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加热不燃烧卷烟是通过电子设备加热烘烤烟草物质而非燃烧烟草物质的抽烟方式,抽吸过程中并无明火和烟灰的产生,对环境友好,使消费者通过电子加热设备抽吸卷烟时能感受烟草香味,同时减少常规卷烟在燃烧中高温热解产生有害物质。
3.既往加热不燃烧卷烟在抽吸时,新鲜空气从气溶胶生成介质与退烟管间隙进入,空气会带走加热区域的热量导致加热区域的温度急剧下降,导致抽吸时口感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5.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退烟管和顶针。所述加热组件内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外界相连通,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介质;所述退烟管用于收纳所述气溶胶生成介质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退烟管的侧壁设有第一气道,所述退烟管的底部设有第二气道;所述顶针,平行于所述容置腔的中心轴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第二端,所述顶针的一端可伸入退烟管内,用于插入所述退烟管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所述顶针开设有与容置腔相通的第三气道,所述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第三气道相连通。
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退烟管包括底壁和设置在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围成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收容空间,所述侧壁包括相背的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内侧壁开设有多条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一气道贯穿所述侧壁,所述底壁开设有通孔和多条所述第二气道,对应的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第二气道连通。
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气道为矩形气道,所述第二气道为扇形气道。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条所述第一气道间隔且均匀排布。
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气道环绕所述通孔设置,沿所述底壁的边缘到所述通孔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气道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气道的高度逐渐增加。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针包括中空的本体和尖端,所述尖端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端,所述本体形成有所述第三气道,所述第三气道贯穿所述本体,所述本体开设有多个气孔,多个所述气孔连通所述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三气道。
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针包括中空的本体和尖端,所述尖端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端,所述本体开设有所述第三气道,所述第三气道贯穿所述本体,所述尖端开设有多个气孔,多个所述气孔连通所述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三气道。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气孔阵列排布。
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针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外壁面开设有所述第三气道。
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针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外壁面开设有所述第三气道,所述第三气道为一条或间隔且均匀排布的多条。
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顶针一端伸入所述容置腔内,另一端沿相反相向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外,所述外壳的壳壁设有通气通道,所述第三气道位于所述容置腔外部的一端与所述通气通道在外壳内部气流相通。
16.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设有加热组件、退烟管和顶针,在加热组件内设置有容置腔,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介质,退烟管用于收纳气溶胶生成介质且设置于加热组件的容置腔内,通过在退烟管的侧壁开设多条第一气道,并配合底壁开设的多条第二气道,形成为气溶胶生成介质提供空气的主气道,然后引入顶针开设的第三气道作为辅助气道,主气道和辅助气道相连通,气溶胶生成介质在退烟管内被加热组件加热以及抽吸时,主气道和辅助气道均能够提供空气,实现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抽吸。相较于不设置顶针的辅助气道,仅由主气道提供空气,主气道需要设置较多的第一气道才能保证吸阻,导致主气道流入的空气会大量的热量而言,本技术由于引入了辅助气道,因此主气道的第一气道的条数可设置的较少,由主气道流入的空气经过气溶胶生成介质被抽吸后带走的热量较少,而辅助气道流入的空气则直接通过气溶胶生成介质被抽吸走,流经的路径较短,带走的热量较少,从而使得退烟管内的热量损失较小,退烟管内的热量始终较为稳定,进而保证了气溶胶生成介质抽吸时的发烟量和口感。
