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神经监测气管插管的管体及其神经监测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2.神经监测气管插管是一种在预防和处理呼吸道通畅的手术中使用的产品,可提供畅通的病人通气气道,同时该产品也用于与合适的神经监测仪连接,可作为术中监测患者喉肌的emg信号的一种工具;监测原理是:以管体为主体结构,充气套囊设置在管体的下段并可通过套囊充气管为充气套囊充气使其膨胀而实现插管的定位,电极连线用于将接触电极连接至上述的神经监测仪并形成电极回路,当声带肌有肌电颤动时会产生肌电信号,此时接触电极将肌电信号通过界面盒传至肌电显示屏进行放大,然后记录肌电图并报警。
3.现有的神经监测气管插管(专利号:cn201920822639.6)由管身、充气套囊、充气管以及电极连线组成。该专利的充气管以及电极连线被分别收纳在管壁所开设的气管槽与线槽中,接触电极采用导电碳膜与电极连线连接形成电回路,其中,导电碳膜采用软胶布包裹贴紧在管壁上,这种结构存在以下缺点:
4.1:当神经监测气管插管产生弯折时,电极连线容易与导电碳膜分离,且难以被肉眼识别,在术中使用时,会出现电信号传输中断或监测失效。
[0005] 2、由于电极连线需要四条芯线组成,四条芯线容纳在同一个线槽内,在管壁上开设容纳四条芯线的电极连线线槽,必然会导致管壁加厚,不够柔软,增加擦伤患者组织的风险。
[0006] 3、由于软胶布固定的部位需要与患者喉部长时间紧密接触,容易使软胶布脱落,进而导致导电碳膜从管壁脱落,对患者产生危险的同时,也会影响电信号的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使接触电极与电极连线接触稳定性更高,不易损伤患者组织的神经监测气管插管的管体。
[0008]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管体结构的神经监测气管插管。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10]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神经监测气管插管的管体,其组成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体的管壁处从远端位置沿管体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管体的通道,所述通道的外壁上从管体的远端位置沿管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
[0011]
进一步地,在所述管体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弧状凸起结构,所述弧状凸起结构贯穿设置在所述管体的长度方向,在所述弧状凸起结构的管壁处从远端位置沿管体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弧状凸起结构的所述通道。
[0012]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的外壁印刷有银浆导电涂层,所述银浆导电涂层覆盖所述第
二开口,所述银浆导电涂层在所述管体圆周方向的宽度在3mm-8mm之间。
[0013]
进一步地,所述银浆导电涂层在所述管体长度方向的长度在20mm-35mm之间。
[0014]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至少设置1对。
[0015]
进一步地,所述成对的2个通道之间的间距在3mm-10mm之间。
[0016]
进一步地,所述弧状凸起结构的高度不超过0.5mm。
[0017]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神经监测气管插管,其组成包括:电极导丝,所述电极导丝从所述管体的第一开口穿入,通过所述通道,从所述第三开口穿出,连接电极连线;所述电极导丝在所述第二开口处通过导电物质与所述的银浆导电涂层接触连接,并连接所述电极连线,形成电回路。
[0018]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导丝从所述第三开口穿出,与电极连线连接,所述电极导丝与电极连线的连接处采用管型连接件固定在管壁上。
[0019]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的管壁内开设有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与管体上段外壁连接,充气管通过充气通道与气囊连通,所述气囊设置有与所述管体紧密配合的内腔,所述管体可以穿过所述气囊的内腔,使气囊可以固定在所述管体的任意位置,气囊的外壁一端与所述内腔形成球形顶部,另一端则与所述内腔形成截面直径逐渐缩小的尾部,气囊外形呈水滴形结构,所述气囊的外壁与所述内腔一体成型为密封的可充气气室,所述气囊的尾部设置在管体的下段。
[0020]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法及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1]
1、本实用新型在管壁内设置通道,通道内安装电极导丝,通道可以保护电极导丝不受弯折影响,保护患者不受电极导丝外置管壁所带来的伤害;管体的通道外壁印刷有导电涂层,并设置第二开口,通过第二开口向通道内注入导电物质,导电涂层通过导电物质连接电极导丝形成接触稳固的接触电极,电极导丝和电极连线通过管型连接件固定连接,并形成稳定的电回路,即使管体产生较大形变弯曲,也不会导致电极导丝与电极连线脱落,可以有效提高电回路传输电信号的稳定性。
