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88321发布日期:2023-10-11 11:11阅读:8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雾化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陶瓷发热雾化器件为实现加热雾化效果,通常基于丝网印刷工艺,在陶瓷表面印刷一层导电浆料形成加热线路。因印刷加热电路位于雾化芯表面,雾化过程中加热线路直接与烟液烟气处于全面接触状态,及易造成线路腐蚀断裂,且直接接触过程会使得加热线路局部的高温将雾化基质分解出有害物质影响人健康。同时因印刷工艺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该种方式制备加热电极存在局部电极线路温度高、电极线路质量可控性差,寿命差等缺点。
3.为此,在中国专利cn104872821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子烟的雾化芯,将雾化基质与导油媒介隔离开来解决电热部件长期浸泡雾化基质的腐蚀问题,但该方案因电热线路内置在雾化室内壁上,电热线路难以加工至内壁,线路导出连接困难,在生产中装配性与密封性差。现有技术中,也有使用真空蒸发镀膜、真空溅射镀膜和真空离子镀膜等物理气相沉积工艺(pvd)在陶瓷表面精准成型发热线路,但该技术生产设备复杂,生产成本高、良率低、效率低,不适用大批量普通消费电子生产。直接使用电导率较高的导电陶瓷形成多孔导电雾化器件,因现有导电陶瓷材料相对金属材料热转换效率明显偏低,达到同样的加热雾化效果导电陶瓷需要更高功率电源输出,且导电陶瓷导电性越好强度越差,很少有雾化产品使用。故,急需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雾化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包括雾化芯、封装壳、电磁感应件;所述封装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有通气口,所述第二端部设有进油口;所述雾化芯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雾化芯包裹于所述封装壳内,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部相接;所述雾化芯为具备吸附功能的多孔材料,穿过所述进油口进入雾化组件的雾化基质可被所述雾化芯吸附;所述电磁感应件安装于所述雾化芯内,可对所述雾化芯中吸附的雾化基质进行加热雾化并从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通气口向外扩散。
5.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雾化芯设有贯穿的加热通槽,所述加热通槽连通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电磁感应件设于所述加热通槽内。
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电磁感应件包括电感线圈和加热柱,所述加热柱位于所述电感线圈内部,所述电感线圈位于所述加热通槽内。
7.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雾化芯设有浸油槽,所述浸油槽与所述第二表面相接,所述浸油槽与所述进油口连通。
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雾化芯贴合,用于检测所述雾化芯的温度。
9.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雾化芯的中部设有测温槽,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测温槽内。
10.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第二端部设有电感底座和传感器底座,所述电感底座和所述传感器底座为具备导电性的导电体,用于传递电流或信息;所述电感底座位于所述加热通槽内,与所述电感线圈电连接,所述传感器底座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11.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导电连通部,所述加热通槽数量为多个,所述电感线圈数量和所述加热柱数量与所述加热通槽数量相同,所述电感线圈之间通过所述导电连通部电连接,以使所述电感线圈与外部电路形成回路。
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加热柱两端的绝缘端,所述绝缘端分别与所述电感底座和所述导电连通部抵接。
13.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
14.本技术所提供的雾化组件,采用电磁感应加热,避免因加热点过于集中造成的局部干烧现象,提高了雾化组件的加热效率、气溶胶质量和使用寿命;将雾化芯外侧整体包裹于封装壳内,既能提高雾化组件的整体强度,方便装配,还能杜绝雾化基质在雾化过程中的随机漂移溢出,使得雾化烟气前进更为流畅,增强器件密封性。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雾化组件一实施例的透视结构图;
17.图2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封装壳的剖视结构图;
18.图3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雾化芯的剖视结构图;
19.图4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导电连通部和电感线圈的结构图;
20.图5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加热柱和绝缘端的结构图;