17.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退烟管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顶针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顶针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技术某些实施方式的顶针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号:
26.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加热组件10、第一支架11、线圈12、容置腔13、容置腔13的第一端14、容置腔13的第二端15、退烟管20、第一气道21、第二气道22、通孔23、底壁24、侧壁25、内侧壁251、外侧壁252、收容空间26、顶针30、第三气道31、本体32、外壁面321、尖端33、气孔34、第二支架40、第一穿孔41、端盖50、第二穿孔51、密封件60、屏蔽层70、支撑圈80。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并非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以及,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在一个例子中,可以是固定连接,或者是可拆卸地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者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30.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加热组件10、退烟管20和顶针30。
32.在加热组件10内设有容置腔13,容置腔13包括相对的容置腔13的第一端14和容置腔13的第二端15,第一端14与外界相连通,加热组件10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介质;
33.退烟管20用于收纳气溶胶生成介质且设置于容置腔13内,退烟管20的侧壁25设有第一气道21,退烟管20的底壁24设有第二气道22;
34.顶针30平行于所述容置腔13的中心轴设置于容置腔13的第二端15,顶针30的一端可伸入退烟管20内,用于插入退烟管20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顶针30开设有与容置腔13相通的第三气道31,第一气道21、第二气道22和第三气道31相连通。
35.具体地,加热组件10设有容置腔13,容置腔13的形状为圆柱体,容置腔13的一端与外界相连通,能够将外界空气流入容置腔13腔体内。
36.退烟管20被设置在加热组件10的容置腔13内,在退烟管20的侧壁25上设有第一气道21,在退烟管20的底壁24上设置有第二气道22,退烟管20用于收纳气溶胶生成介质。
37.顶针30被设置在容置腔13的第二端15,且顶针30平行于容置腔13的中心轴,在顶针30上开设有与容置腔13相通的第三气道31,第三气道31与第一气道21和第二气道22相连通,通过将顶针30的一端伸入退烟管20内,可用于掺入退烟管20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
38.如此,在加热组件10内设置有容置腔13,加热组件10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介质,退烟管20用于收纳气溶胶生成介质且设置于加热组件10的容置腔13内,通过在退烟管20的侧壁25开设多条第一气道21,并配合底壁24开设的多条第二气道22,形成为气溶胶生成介质提供空气的主气道,然后引入顶针30开设的第三气道31作为辅助气道,主气道和辅助气道
相连通,气溶胶生成介质在退烟管20内被加热组件10加热以及抽吸时,主气道和辅助气道均能够提供空气,实现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抽吸。相较于不设置顶针30的辅助气道,仅由主气道提供空气,主气道需要设置较多的第一气道21才能保证吸阻,导致主气道流入的空气会大量的热量而言,由于引入了辅助气道,因此主气道的第一气道21的条数可设置的较少,由主气道流入的空气经过气溶胶生成介质被抽吸后带走的热量较少,而辅助气道流入的空气则直接通过气溶胶生成介质被抽吸走,流经的路径较短,带走的热量较少,从而使得退烟管20内的热量损失较小,退烟管20内的热量始终较为稳定,进而保证了气溶胶生成介质抽吸时的发烟量和口感。
39.请参阅图1和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退烟管20包括底壁24和设置在底壁24上的侧壁25,并且底壁24和侧壁25围成了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收容空间26,侧壁25包括相背的内侧壁251和外侧壁252,在内侧壁251开设有多条第一气道21,内侧壁251上的第一气道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底壁24,第一气道21贯穿于侧壁25,底壁24上开设有通孔23和多条第二气道22,对应的第一气道21和第二气道22连通。
40.具体地,退烟管20的材质为聚醚醚酮,需要说明的是聚醚醚酮是一类半结晶高分子材料,可用作耐高温结构材料和电绝缘材料;退烟管20形状为中空的圆桶状,退烟管20包括相背的内侧壁251和外侧壁252,在退烟管20的内侧壁251上设置有第一气道21,第一气道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限定,第一气道2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退烟管20的底壁24,并且第一气道21还贯穿了退烟管20的内侧壁251;在退烟管20的底壁24上开设有第二气道22和通孔23,第二气道22的数量可以为多条,在此不作限定,退烟管20底壁24上的第二气道22与退烟管20内侧壁251上的第一气道21互相连通。
41.如此,退烟管20通过底壁24和设置在底壁24上的侧壁25形成了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收容空间26,在侧壁25的内侧壁251上开设有多条第一气道21,在底壁24上开设有多条第二气道22和通孔23,且第一气道21和对应的第二气道22连通,退烟管20能够将空气均匀的流入气溶胶生成装置100。
42.请参阅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退烟管20上的第一气道21为矩形气道,退烟管20上的第二气道22为扇形气道。
43.具体地,退烟管20内侧壁251上的第一气道21可以是垂直于退烟管20底壁24上的矩形凹槽,也可以是退烟管20内侧壁251上凸出的相邻两个矩形凸块之间的通道;退烟管20底壁24上的第二气道22为扇形气道,扇形弧长的一端连接退烟管20的内侧壁251的第一气道21,弧短的另一端连接着退烟管20底壁24上的通孔23。