[0022] 2、本实用新型的管体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弧状凸起结构,仅局部增加管体壁厚,就可以增大通道的内径尺寸,便于直径较大的电极导丝或带有螺旋状的电极导丝穿入,导电物质接触较大直径的电极导丝或带有螺旋状的电极导丝,可以增大导电物质与电极导丝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导电物质与电极导丝之间接触效果,进一步提高电回路接触的稳定性,提高电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0023] 3、 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电极采用在管壁外印刷银浆涂层的方式,这种方式避免了传统的裸露电极丝式接触电极容易刮伤患者喉部组织的隐患,同时,采取的是印刷工艺,无需两端固定,无脱落风险,进一步提高了插管的安全性。
[0024]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2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管体结构示意图;
[0027]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管体圆周方向设置有弧状凸起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28]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道截面为椭圆形的管体截面示意图;
[0029]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通道截面为扁平形的管体截面示意图;
[0030]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神经监测气管插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2]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银浆导电涂层错开印刷的结构示意图;
[0033]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极导丝和电极连线连接部分示意图;
[0034]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极导丝为螺旋结构的示意图;
[0035]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水滴型气囊结构的示意图;
[0036]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管型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8]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9]
参考附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神经监测气管插管的管体,所述管体1除包含通用管体所具备的墨菲孔,充气通道和充气孔外,还包括:在所述管体1的管壁处从远端位置沿管体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管体1的通道2,所述通道2的外壁上从管体1的远端位置沿管体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和第三开口24。
[0040]
本实施例所述的远端位置,是指气管插管接近气囊所在位置的一端。
[0041]
所述管体1的通道2内可以安装电极导丝,电极导丝从所述第一开口22中穿入,从所述第三开口24中穿出;
[0042]
所述第二开口23中可以注入导电物质,使导电物质和通道2内的电极导丝形成导电连接。
[0043]
进一步地,由于管体的管壁较薄,在较薄的管壁上设置通道2的内径范围有局限,太小内径的通道2不容易穿入电极导丝或所穿入的电极导丝过细,降低导电能力,因此,为增加通道2的内径尺寸,本实施例在所述管体1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弧状凸起结构11,所述弧状凸起结构11贯穿设置在所述管体1的长度方向,在所述弧状凸起结构11的管壁处从远端位置沿管体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弧状凸起结构11的所述通道2。
[0044]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弧状凸起结构的高度不超过0.5mm,避免接触人体时,对人体造成摩擦损伤。
[0045]
神经监测气管插管在使用时,需要将接触电极与患者喉部神经接触,当声带肌有肌电颤动时会产生肌电信号,接触电极将肌电信号传输至神经监测仪,因此,接触电极获取和传输肌电信号的能力将会影响神经监测气管插管的使用效果。
[0046]
为避免接触电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脱落,同时提高接触电极与喉部神经接触的稳
定性,本实施例在所述通道2的外壁印刷有银浆导电涂层4,被印刷在具有弧状凸起结构11上的所述银浆导电涂层4与患者喉肌紧密接触,可以更灵敏的接收到清晰的肌电信号;印刷在管壁的银浆导电涂层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和柔软的接触性,不易脱落,也可以减少对患者接触产生的损伤,进一步提高了本插管的安全性。
[0047]
所述银浆导电涂层4覆盖所述第二开口23,可以与第二开口23内注入的导电物质形成连续的电路连接;
[0048]
所述银浆导电涂层4在所述管体1圆周方向的宽度在3mm-8mm之间,增加银浆导电涂层4在管体1圆周方向的宽度,可以增加接触电极与患者喉肌的接触面积,扩大肌电信号的获取范围,便于较强和较清晰的肌电信号的获取。
[0049]
所述银浆导电涂层4的长度不宜过长,过长的导电涂层在管体1产生弯折时,会导致涂层表面有肉眼难以识别的微小断裂,影响肌电信号的传输稳定性,因此,所述银浆导电涂层4在所述管体1长度方向的长度在20mm-35mm之间,与气囊之间的距离在20mm-30mm之间。
[0050]
所述通道2至少设置1对,优选设置为2对,每对包含2个通道2,设置2对通道2可以增加接触电极与患者的接触点和接触面积,提高接触电极对肌电信号的获取能力。