21.图6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装配分解图;
22.图7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
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25.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雾化组件一实施例的透视结构图。本实施例中的雾化组件包括但不限于封装壳110、雾化芯120、电磁感应件130。雾化芯120整体包裹于封装壳110内,电磁感应件130位于雾化芯120内部。将雾化芯120外侧整体包裹于封装壳110内,既能提高雾化装置的整体强度,还能杜绝雾化基质在雾化过程中的随机溢出漂移,使得雾化烟气前进更为流畅,增强器件密封性。
27.具体而言,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图2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封装壳的剖视结构图,图3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雾化芯的剖视结构图。封装壳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111和第二端部112,第一端部111设有通气口11101,第二端部112设置有进油口11201。封装壳110为不导电、不导油材料,可选地,封装壳110的材质为聚丙烯塑料或聚碳酸酯塑料,雾化组件中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从第一端部111的通气口11101向外扩散,雾化组件外部的雾化基质可从第二端部112的进油口11201进入雾化组件中。
28.雾化芯120包括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22,第一表面121靠近封装壳110的第一端部111,第二表面122靠近封装壳110的第二端部112。雾化芯120的材料为导油性极佳的多孔材料,可选地,雾化芯120的材料为多孔陶瓷。多孔陶瓷内部有许多细小的微孔,具备稳定的导液和锁液功能,由于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穿过进油口11201进入雾化组件的雾化基质可以均匀地渗入到雾化芯120的微孔中,并吸附在雾化芯120表面。工作状态下的电磁感应件130产生大量热量,使得雾化芯120整体的温度迅速上升至200~300℃,达到雾化基质雾化温度,雾化芯120中的雾化基质雾化形成的气溶胶从多孔陶瓷的孔隙扩散至雾化芯120的第一表面121,再穿过通气口11101到达雾化组件外部,使得雾化基质在雾化过程中受热比较均匀,单位时间内雾化更充分,有更高的雾化效率。
29.可选地,雾化芯120内部设有加热通槽1201,加热通槽1201贯穿雾化芯120,并连通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22。电磁感应件130大致呈圆柱形,位于加热通槽1201内部,加热通槽1201为圆台形状,加热通槽1201沿第一表面121至第二表面122的法向方向上,截面圆形的半径逐渐减小,使得加热通槽1201靠近进油口11201的部分离电磁感应件130较远而温度偏低,加热通槽1201靠近通气口11101的部分离电磁感应件130较近而温度偏高,形成温度差,使气溶胶前进更为流畅,提高雾化效率。
30.封装壳110的第二端部112还设置有电感底座1121和传感器底座1122,采用集成式设计,便于外接与封装,增强雾化组件的可装配性。电感底座1121和传感器底座1122的材质为具有导电性的材料,用于与外部电路进行电连接或传输信号,可选地,电感底座1121和传
感器底座1122的材质可以为铜、镍等金属。进一步地,电磁感应件130包括电感线圈131和加热柱132,加热柱132位于电感线圈131内部,电感底座1121位于加热通槽1201内,与电感线圈131电连接。电感线圈131连接有导电连通部140,如图4所示,图4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导电连通部和电感线圈的结构图。导电连通部140材质为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以使电感线圈131与外部电路形成回路,可选地,导电连通部140的材质为铜或镍等高电导率金属。
31.加热柱132两端连接有绝缘端160,如图5所示,图5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加热柱和绝缘端的结构图,加热柱132为导磁率及导电率均较高的材质,绝缘端160材质为导热性较佳的绝缘体,绝缘端160设于加热柱132的两端。位于加热柱132一端的绝缘端160抵接电感底座1121,位于加热柱132另一端的绝缘端160抵接导电连通部140,避免加热柱132与其它部件进行电连接。
32.可选地,加热柱132的材质可以为铁、钴、镍等金属,也可以是含有铁、钴、镍等至少一种元素的合金,或者是导电非金属材料,如碳棒、石墨材料、一定尺寸的碳纤维/纳米管以及碳化硅材料,上述材料的导磁率及导电率均较高,有利于快速加热及传导热量。绝缘端160的材质可以为硅胶、环氧树脂、或其它具有高导热性和高电绝缘性的聚合物。加热柱132和绝缘端160采用独立式设计,可以与雾化组件其他部件分开制造,便于大规模批量复制生产,便于生产管控,提高整个器件生产装配效率。
33.可选地,导电连通部140形状为圆环形结构,与雾化芯120的第一表面121固定相接,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导电连通部140的形状也可以是中空正方形、中空三角形、直线或曲折连接块等结构,只需能使所述电感线圈131与外部电路形成回路,并且尽可能少地遮蔽通气口11101即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组装设计需要可以任意调整,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并详述。
