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设备。
背景技术:
2.液冷方式主要分为喷淋式、冷板式和浸没式,其中浸没式又分为单相浸没式和相变浸没式。
3.目前研究最多,散热效果明显且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单相浸没式液冷方式。现有单相浸没式液冷方式的方案中,服务器机箱、液冷分配单元和冷却塔主要通过管道沿同一方向依次连接,存在整体结构松散,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设备,能够使液冷设备的整体结构紧凑,从而减小液冷设备的占地面积。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冷设备,液冷设备包括:容置装置、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容置装置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容置装置用于容置待散热设备;换热装置设置于容置装置的一侧;换热装置在朝向容置装置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进液口连通,换热装置用于通过进液口向容置装置内输入低温流体;换热装置在朝向容置装置的一侧通过管道与出液口连通,换热装置用于通过出液口接收由容置装置输出的高温流体;冷凝装置设置于容置装置的一端;冷凝装置在朝向换热装置的一侧通过管道与换热装置朝向容置装置的一侧连通,冷凝装置用于通过管道向换热装置输入冷凝流体,冷凝流体用于在换热装置中吸收高温流体的热量。
6.本技术提供的液冷设备中,通过把换热装置设置在容置装置的一侧,并把换热装置在朝向容置装置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进液口和出液口,可使连通换热装置与容置装置之间的管道更短,使得换热装置与容置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密,再通过把冷凝装置设置在容置装置的一端,并把冷凝装置在朝向换热装置的一侧通过管道与换热装置朝向容置装置的一侧连通,可以使冷凝装置通过更短的管道向换热装置输入冷凝流体,使得容置装置、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液冷设备的空间占用率,从而减小液冷设备的体积,便于液冷设备的运输。
7.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冷凝装置包括散热组件和加压组件;换热装置、加压组件和散热组件依次通过管道连通;加压组件用于接收换热装置输出的吸收了高温流体的热量后的冷凝气体,并对冷凝气体进行加压,使其输入至散热组件中;散热组件用于对加压后的冷凝气体进行散热,以使冷凝气体形成冷凝流体;加压组件还用于将冷凝流体输入至换热装置中。通过使用加压组件将低温低压的冷凝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冷凝气体,并将冷凝气体输送至散热组件内进行散热,可以增强散热组件对冷凝气体的散热效果,提高冷凝装置的散热效率。进一步地,由于使用了体积小、重量轻的加压组件,可以有效地减小液冷设备的占地面积,并且降低液冷设备的整体重量,使得液冷设备的运输更加方便。
8.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加压组件设置于散热组件朝向换热装置的一侧,且加压组件设置于换热装置的底面。通过把加压组件设置在散热组件朝向换热装置的一侧,且设置在换热装置的底面,可以节省出更多的空间给散热组件,使得散热组件中的管道可以铺设更长,以设置更多的散热片,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9.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组件和驱动组件;换热组件在朝向容置装置的一侧通过管道分别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换热组件与进液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换热组件内的低温流体通过进液口输入至容置装置内。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换热组件内的低温流体通过进液口输入至容置装置内,当低温流体吸收待散热设备的热量后变成高温流体,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还可以促使高温流体通过出液口从容置装置内输出至换热组件内,在换热组件中与冷凝流体进行热交换,重新变为低温流体。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冷却流体在容置装置和换热组件中不断循环,持续地带走待散热设备产生的热量。
10.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驱动组件设置于换热组件的底面。通过把驱动组件设置在换热组件的底面,可以节省换热装置横向的空间,使得换热装置的占地面积减小,进一步可以降低液冷设备的空间占用率。
11.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液冷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出液口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器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发送的温度信息;控制器分别与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连接,控制器还用于根据温度信息控制换热装置和/或冷凝装置运行。通过在出液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检测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并将温度信息传输给控制器,使得控制器可以在高温流体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及时地控制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运行,不断地为流体降温,降低待散热设备的发热元器件的温度,使得待散热设备能够正常工作。进一步地,控制器还可以根据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控制换热装置的运行功率,从而控制冷却流体的流量,提高待散热设备的降温效率。
