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以及教育大屏。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教育大屏的前置接口直接暴露在教育大屏的边框上,灰尘或者粉尘容易积聚在前置接口处,导致接触失效。
3.为此,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教育大屏接口盒,保护盖向下翻转为打开状态,向上翻转为关闭状态以对接口形成保护。
4.然而,当保护盖处于打开状态,灰尘或者粉尘会落在保护盖的内侧,当关闭保护盖时,落在保护盖内侧的灰尘或者粉尘会被倒入接口中,加剧灰尘或者粉尘的积聚,增大的接口损坏的可能性。因此,存在改进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所述保护壳组件可以避免接口出现积灰问题。
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保护壳组件的教育大屏。
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包括:座体,所述座体限定出具有前部开口的安装腔,用于容纳所述接口;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座体的上部转动连接,用于开闭所述前部开口;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在所述座体和所述盖体之间,用于支撑所述盖体以使所述盖体保持在打开所述前部开口的位置。
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通过将盖体与座体的上部转动连接,并设置支撑杆,使盖体可以保持在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并且在此状态下,盖体的内侧面朝下设置,不会有灰尘落到盖体的内侧面,当盖体关闭前部开口时,不会有灰尘进入安装腔内,可以对接口起到保护作用,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前置接口存在的积灰问题。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座体包括:座本体,所述座本体限定出所述安装腔;至少一个滑块,所述滑块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座体,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盖体可转动地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滑块可转动地连接。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块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在所述滑块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盖体打开所述前部开口,在所述滑块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盖体关闭所述前部开口。
11.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座体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座本体与所述滑块之间,用于驱动所述滑块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以通过所述支撑杆带动所述盖体打开所述前部开口。
1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座本体的至少一侧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部,所
述滑块与所述导向部滑动配合。
1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座体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座本体且与所述滑块滑动配合以限制所述滑块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4.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滑块还具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滑槽的两端连通;其中,在所述滑块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在所述滑块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15.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滑槽包括第一上槽段和第一下槽段,所述第一上槽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下槽段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滑槽包括第二上槽段、第二中槽段和第二下槽段,所述第二中槽段连通在所述第二上槽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下槽段的上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下槽段的下端和所述第二下槽段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上槽段的下端和所述第二下槽段的下端连通。
16.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滑块具有锁止部且所述锁止部位于所述第一上槽段的下端和所述第二下槽段的下端之间,在所述滑块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锁止部配合。
17.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二中槽段、所述第二上槽段、所述第一上槽段、所述第一下槽段、所述第二下槽段的深度依次增大,所述第二下槽段的槽底与所述第二中槽段的槽底平滑过渡连接,其余相邻两个槽段之间形成有台阶面。
18.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限位件形成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与所述座本体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块通过滑柱滑动配合。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教育大屏,包括教育大屏主体和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所述保护壳组件设于所述教育大屏主体的下边框。
