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式俯卧位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92848发布日期:2023-10-11 13:57阅读:9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筒式俯卧位通气装置。


背景技术:

2.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措施,经多年临床应用证明其疗效确切。其机制是利用病人体位变化,使肺组织在胸腔内位置相对更低,配合重力作用,从而减轻了膈肌和心脏等器官对肺组织的压迫,使胸腔容积相对扩大,增加前胸部的血流量和背部的通气量,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改善气体交换。
3.但是icu内气管插管的患者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时无法自主完成,而完全依靠医务人员进行。由于患者不能自主配合,且经常身上还有其他重要管道,特别是体重大的患者,造成医护人员翻身工作量大,并容易造成导管打折、导管脱落,甚至有可能在翻身的过程中发生病人受伤的情况,以及长时间的俯卧位导致病人出现压疮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筒式俯卧位通气装置,该装置结构紧凑,有助于辅助患者进行翻身,降低医护人员的翻身工作量,保障病人安全,降低相关并发症。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圆筒式俯卧位通气装置,包括可拆分成左右两部分的担架框体,所述担架框体的两侧杆内侧均固定有弧形铲板,两弧形铲板之间沿担架框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身体固定带,位于担架框体的上侧罩设有与担架框体可拆连接的弧形罩板,所述弧形罩板与弧形铲板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提握结构。
6.进一步地,所述担架框体包括呈区字框结构的左框架和右框架,所述左框架的横杆与右框架的横杆之间经可拆卸结构实现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固定于左框架的横杆端部上的插杆,所述插杆上径向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右框架的横杆端部固定有插接套管,所述插接套管上径向螺接有与连接孔相配合的手紧螺栓。
8.进一步地,所述弧形铲板由躯体铲板和脚踝铲板组成,或所述弧形铲板由头部铲板、肩部铲板、髋部铲板、膝盖铲板和脚踝铲板组成。
9.进一步地,所述身体固定带由额头固定带、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及脚踝固定带组成,所述额头固定带、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及脚踝固定带长度可调,且一端与位于一侧的弧形铲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位于另一侧的弧形插板经插扣相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额头固定带、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及脚踝固定带与人体接触一面设置有乳胶层。
11.进一步地,所述弧形罩板的两侧边上均间隔固定有至少一对连接套管,所述担架框体两侧的侧杆上均对应固定有锁定套管,所述连接套管与固定套管之间经插销相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弧形罩板的顶面为平面,弧形罩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导管固定
的卡扣。
13.进一步地,所述弧形罩板为弧形板或弧形结构的栅栏框体。
14.进一步地,所述提握结构为提拉带,所述弧形罩板与弧形铲板沿弧形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根提拉带。
15.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6.1.该装置结构紧凑,有助于辅助患者进行翻身,降低医护人员的翻身难度。
17.2.该装置通过在身体固定带上设置乳胶层有助于降低、甚至避免患者出现压疮的情况,且操作使用方便。
18.3.该装置上设置有卡扣等有助于挂引流袋等,避免导管打折、导管脱落等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弧形罩板开启、左框架和右框架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弧形罩板开启、左框架和右框架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剖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b-b剖视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插杆与插接套管配合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0-担架框体11-左框架12-右框架13-插杆14-连接孔15-插接套管16-手紧螺栓20-弧形铲板21-躯体铲板22-脚踝铲板23-头部铲板24-肩部铲板25-髋部铲板26-膝盖铲板31-额头固定带32-肩部固定带33-髋部固定带34-膝盖固定带35-脚踝固定带36-乳胶层41-连接套管42-锁定套管43-平面44-卡扣50-提拉带。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浅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27.参考图1至图6
28.一种圆筒式俯卧位通气装置,包括可拆分成左右两部分的担架框体10,所述担架框体的两侧杆内侧均固定有弧形铲板20,两弧形铲板之间沿担架框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身体固定带,位于担架框体的上侧罩设有与担架框体可拆连接的弧形罩板40,使得弧形罩板、两弧形铲板之间配合形成截面为圆筒状或接近圆形(如椭圆形),以便翻转;同时弧形罩板可拆也有利于医护人员拆装、搬运等。弧形罩板与弧形铲板的外表面上均设置有提握结构,以便医护人员通过提握结构来驱使该装置翻转。
29.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装,以及将患者移入该装置中,所述担架框体包括呈区字框结构的左框架11和右框架12,所述左框架的横杆与右框架的横杆之间经可拆卸结构实现连接。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固定于左框架的横杆端部上的插杆13,所述插杆上径向设置有连接孔14,所述右框架的横杆端部固定有插接套管15,所述插接套管上径向螺接有与连接孔相配合的手紧螺栓16。从而在弧形铲板插入患者下侧后,通过插杆插入插接套管中,并通
过手紧螺栓锁定,使左框架和右框架连成一体。
30.本实施例中,所述身体固定带由额头固定带31、肩部固定带32、髋部固定带33、膝盖固定带34及脚踝固定带35组成,所述额头固定带、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及脚踝固定带长度可调,例如通过日字扣实现调节(该调节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赘述)。额头固定带、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及脚踝固定带的一端与位于一侧的弧形铲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位于另一侧的弧形插板经插扣相连接,方便各个带体的连接拆卸。所述插扣可为安全带扣。
31.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患者局部皮肤被压伤,所述额头固定带、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及脚踝固定带与人体接触一面设置有乳胶层36。且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的宽度及厚度比额头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及脚踝固定带更宽、更厚。例如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的宽度在20cm以上,厚度在2cm以上。
32.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铲板置于患者身体下侧(患者为躺着的状态),所述弧形铲板由躯体铲板21和脚踝铲板22组成。所述额头固定带、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安装在躯体铲板上,所述脚踝固定带安装在脚踝铲板上。
33.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让铲板更容易插入患者身体下侧,所述弧形铲板由头部铲板23、肩部铲板24、髋部铲板25、膝盖铲板26和脚踝铲板22组成,以便逐步将头部铲板、肩部铲板、髋部铲板、膝盖铲板和脚踝铲板插入患者对应的区域。所述额头固定带、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及脚踝固定带安装在对应的头部铲板、肩部铲板、髋部铲板、膝盖铲板和脚踝铲板上。
34.本实施例中,为了在患者置于弧形铲板上后,实现弧形罩板与担架框体相连接,所述弧形罩板的两侧边上均间隔固定有至少一对连接套管41,所述担架框体两侧的侧杆上均对应固定有锁定套管42,所述连接套管与固定套管之间经插销相连接。所述插销可为端头径向设置有弹簧珠的插销,避免脱落并方便拆卸。
35.本实施例中,为了在该装置翻转后能够平稳地支撑在床上,所述弧形罩板的顶面为平面43。为避免装置翻转过程中插管导管等脱落,弧形罩板的内侧面设置有用于导管固定的卡扣44,所述卡扣可为现有市售卡扣,环形卡扣或者奥杆卡扣等。
36.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罩板为弧形板,为减轻重量可为铝合金板或镁合金板。或弧形罩板为弧形结构的栅栏框体,由铝合金或镁合金制成。
37.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在翻转时增加阻力,所述提握结构为柔性的提拉带50,如尼龙带等。所述弧形罩板与弧形铲板沿弧形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根提拉带,以便医护人员通过提拉带逐步提拉翻转整个装置,使其翻转180
°
,让患者脸朝下,背朝上。并通过额头固定带、肩部固定带、髋部固定带、膝盖固定带及脚踝固定带将患者吊在弧形罩板上,以便进行俯卧位通气;也便于隔一段时间将患者翻转180
°
,变为脸部朝上。
38.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 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39.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4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