12.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液冷设备还包括流量检测组件;流量检测组件设置于进液口与驱动组件之间的管道上,流量检测组件用于检测低温流体的流量信息;流量检测组件与控制器连接,流量检测组件还用于向控制器发送流量信息。通过在出液口和驱动组件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流量检测组件来检测低温流体的流量信息,并将流量信息发送给与其通信连接的控制器,以使控制器可以根据流量信息判断驱动组件和连接容置装置和换热装置之间的管道是否存在故障,从而监控液冷设备的是否正常工作。
13.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液冷设备还包括电源装置;电源装置设置于换热装置背离容置装置的一侧;电源装置分别与待散热设备、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连接,电源装置用于向待散热设备、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供电。通过设置电源装置,可以保证待散热设备、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的正常工作,并通过把电源装置设置在换热装置背离的容置装置的一侧,使得电源装置的供电电路更加简短。
14.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液冷设备还包括控制器;电源装置分别通过开关组件与待散热设备、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连接;控制器与开关组件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开关组件的通断。通过控制器与开关组件的连接,使得控制器可以根据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和低温流体的流量信息来控制开关组件的通断,从而可以在待散热设备不需要加强散热以及液冷设
备存在故障的情况下,及时停止换热装置、冷凝装置的运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15.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液冷设备还包括机箱;容置装置、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设置于机箱内;机箱的表面设置有显示器,显示器位于换热装置的上方;显示器与控制器连接,显示器用于接收并显示控制器发送的温度信息。通过把容置装置、换热装置和冷凝装置设置在机箱内,可以实现液冷设备的整体结构一体化,从而方便液冷设备的搬运和运输,进一步地,通过在机箱的表面设置显示器,且通过把显示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使得运维运维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查看显示器,就可以掌握液冷设备的运行情况。
16.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7.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设备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0.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21.100、液冷设备;
22.110、容置装置;120、换热装置;130、冷凝装置;140、温度传感器;150、控制器;160、流量检测组件;170、电源装置;180、机箱;
23.111、进液口;112、出液口;113、待散热设备;114、冷液分配器;121、换热组件;122、驱动组件;131、散热组件;132、加压组件;181、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2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3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3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2.据统计,2018年全国居民用电量9685亿千瓦时,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1400亿千瓦时,数据中心用电总量占全国民用电量接近20%。评估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pue),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数据中心电力成本占到整个数据中心日常运维支出成本的60%,其中制冷耗电占30%-40%,因此,减少数据中心制冷消耗成为降低pue、实现节“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为达到国家发改委要求的pue,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采用液冷方案。
33.液冷数据中心使用液体取代空气作为冷媒,为发热部件进行换热,带走热量。液冷系统主要包含一次侧换热部分和二次侧换热部分,二次侧是指从服务器带走热量并与一次侧液体进行换热的环路,一次侧是指将二次侧换过来的热量与户外的冷却塔或其他热回收单元进行换热,将热量排至室外环境的环路。