20.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的示意图;
23.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的侧视图;
24.图3是图2中所示的保护壳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图2中所示的保护壳组件的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图2中所示的保护壳组件的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图5中所示的限位杆的滑柱的滑动行程图;
28.图7和图8是图2中所示的保护壳组件的工作原理图。
29.附图标记:保护壳组件100,座体10,安装腔101,座本体11,导向部111,连接部112,滑块12,第一滑槽121,第一上槽段1211,第一下槽段1212,第二滑槽122,第二上槽段1221,第二中槽段1222,第二下槽段1223,台阶面123,弹性件13,限位件14,第一直杆段1401,第二直杆段1402,倾斜段1403,转轴141,滑柱142,盖体20,支撑杆30,接口400。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100。
32.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100包括座体10和盖体20,座体10限定出安装腔101,安装腔101用于容纳接口400,这里的接口400可以与u盘、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各种终端连接,从而满足不同设备终端的连接需求。
33.其中,安装腔101具有前部开口,也就是说,座体10的前部设有与安装腔101连通的前部开口,设备终端可以从前部开口与接口400进行连接。
34.盖体20与座体10的上部转动连接,盖体20用于开闭前部开口。当需要打开盖体20时,可以朝上翻转盖体20,使盖体20打开前部开口,当需要关闭盖体20时,可以朝下翻转盖体20,使盖体20关闭前部开口。
35.由于当盖体20打开前部开口时,盖体20的内侧面朝下设置,可以防止灰尘落到盖体20的内侧面,这样当盖体20关闭前部开口时,不会有灰尘进入安装腔101内,可以对接口400起到保护作用。
36.进一步地,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杆30,支撑杆30设在座体10和盖体20之间,用于支撑盖体20,从而使盖体20可以保持在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
3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100,通过将盖体20与座体10的上部转动连接,并设置支撑杆30,使盖体20可以保持在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并且在此状态下,盖体20的内侧面朝下设置,不会有灰尘落到盖体20的内侧面,当盖体20关闭前部开口时,不会有灰尘进入安装腔101内,可以对接口400起到保护作用,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前置接口存在的积灰问题。
38.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座体10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座体10的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座体10的厚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座体10限定出具有前部开口的安装腔101,盖体20设于座体10的前侧,并且盖体20的上端与座体10的前部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
39.支撑杆30包括两个,两个支撑杆30设置在盖体20的左右两侧,这样可以利用两个支撑杆30对盖体20进行支撑,可以保证盖体20在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时的稳定性。
40.如图2-图3、图7-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座体10包括座本体11和至少一个滑块12,座本体11限定出安装腔101,滑块12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于座体10,支撑杆30的一端与盖体20可转动地连接,支撑杆30的另一端与滑块12可转动地连接。
41.也就是说,座本体11、滑块12、盖体20和支撑杆30的组合结构等效为曲柄滑块机构,座本体11相当于曲柄滑块机构的机架,滑块12相当于曲柄滑块机构的滑块,盖体20和支撑杆30相当于曲柄滑块机构的两个连杆。
42.当盖体20从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向下翻转时,通过支撑杆30可以驱动滑块12向下移动,当盖体20转动至关闭前部开口的位置时,滑块12向下移动至下极限位置;当盖体20从关闭前部开口的位置向上翻转时,滑块12向上移动,从而通过支撑杆30驱动盖体20向上翻
转,当滑块向上移动至上极限位置,盖体20转动至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
43.由此,通过设置滑块12和支撑杆30,可以实现滑块12与盖体20的联动,从而可以实现盖体20朝上翻转以打开前部开口,以及,实现盖体20朝下翻转以关闭前部开口,结构简单。
44.此外,将座本体11、滑块12、盖体20和支撑杆30的组合结构等效为曲柄滑块机构,可以方便通过控制支撑杆30的长度、支撑杆30与滑块12的连接位置、支撑杆30与盖体20的连接位置或者滑块12的行程,控制盖体20可打开的角度。
45.在一些实施例中,滑块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在滑块1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盖体20打开前部开口,在滑块1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盖体20关闭前部开口。
46.具体地,当滑块12沿上下方向移动至上极限位置(第一位置)时,盖体20处于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此时盖体20的打开角度最大,当滑块12沿上下方向移动至下极限位置(第二位置)时,盖体20处于关闭前部开口的位置。
47.需要说明的是,盖体20可打开的最大角度可以为60
°
,或者,大于60
°
且小于180
°
。举例而言,盖体20可打开的最大角度可以为60
°
、90
°
、120
°
等。
48.当盖体20处于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时,盖体20的内侧面朝下设置,不会有灰尘落到盖体20的内侧面,当盖体20关闭前部开口时,不会有灰尘进入安装腔101内,可以对接口400起到保护作用,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前置接口存在的积灰问题。