44.第二气道可以是在退烟管20的底壁24开设的扇形凹槽,第二气道22也可以是退烟管20的底壁24上的相邻两个凸块之间的扇形通道。
45.如此,空气通过退烟管20内侧壁251上矩形的第一气道21和退烟管20底壁24上扇形的第二气道22的导引,能够让空气准确的从气溶胶生成介质和退烟管20之间的空隙进入到气溶胶生成介质的中去,在实现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抽吸的同时,能够带走退烟管20中的热量,维持加热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温度的稳定。
46.请参阅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条第一气道21间隔且均匀排布。
47.具体地,退烟管20内侧壁251上的多条第一气道21之间间隔排布,且多条第一气道21是围绕退烟管20内侧壁251一周均匀排布。
48.如此,退烟管20上多条第一气道21彼此间隔且围绕内侧壁251一周均匀排布能够让空气均匀地从四周进入到气溶胶生成介质里面,使得不同位置的气溶胶生成介质的受热较为均匀。
49.请参阅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第二气道22环绕通孔23设置,沿底壁24的边缘到通孔23的方向上,第二气道22的宽度逐渐减小,第二气道22的高度逐渐增加。
50.具体地,退烟管20底壁24上的第二气道22设置在退烟管20底壁24上的通孔23的周围,并围绕通孔23间隔排布。第二气道22在沿退烟管20底壁24的边缘到通孔23的方向上,第二气道22的宽度逐渐减小,第二气道22的宽度可以是第二气道22对应的扇形的两条边之间的距离。第二气道22的高度逐渐增加,第二气道22的高度可以是第二气道22的表面和底壁24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二气道22呈斜坡状。
51.如此,通过扇形的第二气道22沿底壁24的边缘到通孔23的方向上,第二气道22的宽度逐渐减小,第二气道22的高度逐渐增加,使得空气能够从气溶胶生成介质的底部均匀地进入到气溶胶生成介质里面。
52.请参阅图4和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顶针30包括中空的本体32和尖端33。
53.尖端33设置在本体32的一端,如尖端33具体设置在本体32位于收容空间26内的一端。本体32形成有第三气道31,第三气道31贯穿本体32,本体32开设有多个气孔34,多个气孔34连通收容空间26和第三气道31。
54.具体地,顶针30包括本体32和尖端33,本体32形状为圆形管状,本体32中间是中空的,在中空的本体32上形成有第三气道31,第三气道31贯穿于本体32。在本体32上开设有让空气从第三气道31流进气溶胶生成介质里面的气孔34,气孔3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限定。气孔34连通退烟管20的收容空间26和本体32上的第三气道31。顶针30的尖端33设置在本体32靠近气溶胶生成介质的一端,整体呈圆锥形,方便顶针30刺入气溶胶生成介质中,随着顶针30插入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深度的增加,气溶胶生成介质和顶针30的结合越紧密。
55.如此,顶针30的中空本体32形成管状的第三气道31,并且在本体32上开设气孔34使得空气能够流经气溶胶生成介质,而尖端33的设计能够使气溶胶生成介质和顶针30的接触更加贴合,让空气更好的与气溶胶生成介质结合。
56.请参阅图4和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顶针30包括中空的本体32和尖端33。
57.尖端33设置在本体32的一端,本体32上开设有第三气道31,并且第三气道31贯穿本体32,而尖端33开设有多个气孔34,尖端33上的多个气孔34连通收容空间26和第三气道31。
58.具体地,顶针30包括本体32和尖端33,本体32形状为圆形管状,本体32中间是中空的,在中空的本体32上形成有第三气道31,而第三气道31是贯穿本体32的。在尖端33上开设有让空气经过的气孔34,气孔3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做限定,气孔34连通退烟管20的收容空间26和顶针30上的第三气道31。顶针30的尖端33设置在本体32靠近气溶胶生成介质的一端,整体呈圆锥形,方便顶针30刺入气溶胶生成介质中,随着顶针30插入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深度的增加,气溶胶生成介质和顶针30的结合越紧密。
59.如此,顶针30的中空本体32形成有圆形管状的第三气道31,并且在尖端33上开设
气孔34相较于在本体32开设气孔34而言,流经的气溶胶生成介质区域更少,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介质接触更少的空气,有利于提升气溶胶生成介质的口感。
60.请参阅图4和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气孔34阵列排布。
61.具体地,顶针30上的连通第三气道31和退烟管20的收容空间26的气孔34是彼此之间间隔排列的,如多个气孔34呈2*6矩阵排列,每一行的6个气孔34均环绕本体32或尖端33的一周均匀排布,不同行之间的气孔34彼此平行。
62.如此,顶针30上的气孔34均匀的阵列排布能够让空气均匀地通过气孔34,从而使空气更加均匀地流经气溶胶生成介质,以带走气溶胶生成介质的不同位置的热量,保证气溶胶生成介质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基本相同,防止不同位置的气溶胶生成介质加热不均。
63.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顶针30包括本体32,本体32的外壁面321开设有第三气道31,第三气道31为一条或间隔且均匀排布的多条。
64.具体地,在顶针30的本体32的外壁面321上可以设置有第三气道31,第三气道31可以是本体的外壁面321面上开设的矩形凹槽,或者第三气道31也可以是本体32的外壁面321面凸出的任意相邻两个矩形凸块之间的通道。顶针30的第三气道3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此不作限定,并且多条第三气道31彼此之间互相间隔且均匀的排列在顶针30的本体32的外壁面321上。
65.如此,在顶针30的本体32外壁面321上开设多条第三气道31,且第三气道31均匀的排列,能够让空气从气溶胶生成介质的底端均匀的经过气溶胶生成介质的内部,从而保证气溶胶生成介质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基本相同,防止不同位置的气溶胶生成介质加热不均。