34.当前的液冷方式主要分为喷淋式、冷板式和浸没式,其中浸没式又分为单相浸没式和相变浸没式。目前研究最多,散热效果明显且应用比较广的是单相浸没式液冷方式,现有单相浸没式液冷方式的方案中,服务器机箱、液冷分配单元和冷却塔主要通过管道沿同一方向依次连接,其中,液冷分配单元(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cdu),是一种通过液体循环将二次侧服务器端的热量交换到一次侧,并通过一次侧液体循环将热量交换到外界环境中的装置。这种单相浸没式液冷方式的方案存在整体结构松散,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35.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液冷设备,通过优化容置装置、换热装置以及冷凝装置的相对位置,使得三者之间布局紧凑,管路结构简短,从而使整个液冷设备结构紧凑,减少液冷设备整体的占地面积。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对计算机服务器、高压变压器和电动车电池等发热设备进行冷却散热。
37.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设备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液冷设备100包括:容置装置110、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容置装置110上设置有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容置装置110用于容置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设置于容
置装置110的一侧;换热装置120在朝向容置装置110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进液口111连通,换热装置120用于通过进液口111向容置装置110内输入低温流体;换热装置120在朝向容置装置110的一侧通过管道与出液口112连通,换热装置120用于通过出液口112接收由容置装置110输出的高温流体;冷凝装置130设置于容置装置110的一端;冷凝装置130在朝向换热装置120的一侧通过管道与换热装置120朝向容置装置110的一侧连通,冷凝装置130用于通过管道向换热装置120输入冷凝流体,冷凝流体用于在换热装置120中吸收高温流体的热量。
38.具体地,容置装置110主要用来盛放待散热设备113和冷却流体。容置装置110内部具有多个用来插入待散热设备113的位置,待散热设备113可以但不限于是服务器和其他it设备,例如,容置装置110可以兼容19英寸和21英寸的通用服务器。冷却流体可以是液体或者气体,例如,可以但不限于使用电子氯化液和合成油等液体。在液冷设备100中,冷却流体在温度相对低时为低温流体,在温度相对高时为高温流体。相应地,冷凝流体可以使用与冷却流体相同或者不相同的流体。
39.可以通过进液口111向容置装置110内加入低温流体,当低温流体吸收待散热设备113中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后,变成温度相对更高的高温流体,然后高温流体可以通过出液口112从容置装置110内输出。
4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使低温流体在容置装置110中分布得更加均匀,请结合图2,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在容置装置110中设置冷液分配器114,该冷液分配器114的一端通过管道与进液口111连接,通过冷液分配器114上设置的多个通孔可以将低温流体输入容置装置110中,并在容置装置110中均匀扩散。
41.此外,为了降低整个液冷设备100的重量,在向容置装置110加入冷却流体前,可以在未插入待散热设备113的位置使用填充件(例如电木或其他兼容材料)进行填充,进一步地,还可以在容置装置110的内壁与插入待散热设备113的位置之间的空隙使用填充件进行填充,由此可以极大地减小加入容置装置110内的冷却流体的体积,以使整个液冷设备100的重量大幅度下降。
42.在本实施例中,为使换热装置120与容置装置110的结构更加紧凑,把换热装置120设置在容置装置110的一侧(图1中箭头x所示方向),换热装置120在朝向容置装置110的一侧通过管道分别与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连通,使得换热装置120不仅可以通过更短的供液管道向容置装置110内输入低温流体,同时还能通过更短的回液管道接收容置装置110输出的高温流体。
43.为了降低液冷设备100的空间占用率,把冷凝装置130设置于容置装置110的一端(图1中箭头y所示方向),并把冷凝装置130在朝向换热装置120的一侧通过管道与换热装置120朝向容置装置110的一侧连通,使得冷凝装置130能够通过更短的管道向换热装置120内输入冷凝流体,从而可以使液冷设备100中用于连通不同装置之间的管道路径更短,进一步使得液冷设备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44.当液冷设备100通电工作时,待散热设备113产生的热量与浸没的低温流体发生热交换,使低温流体变成高温流体,然后高温流体通过管道从出液口112传输到换热装置120中,同时,冷凝装置130通过管道向换热装置120内输入冷凝流体,在换热装置120中,高温流体与冷凝流体发生热交换后,高温流体温度降低重新变为低温流体,接着再通过管道从进液口111回流到容置装置110中,而温度升高的冷凝流体通过管道重新传输回冷凝装置130
中,将热量散发到外界环境中后,再回流到换热装置120中。通过冷却流体与冷凝流体的循环,能够持续地把待散热设备113产生的热量带走,一直为待散热设备113降温,使得待散热设备113可以正常运行。
45.本技术提供的液冷设备100中,通过把换热装置120设置在容置装置110的一侧,并把换热装置120在朝向容置装置110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可使连通换热装置120与容置装置110之间的管道更短,使得换热装置120与容置装置110的结构更加紧密,再通过把冷凝装置130设置在容置装置110的一端,并把冷凝装置130在朝向换热装置120的一侧通过管道与换热装置120朝向容置装置110的一侧连通,可以使冷凝装置130通过更短的管道向换热装置120输入冷凝流体,使得容置装置110、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液冷设备100的空间占用率,从而减小液冷设备100的体积,便于液冷设备100的运输。
46.为了降低液冷设备100的重量,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冷凝装置130包括散热组件131和加压组件132;换热装置120、加压组件132和散热组件131依次通过管道连通;加压组件132用于接收换热装置120输出的吸收了高温流体的热量后的冷凝气体,并对冷凝气体进行加压,使其输入至散热组件131中;散热组件131用于对加压后的冷凝气体进行散热,以使冷凝气体形成冷凝流体;加压组件132还用于将冷凝流体输入至换热装置120中。