34.当电感线圈131流过高频交流电时,电感线圈131周围会产生交变磁场并产生磁通量,进而使得电感线圈131内的加热柱132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导致涡流流过加热柱132,由于焦耳效应,部分能量会以热量的形式耗散。加热柱132在电磁感应作用下产生的热量经过空气和绝缘端160传导到雾化芯120的加热通槽1201上,热量迅速沿着加热通槽1201扩散至整个雾化芯120,产生200~300℃的高温,使雾化基质雾化为气溶胶产生气溶胶。加热柱132不与雾化芯120直接接触,避免现有电阻丝加热方式因加热点过于集中造成的局部干烧产生有害物质和热量不易扩散等现象,提高了雾化组件的加热效率、气溶胶质量和使用寿命。
35.在本实施例中加热通槽1201、电感线圈131、加热柱132和电感底座1121的数量都为2个,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加热通槽1201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多个,加热通槽1201的形状也可以是圆柱、长方体或三棱柱等,加热通槽1201的数量和形状可以根据雾化基质的雾化效率需求任意调整,电感线圈131、加热柱132和电感底座1121的数量只需与加热通槽1201配套设计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36.可选地,如图3所示,雾化芯120内部设置有浸油槽1202,浸油槽1202与第二表面122相接,位于封装壳110的进油口11201的法向投影区域内。外部雾化基质可以通过进油口11201进入浸油槽1202,雾化基质与浸油槽1202内壁接触,在毛细吸附力作用下,被吸附至雾化芯120整体中。浸油槽1202增加了雾化芯120与外部雾化基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接触效率和吸附效率,进而提高了雾化效率。
37.可选地,结合图1-3,雾化芯120内部设置有测温槽1203,测温槽1203与浸油槽1202远离第二端部112的一侧相接。雾化组件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50,温度传感器150位于测温槽1203中,对雾化芯120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直接准确地检测雾化部位的实际温度,提高温控准确性。封装壳110的传感器底座1122穿过浸油槽1202与温度传感器150相接,为温度传感器150提供电流和传输信息。
38.请参阅图6,图6是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装配分解图。雾化组件的封装壳110包裹在雾化芯外侧,避免雾化过程中雾化基质的随机漂移溢出,电磁感应件130的电感线圈131连接电感底座1121,通电工作时,位于电感线圈131内部的加热柱132在电磁感应作用下产生高温使得雾化芯120整体温度快速上升至200~300℃,达到雾化基质雾化温度,雾化芯120中的雾化基质雾化后,在多孔材料的毛细吸附力作用下,处于浸油槽1202中的雾化基质不断被吸附补充到雾化芯120中,使雾化基质持续雾化为气溶胶。
39.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装置,请参阅图7,图7是本技术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图。本实施例中的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10、储油仓20、控制单元30、电池40、导气管50、吸嘴60。雾化组件1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封装壳110、雾化芯120、电磁感应件130、温度传感器150。雾化组件10位于储油仓20内部,储油仓20中的雾化基质从封装壳110的进油口11201进入雾化芯120的浸油槽1202中,浸油槽1202中的雾化基质在多孔陶瓷的毛细吸附力作用下,被吸附到雾化芯120中,控制单元30控制着电池40的输出,为电磁感应件130的电感线圈131提供交流电,以使电感线圈131产生交变电场,加热柱132于交变电场中产生涡流加热雾化芯120中的雾化基质产生气溶胶,浸油槽1202内雾化基质不断被吸附补充至雾化芯120中,使雾化基质持续雾化,气溶胶穿过多孔陶瓷的孔隙到达封装壳110的通气口11101,导气管50位于通气口11101和吸嘴60之间,与通气口11101和吸嘴60紧密接触,用于将气溶胶从通气口11101导至吸嘴60,气溶胶再由吸嘴60被吸取或扩散至外部。
40.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温度控制方法,应用于雾化装置中,雾化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0、控制单元30和电池40,温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位于测温槽1203的温度传感器150实时检测雾化芯120内部温度,并通过传感器底座1122将温度数据反馈至外部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检测的温度数据控制电池40向电磁感应件的电力供应,若温度数据低于雾化基质雾化的温度范围,则增加环绕加热柱132的电感线圈131的交变电流强度,提高加热柱132的发热功率;若温度数据高于雾化基质雾化的温度范围,则降低电感线圈131的交变电流强度,减小加热柱132的发热功率,使雾化芯120内部温度稳定在雾化基质雾化的温度范围内。
42.本技术提供的雾化组件,将电磁感应件内置于雾化芯中,再将雾化芯包裹于封装壳内,采用电磁感应加热并进行控温,提高了雾化组件的加热效率、生产装配效率和使用寿命,增强了器件的密封性和气溶胶的质量。
4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