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临床急救上,对于病况危急、重大手术或者是需要重症监护的病人,需要持续监测血压变化情况,通常采用的是有创动脉穿刺置管的方法。通常在病房中使用的动脉穿刺置管术包括针芯和置管,在进行置管时,先将针芯推入血管内,可见回血后再将置管沿着针芯推入血管内,最后拔出针芯。但是在拔出针芯时,由于血液倒流,血液外溢,会造成医护人员沾染患者血液,穿刺部位被外溢的血液污染以及交叉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有创动脉置管在拔针时存在血液外溢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其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密封性好。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包括置管组件、贯穿所述置管组件的穿刺组件、以及与所述置管组件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置管组件包括置管底座和一端贯穿所述置管底座的置管,所述置管底座远离所述置管管头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一观察空腔和硅胶密封块,所述第一观察空腔的外壁为透明材质,所述置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观察空腔内;所述第一观察空腔一侧面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远离所述置管底座的一端设有密封罩,使所述第一观察空腔形成密闭空间;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导流管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置管远离所述置管底座的一端为斜面结构。
7.进一步地,所述置管底座外部一侧设有第一把手。
8.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管远离所述置管底座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部设有外螺纹且所述第一连接管远离所述导流管的一端设有所述密封罩。
9.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罩为半透膜。
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管内部的一端固定设有针头,连接有所述针头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导管,所述导管与所述针头连接贯通。
11.进一步地,所述穿刺组件包括穿刺针底座和一端连接于所述穿刺针底座内的穿刺针;所述穿刺针底座中部设有第二观察空腔,所述第二观察空腔的外壁为透明材质。
12.进一步地,所述穿刺针底座的外部固定设有第二把手。
1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4.置管组件采用密闭的形式,由穿刺组件从中穿刺出去带动置管组件进入血管中,再拔出穿刺组件时由于置管组件尾部是密闭的,所以可以有效防止血液倒流外溢,避免了外流的血液污染患者的穿刺部位和医护人员,同时避免了交叉感染,提高了医疗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的穿刺组件结构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的置管组件结构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的连接组件结构图;
18.图标:1-穿刺针,2-第二把手,3-第二观察空腔,4-穿刺针底座,5-置管,6-置管底座,7-第一把手,8-硅胶密封块,9-第一观察空腔,10-导流管,11-第一连接管,12-针头,13-第二连接管,14-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
2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包括置管组件、贯穿所述置管组件的穿刺组件、以及与所述置管组件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置管组件包括置管底座6和一端贯穿所述置管底座6的置管5,所述置管底座6远离所述置管5管头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一观察空腔9和硅胶密封块8,所述置管5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观察空腔9内;所述穿刺组件包括穿刺针底座4和一端连接于所述穿刺针底座4内的穿刺针1;所述穿刺针底座4中部设有第二观察空腔3。所述穿刺针1先从所述硅胶密封块8依次穿过所述置管底座6、置管5再穿刺入动脉中,所述穿刺针1的直径约等于所述置管5内圈的直径,所述置管5刚好能够套在所述穿刺针1的外表,当第二观察空腔3内可见回血后,所述置管5沿着所述穿刺针1推入动脉内。所述硅胶密封块8可以是在所述置管底座6的尾部设置整块的硅胶,或者更加节约材料的一种方式为底部为密封的塑胶圈,所述塑胶圈的中间部位为硅胶密封块8。所述第一观察空腔9、第二观察空腔3的外壁采用透明的材质,如透明的玻璃或者是带有一定硬度的透明塑料等等。
23.所述置管5远离所述置管底座6的一端为斜面结构,方便置管5进入血管中。
24.所述第一观察空腔9一侧面设有导流管10,所述导流管10远离所述置管底座6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11,所述第一连接管11的外部设有外螺纹且所述第一连接管11远离所述导流管10的一端设有密封罩,使所述第一观察空腔9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密封罩为半透膜,其允许空气通过,但血液不能流出。导流管10为透明材质,当所述置管5穿刺入动脉的时候能够从所述导流管10内看见回血,则说明置管5穿刺进入了动脉中。
25.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导流管10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管13,所述第二连接管13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第二连接管13与所述第一连接管11通过所述外螺纹、内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13内部的一端固定设有针头12,连接有所述针头12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导管14,所述导管14与所述针头12连接贯通。所述针头
12刺穿所述半透膜然后进入所述第二连接管13中,将导管14与所述导流管10连通。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置管组件中的导流管10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螺纹连接,可以使用严密卡接的卡扣方式等。
26.所述置管底座6外部一侧设有第一把手7,所述穿刺针底座4的外部固定设有第二把手2。所述把手便于在穿针、拔针的过程中有着力点不会因为抖动而发生扎歪或者穿刺过猛造成穿针失败或者穿针无力造成多次穿刺不成功的现象。所述把手可以是单边或者是双边,形状不做限制,能提供受力点即可。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置管底座6采用密闭的形式,由穿刺针1从置管组件底部的硅胶密封块8穿入。穿刺出去后推动置管5进入血管中,再拔出穿刺针1,由于置管底座的尾部是密闭的,所以可以有效防止血液倒流外溢。通过置管底座6一侧的导流管10来连接监测所需的导管14。
2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置管组件、贯穿所述置管组件的穿刺组件、以及与所述置管组件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置管组件包括置管底座(6)和一端贯穿所述置管底座(6)的置管(5),所述置管底座(6)远离所述置管(5)管头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一观察空腔(9)和硅胶密封块(8),所述第一观察空腔(9)的外壁为透明材质,所述置管(5)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观察空腔(9)内;所述第一观察空腔(9)一侧面设有导流管(10),所述导流管(10)远离所述置管底座(6)的一端设有密封罩,使所述第一观察空腔(9)形成密闭空间;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导流管(1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管(5)远离所述置管底座(6)的一端为斜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管底座(6)外部一侧设有第一把手(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10)远离所述置管底座(6)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11),所述第一连接管(11)的外部设有外螺纹且所述第一连接管(11)远离所述导流管(10)的一端设有所述密封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罩为半透膜。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管(13),所述第二连接管(13)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管(13)内部的一端固定设有针头(12),连接有所述针头(12)的一端的外侧连接有导管(14),所述导管(14)与所述针头(12)连接贯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组件包括穿刺针底座(4)和一端连接于所述穿刺针底座(4)内的穿刺针(1);所述穿刺针底座(4)中部设有第二观察空腔(3),所述第二观察空腔(3)的外壁为透明材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底座(4)的外部固定设有第二把手(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血液倒流的有创动脉穿刺装置,包括置管组件、贯穿所述置管组件的穿刺组件、以及与所述置管组件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置管组件包括置管底座和一端贯穿所述置管底座的置管,所述置管底座远离所述置管管头的一侧依次设有第一观察空腔和硅胶密封块,所述第一观察空腔的外壁为透明材质,所述置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观察空腔内;所述第一观察空腔一侧面设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远离所述置管底座的一端设有密封罩,使所述第一观察空腔形成密闭空间;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导流管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密封性好,能够在有创动脉置管操作中防止血液外溢,减少交叉感染。减少交叉感染。减少交叉感染。
技术研发人员:邓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汉市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2.08.30
技术公布日:202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