47.为了减小液冷设备100的占地面积,且降低整体的重量,采用加压组件132和散热组件131对吸收了高温流体的热量的冷凝流体进行散热,加压组件132可以但不限于使用压缩机或者其他加压设备,代替现有采用冷却塔进行散热的方式,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冷凝流体采用的是沸点低的液体,例如电子氟化液和制冷剂等,当冷凝流体在换热装置120中与高温流体进行热交换时,会在吸收了高温流体的热量之后气化变为冷凝气体。
48.由于换热装置120、加压组件132和散热组件131之间依次通过管道连通,所以加压组件132能够通过管道吸入换热装置120输出的冷凝气体,并对冷凝气体进行加压,使得低温低压的冷凝气体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再通过管道输送至散热组件131中。
49.散热组件131包括散热片和管道,多条散热片贴附在管道后面,当冷凝气体在加压组件132的推动下进入散热组件131的管道中时,冷凝气体的热量就会传导至散热片中,然后冷凝气体冷凝成液体,并在加压组件132的作用下通过管道从散热组件131中输入至换热装置120中。加压组件132可以带动冷凝流体在换热装置120、加压组件132和散热组件131之间循环,在此过程中,换热装置120带走高温流体的热量。
50.通过使用加压组件132将低温低压的冷凝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冷凝气体,并将冷凝气体输送至散热组件131内进行散热,可以增强散热组件131对冷凝气体的散热效果,提高冷凝装置130的散热效率。进一步地,由于使用了体积小、重量轻的加压组件132,可以有效地减小液冷设备100的占地面积,并且降低液冷设备100的整体重量,使得液冷设备100的运输更加方便。
51.为了加强散热组件131的散热效果,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加压组件132设置于散热组件131朝向换热装置120的一侧,且加压组件132设置于换热装置120的底面。
52.为了加强散热组件131的散热效果,把加压组件132设置在散热组件131朝向换热装置120的一侧,并把加压组件132设置于换热装置120的底面(图中箭头z所示方向),使得冷凝装置130可以空出更多的横向空间,将散热组件131中的管道铺设得更长,进而可以在管道背后贴附设置更多的散热片,达到更好散热效果。
53.通过把加压组件132设置在散热组件131朝向换热装置120的一侧,且设置在换热装置120的底面,可以节省出更多的空间给散热组件131,使得散热组件131中的管道可以铺设更长,以设置更多的散热片,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54.为了对待散热设备113进行散热,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换热装置120包括换热组件121和驱动组件122;换热组件121在朝向容置装置110的一侧通过管道分别与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连通;换热组件121与进液口111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驱动组件122,驱动组件122用于驱动换热组件121内的低温流体通过进液口111输入至容置装置110内。
55.换热组件121可以使用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轻巧和占地面积小等特点。驱动组件122可以使用磁力泵,磁力泵安装有变频控制器,通过变频控制器可改变冷却流体的流速。
56.具体地,为使换热组件121与容置装置110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密,换热组件121在朝向容置装置110的一侧通过管道分别与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连通,使得连接换热组件121与容置装置110之间的管道路径更加短。并且通过在换热组件121与进液口111之间的管道上设置驱动组件122,可以驱动换热组件121内的低温流体通过进液口111输入至容置装置110内,还可以促使容置装置110中的高温流体通过出液口112输出至换热组件121内。在换热组件121中,冷凝流体与高温流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然后带走高温流体的热量,使高温流体变为低温流体。
57.此外,通过控制驱动组件122的功率可以控制换热组件121输入容置装置110的低温流体的流速以及容置装置110输出至换热组件121的高温流体的流速,以实现对冷却速率的控制。
58.通过驱动组件122驱动换热组件121内的低温流体通过进液口111输入至容置装置110内,当低温流体吸收待散热设备113的热量后变成高温流体,在驱动组件122的作用下,还可以促使高温流体通过出液口112从容置装置110内输出至换热组件121内,在换热组件121中与冷凝流体进行热交换,重新变为低温流体。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冷却流体在容置装置110和换热组件121中不断循环,持续地带走待散热设备113产生的热量。
59.为了减小换热装置120的占地面积,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驱动组件122设置于换热组件121的底面。
60.把驱动组件122设置在换热组件121的底面(图中箭头z所示方向),可以节省换热装置120沿x方向的空间,从而减小换热装置120的占地面积,使得液冷设备100的空间占用率降低。
61.通过把驱动组件122设置在换热组件121的底面,可以节省换热装置120横向的空间,使得换热装置120的占地面积减小,进一步可以降低液冷设备100的空间占用率。
62.为了实现对待散热设备113的温度监控,并及时地对待散热设备113进行散热的目的,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液冷设备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40和控制器150;温度传感器140设置于出液口112处,温度传感器140用于检测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控制器150与温度传感器140连接,控制器150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140发送的温度信息;控制器150分别与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连接,控制器150还用于根据温度信息控制换热装置120和/或冷凝装置130运行。