49.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座体10还包括弹性件13,弹性件13连接在座本体11与滑块12之间,弹性件13用于驱动滑块12向第一位置移动,从而可以通过支撑杆30带动盖体20打开前部开口。
50.具体地,当滑块12沿上下方向移动至下极限位置时,弹性件13处于拉伸状态,弹性件13对滑块12具有向上的拉力,当解除对滑块12的约束时,弹性件13可以拉动滑块12沿上下方向向上移动,从而通过支撑杆30带动盖体20向上翻转,使盖体20转动至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
51.需要说明的是,盖体20在打开前部开口时,支撑杆30可以对盖体20进行支撑,此时弹性件13对滑块12向上的拉力与滑块12的重力相平衡,从而使盖体20维持在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
52.其中,弹性件13可以为弹簧或者弹片。
53.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弹性件13为弹簧,座本体11和滑块12的上端均设有连接部112,弹簧的上端与座本体11上的连接部112连接,弹簧的下端与滑块12上的连接部112连接,保证座本体11与弹簧之间、滑块12与弹簧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54.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座本体11的至少一侧设有导向部111,导向部111沿上下方向延伸,滑块12与导向部111滑动配合。
55.通过在座本体11上设置导向部111,可以对滑块12起到限位和导向作用,保证滑块12可以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保证盖体20可以正常开合。
56.其中,导向部111可以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滑块12与导向槽滑动配合。导向部111也可以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凸起,滑块12具有与导向凸起滑动配合的配合槽。
57.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座本体11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座本体11
的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座本体11的厚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座本体11限定出安装腔101,盖体20设于座本体11的前侧,并且盖体20的上端与座本体11的前部的上端可转动地连接。
58.座本体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向部111,滑块12包括两个,两个滑块12分别设于座本体11的左右两侧,并且两个滑块12与两个导向部111一一对应地滑动配合。
59.支撑杆30包括两个,两个支撑杆30设置在盖体20的左右两侧,位于左侧的支撑杆30的两端分别与座本体11、位于左侧的滑块12可转动地连接,位于右侧的支撑杆30的两端分别与座本体11、位于右侧的滑块12可转动地连接。
60.由此,通过设置两个曲柄滑块机构,可以进一步保证盖体20开合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1.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座体10还包括限位件14,限位件14可转动地设于座本体11,限位件14与滑块12滑动配合,从而可以限制滑块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62.由此,通过设置限位件14,可以限制滑块12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行程,从而保证盖体20可以正常开闭前部开口。
63.在一些示例中,滑块12还具有第一滑槽121和第二滑槽122,第一滑槽12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滑槽122的两端连通。
64.在滑块1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限位件14与第一滑槽121滑动配合,在滑块1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限位件14与第二滑槽122滑动配合。
65.也就是说,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滑槽121和第二滑槽122连通成为一个封闭的环形滑槽,盖体20在打开前部开口的过程中,第一滑槽121作为限位件14在滑块12上的滑动路径,盖体20在关闭前部开口的过程中,第二滑槽122作为限位件14在滑块12上的滑动路径。
66.具体地,当盖体20从关闭前部开口的位置向上翻转时,滑块12沿上下方向向上移动,在此过程中,限位件14相对于滑块12,从第一滑槽121的一端(如图4所示的上端)沿着第一滑槽121滑动,当限位件14滑动至第一滑槽121的另一端(如图4所示的下端),盖体20打开前部开口。
67.当盖体20从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向下翻转时,支撑杆30可以推动滑块12沿上下方向向下移动,在此过程中,限位件14相对于滑块12,从第二滑槽121的另一端(如图4所示的下端)沿着第二滑槽121滑动,当限位件14滑动至第二滑槽121的一端(如图4所示的上端),盖体20关闭前部开口。
68.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滑槽121和第二滑槽122,使得限位件14可以在第一滑槽121和第二滑槽122之间交替且循环滑动,使滑块12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保证盖体20可以正常开闭前部开口。
69.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滑槽121包括第一上槽段1211和第一下槽段1212,第一上槽段1211的上端与第一下槽段1212的上端连通,第二滑槽122包括第二上槽段1221、第二中槽段1222和第二下槽段1223,第二中槽段1222连通在第二上槽段1221的上端与第二下槽段1223的上端之间,第一下槽段1212的下端和第二下槽段1223的下端连通,第一上槽段1211的下端和第二下槽段1223的下端连通。
70.具体地,第一下槽段1212和第二中槽段1222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竖向槽段,第二
下槽段1223从第一下槽段1212至第二中槽段1222朝上倾斜延伸,第一上槽段1211和第二上槽段1221设于第一下槽段1212和第二中槽段1222之间,第一上槽段1211从第一下槽段1212至第二中槽段1222朝下倾斜延伸,第二上槽段1221从第二中槽段1222至第一下槽段1212朝下倾斜延伸,第二中槽段1222、第二上槽段1221、第一上槽段1211、第一下槽段1212、第二下槽段1223沿逆时针方向顺利连通,使得第一滑槽121和第二滑槽122连通成为一个封闭的环形滑槽,使限位件14可以在第一滑槽121和第二滑槽122之间交替且循环滑动,保证盖体20可以正常开闭前部开口。
