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90802发布日期:2023-10-11 12:43阅读:5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属于智能门锁领域。


背景技术:

2.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指纹对比验证身份的识别手段,也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门锁领域,指纹识别型门锁一般由电子识别与控制、机械联动系统两部分组成,活体指纹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指纹是目前所有锁具中最为安全的锁种。
3.指纹识别型门锁中的指纹模组在工作时需要与人体手指接触以实现识别功能,然而人体附带的静电有可能对指纹模组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功能失效,无法识别。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该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既可以提高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可以及时对用户携带至金属环上的静电进行释放排除,避免金属环上的静电累积而损伤芯片,提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包括:本体和分别安装于本体上的指纹识别模组、把手组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位于把手组件上方,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进一步包括:pcb线路基板、与pcb线路基板上表面电连接的芯片、位于芯片外侧的金属环和安装于金属环上并位于芯片上方的盖板,所述pcb线路基板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用于与外部设备的主板连接的连接器,所述pcb线路基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每个所述开窗区均通过一导电胶层与金属环电导通并粘接连接。
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7.1. 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环下端具有一沿径向向外的凸缘,所述开窗区与该凸缘的下表面粘接连接。
8.2. 上述方案中,所述凸缘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若干个与开窗区间隔交错设置的镭雕区,每个所述镭雕区与pcb线路基板的上表面之间通过一胶层粘接连接。
9.3. 上述方案中,所述pcb线路基板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mcu控制器,用于对指纹芯片获取的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认证。
10.4. 上述方案中,所述开窗区为扇形凹陷区。
11.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2.本实用新型指纹识别型门锁,其指纹识别模组的pcb线路基板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用于与外部设备的主板连接的连接器,pcb线路基板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每个开窗区均通过一导电胶层与金属环电导通并粘接连接,既可以提高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可以及时对用户人体携带至
金属环上的静电进行释放排除,避免用户携带、传导至金属环上的静电累积而损伤芯片,提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其进一步在金属环下端具有一沿径向向外的凸缘,凸缘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若干个与开窗区间隔交错设置的镭雕区,每个镭雕区与pcb线路基板的上表面之间通过一胶层粘接连接,既可以进一步提高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粘接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又可以提高金属环的平面度与平整度,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模组整体的可靠性和良率。
附图说明
13.附图1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结构示意图;
14.附图2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指纹识别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15.附图3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指纹识别模组的爆炸图;
16.附图4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镭雕区的示意图;
17.附图5为本实用指纹识别型门锁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8.以上附图中:100、本体:200、指纹识别模组:300、把手组件:1、pcb线路基板;2、芯片;3、金属环;31、凸缘;4、盖板;5、镭雕区;6、胶层;9、连接器;10、mcu控制器;11、开窗区;12、导电胶层。
实施方式
19.通过下面给出的具体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清楚地了解本专利,但它们不是对本专利的限定。
20.实施例1: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包括:本体100和分别安装于本体100上的指纹识别模组200、把手组件300,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位于把手组件300上方,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进一步包括:pcb线路基板1、与pcb线路基板1上表面电连接的芯片2、位于芯片2外侧的金属环3和安装于金属环3上并位于芯片2上方的盖板4,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用于与外部设备的主板连接的连接器9,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2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11,每个所述开窗区11均通过一导电胶层12与金属环3电导通并粘接连接;