63.具体地,温度传感器140设置在出液口112处检测输出的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可以及时地掌握待散热设备113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40与控制器150连接是指温度传感器140与控制器150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当温度传感器140检测出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后,就会将该温度信息发送给控制器150。同时,控制器150分别与换热装置120中的驱动组件122和冷凝装置130中的加压组件132连接,通过控制器150可以控制驱动组件122和加压组件132的运行功率。控制器150可以使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控制器),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
64.当控制器150分析出高温流体的温度高于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就会向驱动组件122发出运行的信号,控制驱动组件122运行,改变容置装置110输出至换热组件121的高温流体的流量以及换热组件121输入至容置装置110的低温液体的流量,使得待散热设备113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快地交换到冷却流体中,并在换热组件121内进一步交换到冷凝流体中,同时,控制器150还会向加压组件132发出运行的信号,控制加压组件132运行,使得冷凝流体能够在换热组件121和散热组件131之间不断循环,在散热组件131中释放冷凝流体吸收的热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待散热设备113的散热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地对待散热设备113进行散热。
6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液冷设备100对待散热设备113进行散热的控制精确度,可以同时在进液口111和出液口112处设置温度传感器140,通过检测低温流体与高温流体的温度差来控制驱动组件122和加压组件132运行,以此提高对待散热设备113的温度监控的精确度,从而提高液冷设备100对待散热设备113的散热的准确度。
66.通过在出液口112处设置温度传感器140检测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并将温度信息传输给控制器150,使得控制器150可以在高温流体的温度超过预设的温度阈值时,及时地控制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运行,不断地为流体降温,降低待散热设备113的发热元器件的温度,使得待散热设备113能够正常工作。进一步地,控制器150还可以根据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控制换热装置120的运行功率,从而控制冷却流体的流量,提高待散热设备113的降温效率。
67.为了监控液冷设备100是否正常工作,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液冷设备100还包括流量检测组件160;流量检测组件160设置于进液口111与驱动组件122之间的管道上,流量检测组件160用于检测低温流体的流量信息;流量检测组件160与控制器150连接,流量检测组件160还用于向控制器150发送流量信息。
68.具体地,为了获取低温流体的流量和流速等流量信息,将流量检测组件160安装在进液口111和驱动组件122之间的管道上,当流量检测组件160检测到流量信息后,就将流量信息发送给与流量检测组件160通信连接的控制器150,由控制器150根据流量信息判断驱动组件122是否正常工作或者是否根据控制器150的信号工作,以检查驱动组件122是否存
在故障。进一步地,控制器150还可以根据流量信息判断连接容置装置110和换热装置120之间的管道是否存在故障,从而可以在发生故障时及时地通过控制器150停止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的运行,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69.通过在出液口112和驱动组件122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流量检测组件160来检测低温流体的流量信息,并将流量信息发送给与其通信连接的控制器150,以使控制器150可以根据流量信息判断驱动组件122和连接容置装置110和换热装置120之间的管道是否存在故障,从而监控液冷设备100的是否正常工作。
70.为了保证液冷设备100能够正常工作,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液冷设备100还包括电源装置170;电源装置170设置于换热装置120背离容置装置110的一侧;电源装置170分别与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连接,电源装置170用于向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供电。
71.具体地,电源装置170接入外部电源,然后分别向与电源装置170连接的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供电,使得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能够正常工作。为了方便部署,把电源装置170设置在换热装置120背离容置装置110的一侧,使得电源装置170与驱动组件122和加压组件132等用电设备的距离更近,从而使得电源装置170向驱动组件122和加压组件132供电的电路更加简短。