66.请参阅图4至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体32和尖端33均为不锈钢,且本体32和尖端33的表面涂覆有釉层。
67.具体地,顶针30的本体32和尖端33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材质,在顶针30的本体32和尖端33的外表面上还涂有一层釉层。
68.如此,顶针30的本体32和尖端33的材质为不锈钢,可以防止顶针30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产生形变;在顶针30的本体32和尖端33的外表面涂有一层釉层,可以防止顶针30长时间与空气接触从而产生氧化,延长顶针30的使用寿命。
69.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10包括第一支架11和线圈12。第一支架11套设在退烟管20;线圈12环绕第一支架11设置。
70.具体地,雾化器100包括第一支架11,第一支架11整体呈中空的圆筒状,第一支架11可套设在退烟管20的外侧壁252上,即退烟管20被包裹在第一支架11中空的圆筒里面,第一支架11靠近退烟管20底壁24的一端具有梯形的结构。
71.线圈12的形状呈螺旋状,线圈12呈螺旋状盘绕在第一支架11上,线圈12的一端靠近退烟管20的底壁24,另外一端远离退烟管20的底壁24。
72.如此,将加热组件10的第一支架11套设在退烟管20的外侧壁252上,能够给退烟管20提供支撑的作用,在第一支架11上环绕线圈12,当给线圈12通电时第一支架11可进行发热,用于均匀地给气溶胶生成介质的不同位置进行加热。
73.请再次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第一支架11和/或顶针30为铁氧体。
74.具体地,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第一支架11的材质可以为铁氧体,在线圈12通电地
情况下,第一支架11会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到气溶胶生成介质所在的地方;和/或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顶针30的材质可以为铁氧体,在线圈12通电地情况下,顶针30会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到气溶胶生成介质所在的地方。
75.如此,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第一支架11和/或顶针30的材质选择使用铁氧体,当在线圈12通电的情况下,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第一支架11和/或顶针30将会产生为气溶胶生成介质加热的热量。
76.请再次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支架40和端盖50。第二支架40设置在第一支架11上,并且第二支架40开设有第一穿孔41;端盖50设置在第二支架40上,并且端盖50上开设有第二穿孔51,顶针30依次穿设第二穿孔51、第一穿孔41和通孔23。
77.具体地,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第二支架40,第二支架40整体呈圆桌状,第二支架40靠近退烟管20底壁24的部分为圆筒状,为第一支架11的梯形结构提供支撑,第二支架40的远离退烟管20底壁24的部分为中空的圆筒状,在第二支架40的靠近退烟管20底壁24的部分开设有第一穿孔41,第一穿孔41的大小能够让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顶针30穿过;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端盖50,端盖50设置在第二支架40的下方,并且在端盖50上开设有第二穿孔51,第二穿孔51的大小能够让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顶针30穿过,并且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顶针30依次穿过第二穿孔51、第一穿孔41和通孔23。
78.如此,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上设置第二支架40和端盖50能够将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第一支架11和顶针30等部件严紧的固定住,能够防止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因晃动而产生形变,使得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第一穿孔41和第二穿孔51的设置能够让顶针30合理地穿过。
79.请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密封件60。密封件60套设在顶针30的本体32上,并且密封件60的内径等于本体32的外径。
80.具体地,密封件60套设在顶针30的本体32,密封件60的内径等于本体32的外径,或者,密封件60为弹性件,密封件60的内径略小于本体32的外径,使得密封件60套设在顶针30的本体32时,能够过盈配合,提升密封效果。
81.可选地,密封件60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此不作限定。
82.可选地,密封件60可以为o形密封圈等。密封件60位于第二支架40和端盖50之间,用于密封本体32和第二支架40之间的间隙,密封件60设置在端盖50中空的下部分,套设在顶针30的本体32上。
83.如此,通过将密封件60套设在顶针30的本体32上,能够防止空气从退烟管20的通孔23出流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保证了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吸阻的同时,防止退烟管20的热量流失。
84.请参次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还包括支撑圈80和屏蔽层70。
85.具体地,支撑圈80整体形状为圆环状,支撑圈80位于第一支架11远离退烟管20底壁24的一端上,用于支撑第一支架11。
86.屏蔽层70整体形状为圆筒状,套设在线圈12的外部,屏蔽层70靠近退烟管20底壁24的一端连接着第一支架11的梯形结构上,另外屏蔽层70远离退烟管20底壁24的一端连接
着支撑圈80,屏蔽层70起到隔热绝热作用。
8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9.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