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负压吸引器-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84560发布日期:2023-10-09 02:27阅读:20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便携式负压吸引器。


背景技术:

2.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创面的一项新技术,其主要通过在伤口沿周粘贴薄膜形成覆盖伤口的密闭空间,然后通过负压引流装置对密闭空间内的伤口积液进行负压引流,以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减轻伤者痛苦,医院墙面上通常集成有负压管和相关电子设备来配合临床上实施负压创面治疗,但在如抢险救灾、战地环境等离开医院的条件下,无法利用医院里的设备对伤者进行负压创面治疗,会导致伤员的病情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设计出了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如现有技术cn 113425922 b公开的一种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桶;引流袋,安装在负压桶内,通过引流袋将患者伤口处的积液引流;连接管,安装在负压桶内,其一端插入引流袋内,其另一端延伸至患者的伤口外vsd薄膜上,使得患者伤口处的积液可随着连接管进入引流袋内;连接件,安装在负压桶外侧,通过所述连接件将患者的腰部与负压桶连接,使得负压桶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同步移动;抽气机构,安装在负压桶的外侧,其一端延伸至引流袋的内部,通过抽气机构抽气,使得引流袋将连接管内的积液抽出。该方案可以实现随伤者移动以对伤者进行持续的负压创面治疗,加快伤口愈合,但该方案中,随着引流时间的延长,连接管内的积液会凝结在连接管内壁上堵塞连接管,造成引流停止,需要医务人员进行连接管清理后方能继续进行引流,该方案不能很好地进行持续引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负压吸引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出现的连接管内积液凝结堵塞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5.便携式负压吸引器,包括负压筒、设置于所述负压筒内的集液罐、将患者伤口积液引至所述集液罐的引流管和使所述负压筒的内腔产生负压的抽气机构;
6.所述负压筒竖直设置,负压筒包括上端开口的筒体和密封盖合于所述筒体上端的盖体;
7.所述抽气机构设置于所述盖体上,抽气机构通过负压管与所述负压筒的内腔连通;
8.所述引流管的第一端与伤口处的密闭空间连通,引流管的第二端竖直穿过所述盖体伸入所述负压筒内与所述集液罐连通;
9.所述引流管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管和内管,所述内管设置于外管内与外管内壁密封滑动连接使得内管可以相对外管滑动和转动,所述外管与所述盖体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内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外管内,内管的第二端向下伸出所述外管外,内管的第二端套设固定环,固定环与内管固定连接,所述内管的管壁上沿内管的直径方向均布若干通孔,所述固定
环与所述盖体的顶部内壁间设置有迫使所述内管的第二端缩回所述外管内的弹性件;
10.所述集液罐为上端开口的罐体,集液罐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连接。
11.上述基础方案中,运行抽气机构使负压筒的内腔形成负压并通过引流管将伤口积液引流纸集液罐内,当集液罐内的积液组件增多时,集液罐重量增加克服弹性件的弹力向下移动并带动内管向下滑动,内管相对外管滑动时将可能凝结在内管内壁和外观内壁上的积液凝结物刮除掉,在引流过程中随着积液在集液罐逐渐增加,集液罐带动内管处于相对外管滑动状态,有利于防止积液在内管内壁与外管内壁凝结,使得引流管保持畅通以能够持续进行负压引流。
12.进一步,所述抽气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气筒、与所述气筒的内壁密封滑动连接的滑块和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的推杆,所述气筒呈两端封闭的筒体,所述滑块将所述气筒的内腔分隔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推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推杆的另一端沿气筒的轴线方向伸出所述气筒,所述第二空腔内沿气筒轴线方向设置弹簧,所述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弹簧的第二端与气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负压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负压管的第二端穿过所述气筒和所述盖体伸入所述负压筒内,负压管上设置第一单向阀,所述气筒上设置将所述第二空腔与气筒外部空间连通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上设置第二单向阀。
13.进一步,所述便携式负压吸引器还包括促使所述内管转动的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传动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转动环和转筒,所述外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内管的第二端均为硬质管;