7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70分别与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连接的电路中设置断路保护器和电源开关,断路保护器可以防止电流过载,防止烧毁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电源开关可以方便用户手动切断电源,以便于用户对液冷设备100进行控制。此外,电源装置170的内部还配备有蓄电池模块,可以保证在外部电源被不正常切断的情况下保证液冷设备100的正常运行,确保待散热设备113的数据安全性。
73.通过设置电源装置170,可以保证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的正常工作,并通过把电源装置170设置在换热装置120背离的容置装置110的一侧,使得电源装置170的供电电路更加简短。
74.为了减少能源的浪费,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液冷设备100还包括控制器;电源装置170分别通过开关组件与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连接;控制器与开关组件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开关组件的通断。
75.为了分别控制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的运行,在电源装置170分别与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连接的电路上设置开关组件,通过控制开关组件可以决定是否运行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
76.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液冷设备100中设置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器150,还可以是单独的一个plc控制器。通过控制器与开关组件的连接,控制器可以根据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和低温流体的流量信息控制开关组件的通断,例如,当不需要加强待散热设备113的散热的情况时,通过控制器可以断开电源装置170与冷凝装置130连接的电路中的控制开关组件,停止冷凝装置130的运行,或者当连接容置装置110与换热装置120之间的管道发生故障时,还可以通过控制器断开所有开关组件,停止整个液冷设备100的运行,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
77.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还可以对待散热设备113、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的
电源功耗进行监控,可以实时记录电源功耗,并且,通过控制器的计算分析,还可以确定液冷设备100的pue。
78.通过控制器与开关组件的连接,使得控制器可以根据高温流体的温度信息和低温流体的流量信息来控制开关组件的通断,从而可以在待散热设备113不需要加强散热以及液冷设备100存在故障的情况下,及时停止换热装置120、冷凝装置130的运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79.为了实现液冷设备100的一体化设计,并对液冷设备100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实施方式,请继续参阅图1,液冷设备100还包括机箱180;容置装置110、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设置于机箱180内;机箱180的表面设置有显示器181,显示器181位于换热装置120的上方;显示器181与控制器150连接,显示器181用于接收并显示控制器150发送的温度信息。
80.为了实现一体化设计,使得液冷设备100的运输更加方便,把容置装置110、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放置在机箱180中,并且可以将它们与机箱180的内壁焊接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方便液冷设备100的搬运和运输,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液冷设备100的内部结构在搬动时被震坏。
81.进一步地,为了可以实时监控液冷设备100的运行情况,在机箱180的表面并且位于换热装置120的上方镶嵌设置显示器181,显示器181可以使用触摸显示屏,通过显示器181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通信连接,可以接收并显示控制器上传的信息,例如,可以单独或者同时接收并显示控制器上传的温度信息、流量信息或者pue指标值,使得运维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显示器181掌握液冷设备100的运行情况。此外,在显示器181中,还可以设置报警系统,当液冷设备100出现器件故障和漏液等情况时,控制器向显示器181发出报警信号,使得显示器181可以通过报警系统进行报警,告知运维人员进行维修。
8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向容置装置110中插入待散热设备113,在机箱180位于容置装置110上方的表面上焊接有可翻转90
°
的上盖,方便运维人员对容置装置110中的待散热设备113进行插拔维修。
83.此外,为了方便液冷设备100的使用,可以将电源装置安装在机箱190的最右侧,并且将机箱180的右侧外壳安装为可以打开的侧门,通过打开的侧门,运维人员可直接对电源装置进行检查与维修。
84.通过把容置装置110、换热装置120和冷凝装置130设置在机箱180内,可以实现液冷设备100的整体结构一体化,从而方便液冷设备的搬运和运输,进一步地,通过在机箱180的表面设置显示器181,且通过把显示器181与控制器通信连接,使得运维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查看显示器181,就可以掌握液冷设备100的运行情况。
8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