[0051]
所述每对通道2之间的间距不能过大,过大的间距可能会使成对的接触电极不能同时接触到喉部神经,进而不能形成导电回路,失去神经监测的能力,所以所述成对的2个通道2之间的间距控制在3mm-10mm之间。
[0052]
所述通道2上设置的所述第二开口23的数量至少为1个,便于注入导电物质以连接银浆涂层和电极导丝。
[0053]
参考附图2至附图4,所述通道2在管体1的界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或扁形,便于穿入多条直线形电极导丝或穿入螺旋结构电极导丝,使导电物质可以与电极导丝充分接触,增加导电物质与电极导丝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导电物质与电极导丝之间接触效果,进一步提高电回路接触的稳定性,提高电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0054]
所述管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钢丝内衬,加强管体1的强度,使管体1在外力形变作用下可以保持形状不打折。
[0055]
参照附图7所示,由于管体1在不同患者的气道内插入的深度有所不同,接触电极与患者喉部神经接触位置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的银浆导电涂层4为错位设计,可以规避银浆导电涂层4同时不与喉部神经接触导致的肌电信号传输中断的情况。
[0056]
这种导电涂层错位设计的结构,可以使神经监测气管插管在不同气管神经分布不同的条件下,都能保证稳定获取肌电信号,提高肌电信号的获取质量,避免肌电信号的获取被中断。
[0057]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管体用于神经监测气管插管,可以作为神经监测气管插管的主要结构形成独立的产品。
[0058]
参照附图5至附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基于上述管体1的神经监测气管插管,其组成除了包括气囊5、充气管8、指示气囊9、单向阀10、接头11外,还包括:电极导丝21,所述电极导丝21从所述管体1的第一开口22穿入,通过所述通道2,从所述第三开口24穿出,穿出端连接电极连线6,穿入端与所述第一开口22用胶固定,所述电极导丝21在所述第二开口23处通过导电物质与所述银浆导电涂层4接触连接,并连接所述电极连线6,形成电回路。
[0059]
参照附图6和附图9所示,所述电极导丝21可以为直线状或螺纹结构或两种结构的组合,本实施例优选螺纹结构的电极导丝,可以增加电极导丝与导电物质的接触面积,增强电极导丝与导电物质之间的导电性能,提高机电信号的传输质量。
[0060]
所述电极导丝21可以使用一条或多条,也可以增加电极导丝与导电物质的接触面积,增强电极导丝与导电物质之间的导电性能,提高机电信号的传输质量。
[0061]
所述导电物质由导电胶或银浆凝固形成。
[0062]
参照附图8所示,所述电极导丝21从所述第三开口24中穿出,与电极连线6连接,所述电极导丝21与电极连线6的连接处采用管型连接件固定在管壁上。
[0063]
参照附图11所示,说明本实施例电极导丝21和电极连线6的固定方式:
[0064]
所述电极导丝21从所述第三开口24中穿出后,先用带有外螺纹的第一卡环71将电极导丝21固定在管体1上,并留出一段电极导丝21与电极连线6连接,再用带有外螺纹的第二卡环72将电极连线6固定在管体1上,最后用带有与所述卡环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的管型连接件73以螺纹紧固的形式与所述第一卡环和所述第二卡环固定,使电极导丝21与所述电极连线6的连接处稳定地固定在所述管型连接件73的内部,采用这种固定方式,即使管体产生较大形变弯曲,也不会导致接触电极与电极连线脱落,可以有效提高电回路传输电信号的稳定性;
[0065]
另一方面,管型连接件73以螺纹紧固的形式与所述第一卡环71和所述第二卡环72固定,需要时,可以取下管型连接件73,检查电极导丝21与电极连线6的连接情况,操作简单方便。
[0066]
所述气囊5为圆柱形气囊或球形气囊或水滴型气囊。
[0067]
下面结合附图10说明气囊形状的最优实施例;
[0068]
所述管体1的管壁内开设有充气通道3,充气管8从所述管体1的第二充气孔32穿入,与气囊5建立气道连通,所述气囊5为水滴型气囊,所述气囊5设置有与所述管体1紧密配合的内腔,所述管体1可以穿过所述气囊5的内腔,使气囊5可以固定在所述管体1的任意位置,气囊5的外壁一端与所述内腔形成球形顶部,另一端则与所述内腔形成截面直径逐渐缩小的尾部,气囊5外形呈水滴形结构,所述气囊5的外壁与所述内腔一体成型为密封的可充气气室,所述气囊5的尾部设置在管体1的下段。
[0069]
气囊5的外形结构呈水滴形,气囊5直径从管体1的上端至底端逐渐减小,气囊1直径逐渐减小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气囊5紧密贴合不同气管直径,如果患者的气道比常规的气道粗,使用气囊5时,可以增加气囊5的插入深度,使气囊5的最大直径处于相适应的气道处,并与气道紧密贴合;如果患者的气道比常规的气道细,可以减少气囊5的插入深度,使气囊5的最大直径处于相适应的气道处,并与气道紧密贴合;不会对气囊的密闭效果造成影响;
[0070]
气囊5直径从管体1上端至底端逐渐减小,与普通圆柱形气囊或球形气囊相比较,气囊5的结构与人体气管由粗到细的生理结构相适应,与患者呼吸道的接触面积小,不会对细段气管产生挤压,不易损伤气道粘膜。
[0071]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0072]
确保气囊5处于没有充气的状态,然后将本实用新型的下端从患者呼吸道插入到合适位置,利用单项阀10将气囊5充气固定在气管内,确保所述银浆导电涂层4与喉部神经充分接触,所述银浆导电涂层4将获取的肌电信号通过导电物质依次传输至电极导丝21和
电极连线6,所述电极连线6与外部监护仪连接,将肌电信号传输至外部监护仪。
[0073]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