体20能够在餐盘1上滑动,丰富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6.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