14.所述传动杆竖直设置,传动杆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传动杆的下端穿过所述气筒和所述盖体伸入所述负压筒内,传动杆与所述盖体密封转动连接,传动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的所述推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齿条段,传动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
15.所述第三齿轮位于所述固定环上方套设于所述内管外,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内管的第二端设置有外花键,所述第三齿轮的内壁设置有所述外花键滑动配合的内花键;
16.所述转动环与所述内管的第二端同轴设置,转动环与所述盖体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转动环的下端面设置有与内管的第二端同轴的环形滑槽;
17.所述转筒为与所述内管的第二端同轴设置的两端开口的圆筒,所述转筒的上端设置为与所述环形滑槽滑动配合的环形滑块,所述转筒的下端与所述第三齿轮固定连接;
18.所述弹性件为套设在所述内管第二端外部的拉簧,所述拉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三齿轮固定连接,拉簧的下端与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
19.当需要使负压筒的内腔产生负压以对伤口进行负压吸引时,推动推杆带动滑块向第二空腔方向移动,弹簧被压缩,第二空腔内的气压增大,第一单向阀关闭,第二空腔内的气体由第二单向阀排出到负压筒外,推杆移动时推杆上的齿条段上的齿条带动第一齿轮并最终通过第三齿轮带动内管旋转。当停止挤压推杆后,被压缩的弹簧推动滑块向第一空腔方向移动使第二空腔形成负压,第二单向阀关闭,第一单向阀打开,与第二空腔连通的负压筒内腔形成负压,由于内管的第二端外壁设置有外花键,集液罐内腔通过外花键的键槽与集液罐外的负压筒内腔连通,集液罐内腔也形成负压,随着积液的增多以及其它原因导致
的外部气体进入引流管内使得负压筒内的负压力减小时,弹簧会进一步推动滑块向靠近第一空腔方向滑动以维持负压筒内腔的负压力,滑块向靠近第一空腔方向缓慢滑动时,推杆上的齿条段上的齿条带动第一齿轮并最终通过第三齿轮带动内管缓慢旋转,同时,积液在集液罐内逐渐增多使得集液罐克服拉簧的拉力向下移动并带动内管相对外管滑动,也即是在抽气机构对负压筒持续产生负压的过程中,内管持续相对外管转动和滑动,有效防止积液在引流管内凝结堵塞引流管,使得负压引流能持续进行,加快伤口恢复速度。
20.当需要倒掉集液罐内的液体时,先旋下筒体,再旋下集液罐倒掉集液罐内的积液即可,倒掉集液罐内的液体后在拉簧的拉力下内管相对外管滑动复位。
21.进一步,所述固定环的外壁设置外螺纹,所述集液罐的开口端设置有与所述固定环上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集液罐与所述固定环螺纹连接。
22.进一步,所述盖体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筒体的上端外壁设置有与所述盖体上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盖体与所述筒体螺纹连接。
23.进一步,所述筒体的上端面设置有密封圈。
24.进一步,所述筒体和所述集液罐均由透明材质制成。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6.1,本方案通过手动方式产生负压,结构简单,不需要电源,适应性广。
27.2,在本方案中,手动推动滑块滑动时和弹簧迫使滑块滑动产生负压时,均使得内管相对外管转动,也即是在整个负压引流过程中,随着弹簧推动滑块的滑动,内管一直处于相对外管转动中,可有效防止积液凝结堵塞引流管。
28.3,在本方案中,在整个负压引流过程中,随着集液罐里积液的逐渐增加,内管一直处于相对外管缓慢滑动中,整个负压引流过程中内管相对外管处于旋转与滑动中,进一步有效防止积液凝结堵塞。
29.4,本方案中,筒体与盖体之间、集液罐与固定环之间方便拆卸和快速连接,可以方便取出集液罐。
30.5,本方案中的内管上设置有通孔,在内管相对外管转动和滑动时起到铲除积液凝结物的作用。
附图说明
3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32.在附图中:
33.图1为本发明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35.图3为左视方向的抽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俯视方向的抽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38.负压筒10、筒体101、盖体102、集液罐20、引流管30、外管301、内管302、通孔3021、外花键3022、固定环303、气筒40、第一空腔401、第二空腔402、泄气孔403、排气孔404、第二单向阀405、滑块41、推杆42、齿条段421、弹簧43、负压管44、第一单向阀45、传动杆51、第一
齿轮52、第二齿轮53、第三齿轮54、转动环55、转筒56、轴承座57、环形滑槽58、环形滑块59、拉簧60、密封圈61。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41.本实施例的便携式负压吸引器,如图1-图4所示,包括负压筒10、设置于负压筒10内的集液罐20、将患者伤口积液引至集液罐20的引流管30和使负压筒10的内腔产生负压的抽气机构。
42.负压筒10竖直设置,负压筒10包括上端开口的圆形的筒体101和密封盖合于筒体101上端的盖体102,具体地,盖体102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筒体101的上端外壁设置有与盖体102上的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盖体102与筒体101螺纹连接,筒体101的上端面设置有密封圈61使盖体102将筒体101上端密封盖合。