21.通过在pcb线路基板上设置开窗区将pcb线路基板内的导体露出,并通过导电胶层实现其与金属环的电导通,既增强了pcb线路基板与金属环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可以实时地将用户人体携带至金属环上的静电及时通过pcb线路基板依次传导至控制器、与控制器连接的终端产品的接地单元上,实现对静电的释放,避免用户携带、传导至金属环上的静电累积而损伤芯片,提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
22.上述金属环3下端具有一沿径向向外的凸缘31,所述开窗区11与该凸缘31的下表面粘接连接。
23.上述pcb线路基板1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mcu控制器10,用于对指纹芯片2获取的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认证;
24.作为已为公众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指纹识别型门锁一般还包括与指纹识别模组配合的控制器、驱动电机、锁舌,控制器、驱动电机与指纹识别模组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驱动电机的运行,驱动电机开闭锁舌,从而实现对指纹识别型门锁的开关控制。
25.上述开窗区11为扇形凹陷区。
26.实施例2:一种指纹识别型门锁,包括:本体100和分别安装于本体100上的指纹识别模组200、把手组件300,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位于把手组件300上方,所述指纹识别模组200进一步包括:pcb线路基板1、与pcb线路基板1上表面电连接的芯片2、位于芯片2外侧的金属环3和安装于金属环3上并位于芯片2上方的盖板4,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用于与外部设备的主板连接的连接器9,所述pcb线路基板1的上表面并位于指纹芯片2的外侧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开窗区11,每个所述开窗区11均通过一导电胶层12与金属环3电导通并粘接连接。
27.上述金属环3下端具有一沿径向向外的凸缘31,所述开窗区11与该凸缘31的下表面粘接连接。
28.上述凸缘31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若干个与开窗区11间隔交错设置的镭雕区5,每个所述镭雕区5与pcb线路基板1的上表面之间通过一胶层6粘接连接;
29.通过凸缘增大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又通过激光镭雕将金属环上凸缘的下表面与pcb线路基板连接的区域做粗糙处理,既可以增加凸缘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粘粘结合力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出现金属环松动、脱落的情况以及进行跌落、推力测试时被判定为不良品的情况,又通过粗糙区内形成的线槽为形成胶层的胶水提供流溢的空间,提高将金属环粘接至pcb线路基板上的平整度,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质。
30.上述pcb线路基板1的下表面电连接有一mcu控制器10,用于对指纹芯片2获取的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认证;
31.指纹识别模组在接收到用户的指纹信息后,对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识别认证,并在认证成功后给控制器发送开锁信号,控制器在接收到了指纹识别模组发送的开锁信号后,控制驱动电机打开锁舌,转动把手组件的把手则可打开指纹识别型门锁、实现开锁操作。
32.上述胶层6为结构胶层。
33.上述2个镭雕区5等间隔设置于凸缘31的下表面上。
34.上述2个开窗区11在周向上等间隔设置。
35.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原理如下:
36.通过凸缘增大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又通过激光镭雕将金属环上凸缘的下表面与pcb线路基板连接的区域做粗糙处理,既可以增加凸缘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粘粘结合力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出现金属环松动、脱落的情况以及进行跌落、推力测试时被判定为不良品的情况,又通过粗糙区内形成的线槽为形成胶层的胶水提供流溢的空间,提高将金属环粘接至pcb线路基板上的平整度,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质;
37.通过在pcb线路基板上设置开窗区将pcb线路基板内的导体露出,并通过导电胶层实现其与金属环的电导通,既增强了pcb线路基板与金属环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可以实时地将用户人体携带至金属环上的静电及时通过pcb线路基板依次传导至控制器、与控制器连接的终端产品的接地单元上,实现对静电的释放,避免用户携带、传导至金属环上的静电累积而损伤芯片,提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
38.作为已为公众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指纹识别型门锁一般还包括与指纹识别模组配合的控制器、驱动电机、锁舌,控制器、驱动电机与指纹识别模组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驱动电机的运行,驱动电机开闭锁舌,从而实现对指纹识别型门锁的开关控制。具体地,指纹识别模组在接收到用户的指纹信息后,对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识别认证,并在认证成功后给控制器发送开锁信号,控制器在接收到了指纹识别模组发送的开锁信号后,控制驱动电机打开锁舌,转动把手组件的把手则可打开指纹识别型门锁、实现开锁操作。
39.采用上述指纹识别型门锁时,其既可以提高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又可以及时对用户人体携带至金属环上的静电进行释放排除,避免用户携带、传导至金属环上的静电累积而损伤芯片,提高模组整体的可靠性;还进一步提高金属环与pcb线路基板之间粘接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金属环的平面度与平整度,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模组整体的可靠性和良率。
40.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