71.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滑块12具有锁止部,锁止部位于第一上槽段1211的下端和第二下槽段1223的下端之间,在滑块1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限位件14与锁止部配合。
72.由此,通过设置锁止部,利用限位件14与锁止部配合,从而将滑块12锁定在第二位置,进而将盖体20锁定在关闭前部开口的位置。
73.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二中槽段1222、第二上槽段1221、第一上槽段1211、第一下槽段1212、第二下槽段1223的深度依次增大,第二下槽段1223的槽底与第二中槽段1222的槽底平滑过渡连接,其余相邻两个槽段之间形成有台阶面123。通过将第一滑槽121和第二滑槽122设置成上述结构,可以对限位件14起到导向作用,使限位件14可以沿着预定方向在滑块12上滑动,从而保证盖体20可以正常开合。
74.也就是说,第二上槽段1221的深度大于第二中槽段1222的深度,第二中槽段1222的上端与第二上槽段1221的上端之间形成有台阶面123,使得限位件14只能从第二中槽段1222掠过台阶面123,并朝第二上槽段1221滑动,在台阶面123的阻挡下,无法从第二上槽段1221滑向第二中槽段1222。
75.第一上槽段1211的深度大于第二上槽段1221的深度,第一上槽段1211的下端与第二上槽段1221的下端之间形成有台阶面123,使得限位件14只能从第二上槽段1221掠过台阶面123,并朝向第一上槽段1211滑动,在台阶面123的阻挡下,无法从第一上槽段1211滑向第二上槽段1221。
76.第一下槽段1212的深度大于第一上槽段1211的深度,第一下槽段1212的上端与第一上槽段1211的上端之间形成有台阶面123,使得限位件14只能从第一上槽段1211掠过台阶面123,并朝向第一下槽段1212滑动,在台阶面123的阻挡下,无法从第一下槽段1212滑向第一上槽段1211。
77.第二下槽段1223的深度大于第一下槽段1212的深度,第二下槽段1223的下端与第一下槽段1212的下端之间形成有台阶面123,使得限位件14只能从第一下槽段1212掠过台阶面123,并朝向第二下槽段1223滑动,在台阶面123的阻挡下,无法从第二下槽段1223滑向第一下槽段1212。
78.由此,通过将第二下槽段1223的槽底与第二中槽段1222的槽底平滑过渡连接,其余相邻两个槽段之间形成台阶面123,从而可以对限位件14起到导向作用,使限位件14可以沿着预定方向在滑块12上滑动,从而保证盖体20可以正常开合。
79.如图2-图3、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限位件14形成限位杆,限位杆的一端与座本体11通过转轴141转动连接,限位杆的另一端与滑块12通过滑柱142滑动配合。
80.由此,通过将限位件14设置为限位杆,从而可以方便限位件14与座本体11、滑块12
连接,并且占用空间小。
81.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限位杆包括第一直杆段1401、第二直杆段1402和倾斜段1403,倾斜段140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杆段1401的一端、第二直杆段1402的一端连接,第一直杆段1401和第二直杆段1402相互平行,倾斜段1403相对于第一直杆段1401/第二直杆段1402倾斜设置,转轴141与第一直杆段1401的另一端连接,滑柱142与第二直杆段1402的另一端连接。
82.在一些具体示例中,限位件14可以形成弹片。转轴141和滑柱142设于弹片的两端且位于弹片的同一侧。
83.下面结合附图描述保护壳组件100的盖体20的开合过程。
84.如图2-图3、图7所示,当盖体20处于打开前部开口的状态时,支撑杆30对盖体20进行支撑,弹性件13对滑块12向上的拉力与滑块12的重力相平衡,从而将盖体20保持在打开状态。
85.当需要盖体20关闭前部开口时,向下按压盖体20,盖体20通过支撑杆30驱动滑块12向下移动,在此过程中,限位件14上的滑柱142沿着环形滑槽逆时针滑动,即沿着第二滑槽122滑动,当滑柱142滑动至第二上槽段1221的下端,此时松开手,弹性件13呈拉伸状态,弹性件13对滑块12具有向上的拉力,滑柱142在此位置时可以阻碍滑块12向上移动,从而将盖体20保持在如图8所示的关闭前部开口的状态。
86.当需要盖体20打开前部开口时,可以按压处于关闭状态的盖体20,由于第一上槽段1211的深度小于第一下槽段1212的深度,使得滑柱142可以继续沿着环形滑槽逆时针滑动,即沿着第一滑槽121滑动,弹性件13逐渐恢复原始状态,从而可以带动滑块142向上移动,通过支撑杆30带动盖体20打开前部开口。
8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100,当盖体20由打开状态向下翻转时,通过支撑杆30推动滑块12向下移动,当盖体20转动到竖直状态(关闭状态)时,滑块12向下运动至下极限位置,滑块12被限位件14的滑柱142卡住,从而使盖体20维持在闭合状态,当盖体20由关闭状态向上翻转至打开状态时,滑块12向上移动至上极限位置,滑块12被限位件14的滑柱142卡住,从而使盖体20维持在打开状态。
88.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
8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包括教育大屏主体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100,保护壳组件100设于教育大屏主体的下边框。
9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接口的保护壳组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保护壳组件100的盖体20处于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时,盖体20的内侧面朝下设置,不会有灰尘落到盖体20的内侧面,当盖体20关闭前部开口时,不会有灰尘进入安装腔101内,可以对接口400起到保护作用,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前置接口存在的积灰问题。
91.此外,由于保护壳组件100设置在教育大屏主体的下边框,当盖体20处于打开前部开口的位置时,盖体20能够防止外部结构件(例如黑板)撞击与接口400连接的u盘等外置设备,保护接口400和u盘等外置设备,提高使用寿命。
9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
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教育大屏等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9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