43.抽气机构设置于盖体102上,抽气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气筒40、与气筒40的内壁密封滑动连接的滑块41和与滑块41固定连接的推杆42,气筒40呈两端封闭的圆形筒体101,气筒40设置于盖体102上表面与盖体102固定连接,滑块41将气筒40的内腔分隔为第一空腔401和第二空腔402,推杆42的一端位于第一空腔401内与滑块41固定连接,推杆42的另一端沿气筒40的轴线方向伸出气筒40,推杆42与气筒40滑动连接,气筒40上设置有将第一空腔401与气筒40外部空间连通的泄气孔403,第二空腔402内沿气筒40轴线方向设置弹簧43,弹簧43的第一端与滑块41固定连接,弹簧43的第二端与气筒40的内壁固定连接,气筒40上设置有负压管44,负压管44竖直设置,负压管44的上端与第二空腔402连通,负压管44的下端穿过气筒40和盖体102伸入负压筒10内,负压管44的外壁与气筒40和盖体102均密封固定连接,负压管44上设置有仅许流体由气筒40的外部空间流入第二空腔402的第一单向阀45,气筒40上设置将第二空腔402与气筒40外部空间连通的排气孔404,排气孔404上设置有仅许流体由第二空腔402流出气筒40外的第二单向阀405。
44.引流管30的第一端与伤口处的密闭空间连通,引流管30的第二端竖直穿过盖体102伸入负压筒10内与集液罐20连通。引流管30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管301和内管302,内管302设置于外管301内与外管301内壁密封滑动连接使得内管302可以相对外管301滑动和转动,外管301的第二端和内管302的第二端均设置为硬质管以方便与盖体102密封固定连接,外管301的第一端和内管302的第一端均为软质管。外管301的第二端外壁与盖体102密封固定连接,内管302的第一端位于外管301内,内管302的第二端向下伸出外管301外,内管302的第二端套设固定环303,固定环303呈环形板,固定环303与内管302的外壁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内管302的管壁上沿内管302的直径方向均布若干通孔3021。
45.本实施例的便携式负压吸引器还包括促使内管302转动的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包
括传动杆51、第一齿轮52、第二齿轮53、第三齿轮54、转动环55和转筒56,传动杆51竖直设置,传动杆51的上端位于第一空腔401内,传动杆51的下端穿过气筒40和盖体102伸入负压筒10内,传动杆51与盖体102密封转动连接,盖体102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轴承座57,轴承座57上安装有与传动杆51紧配合的推力轴承,传动杆51通过推力轴承与盖体102转动连接,传动杆5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齿轮52,位于第一空腔401内的推杆42上设置有与第一齿轮52啮合的齿条段421,传动杆51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二齿轮53;第三齿轮54位于固定环303上方套设于内管302外,第三齿轮54与第二齿轮53啮合,内管302的第二端设置有外花键3022,第三齿轮54的内壁设置有外花键3022滑动配合的内花键;转动环55与内管302的第二端同轴设置,转动环55与盖体102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转动环55的下端面设置有与内管302的第二端同轴的环形滑槽58;转筒56为与内管302的第二端同轴设置的两端开口的圆筒,转筒56的上端设置为与环形滑槽58滑动配合的环形滑块5941,转筒56的下端与第三齿轮54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环形滑槽58的截面为t型槽,环形滑块5941为与环形滑槽58滑动配合的t型滑块41使得第三齿轮54不能上下滑动。内管302的第二端外部套设有拉簧60,拉簧60的上端与第三齿轮54固定连接,拉簧60的下端与固定环303固定连接。
46.集液罐20为上端开口的圆形罐体,固定环303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集液罐20的开口端设置有与固定环303上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集液罐20与固定环303螺纹连接。
47.为方便观察负压筒10的内部情况,筒体101和集液罐20均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优选采用透明亚克力制成。
48.本方案在使用时,将负压筒放置于低于伤口位置的地方,当需要使负压筒10的内腔产生负压以对伤口进行负压吸引时,推动推杆42带动滑块41向第二空腔402方向移动,弹簧43被压缩,第二空腔402内的气压增大,第一单向阀45关闭,第二空腔402内的气体由第二单向阀405流倒负压筒10外,推杆42移动时推杆42上的齿条段421上的齿条带动第一齿轮52并最终通过第三齿轮54带动内管302旋转。当停止挤压推杆42后,被压缩的弹簧43推动滑块41向第一空腔401方向移动使第二空腔402形成负压,第二单向阀405关闭,第一单向阀45打开,与第二空腔402连通的负压筒10内腔形成负压,如图1、图2所示,由于内管302的第二端外壁设置有外花键3022,集液罐20的内腔通过外花键3022的键槽形成的通道与集液罐20外的负压筒10内腔连通,集液罐20内腔也形成负压,随着伤口处积液的析出以及其它原因导致的外部气体进入引流管30内使得负压筒10内的负压力减小时,弹簧43会进一步推动滑块41向靠近第一空腔401方向滑动以维持负压筒10内腔的负压力,滑块41向靠近第一空腔401方向缓慢滑动时,推杆42上的齿条段421上的齿条带动第一齿轮52并最终通过第三齿轮54带动内管302缓慢旋转,同时,积液在集液罐20内逐渐增多使得集液罐20克服拉簧60的拉力向下移动并带动内管302相对外管301滑动,也即是在抽气机构对负压筒10持续产生负压的过程中,内管302持续相对外管301缓慢转动和滑动,能有效防止积液在引流管30内凝结堵塞引流管30,使得负压引流能持续进行,加快伤口恢复速度。
49.当需要倒掉集液罐20内的液体时,先旋下筒体101,再旋下集液罐20倒掉集液罐20内的积液即可,倒掉集液罐20内的液体后在拉簧60的拉力下内管302相对外管301滑动复位。
50.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
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