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产教融合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简而言之,产教融合能够实现多类对象的对接、合作和融合,解决了多类对象的供求问题、促进了多类对象的发展。其中,前述的多类对象,从类型可以包括产业类、行业类、人才类和院校类等,相应的,产教融合可以起到如下作用:为院校提供培育人才的办学模式和培育方案,为产业、企业输送优质人才,为人才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3.目前,上述不同类型的对象在根据自身需求,寻求合作之前(如企业寻求人才、人才寻求岗位、院校为制定育人方案而寻求合作企业之前),一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市场调研,再根据自身需求,择优匹配出意向合作对象;但在该过程中,易因信息获取闭塞,信息互通不够顺畅等因素,导致最终可供选择匹配的意向合作对象较为局限、单一,或可供选择的合作对象与自身需求的不够契合的情况,因此,亟需提出一种产教融合方案来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通、互联、共享。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打通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信息壁垒,实现产教融合中所对应的多类对象的信息互通、互联共享,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及系统。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采集各预设的对象类型所对应的分析对象的基础数据,其中,所述对象类型至少可以为产业类、企业类、人才类、院校类;基于预构建的分析模型,对所述分析对象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并为每一所述分析对象生成数据画像;发布所述数据画像;接收需求对象发出的需求匹配信息,其中,所述需求对象指任意分析对象,所述需求匹配信息至少包括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和需求数据;当接收到需求匹配信息时,通过预构建的匹配模型匹配生成匹配结果,将所述匹配结果反馈给所述需求对象;其中,所述匹配结果包括:根据所述需求数据匹配得出的直接匹配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基础数据匹配得出的间接参考信息。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提出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具有如下功能:1、获取各类分析对象的海量基础数据;2、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数据画像,实现对各类分析对象的发展动态的自动具象监测;3、实现需求对象之间的对接和匹配。结合上述概括的功能可知,本技术能够基于所采集的海量基础数据,打通信息壁垒,精准且具象地展现各类分析对象的数据画像,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无需用户自行调研分析数据,从而提高了
产教融合的合作效率。
7.此外还提供了需求的对接和匹配,其中考虑到需求对象所提出的需求数据与其基础数据之间易存在信息差,甚至出现需求数据与其基础数据关联性较低的情况,如基础数据中表明人才的专业为a,但该人才在提出求职需求时,其对应提出的需求数据中涉及到的求职岗位b与a专业并不相关,此时按照正常匹配原则的话,只需要依照其需求数据进行匹配得出匹配结果即可,但上述匹配结果并不一定为最佳结果,因此,为了给需求对象提供更为全面匹配信息,本技术将根据需求数据匹配得出直接匹配信息,同时再根据基础数据匹配得出间接参考信息,即从需求对象客观存在的基础数据维度、和其主观选择的需求数据维度,分别匹配得出对应的信息,以供需求对象参考、选择与自身更为契合的结果。
8.可选的,所述需求匹配信息还包括需求属性,所述需求属性可以包括求职需求、岗位需求;所述通过预构建的匹配模型匹配生成匹配结果,包括:根据所述需求属性,确定对应的评判指标和目标对象类型,从所述目标对象的基础数据中,确定出与所述评判指标相对应的第一评判数据,从所述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中确定与所述评判指标相对应的第二评判数据;其中,所述目标对象类型是指所述需求属性所对应的对象类型;所述目标对象类型所对应的所有分析对象可被定义为目标对象;通过匹配模型比对所述第一评判数据和第二评判数据是否一致,得出第一比对结果;通过匹配模型比对所述第一评判数据与所述需求数据中的第三评判数据是否一致,得出第二比对结果;其中,所述第三评判数据是指与所述评判指标相对应的需求数据;根据所述第一比对结果,利用匹配模型计算得出所述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的契合度;根据所述第二比对结果,利用匹配模型计算得出所述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的契合度;根据所述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确定所述需求数据所对应的第一意向对象;根据所述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之间的契合度,来确定所述基础数据所对应的第二意向对象;其中,所述第一意向对象和第二意向对象均指契合度高于预设契合度的目标对象;生成带有第一意向对象、第二意向对象及对应契合度的匹配结果。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求属性用于区分不同的需求,如企业可以有人才需求,也可以有向院校寻求合作的研发需求,而不同需求属性所面向的对象类型是不同的,如企业的人才需求所面向的分析对象为人才,企业的研发需求所面向的对象类型为院校,因此,可先通过需求匹配信息中的需求属性来确定最终寻求的分析对象(即目标对象)所属的对象类型(即目标类型),缩小匹配范围,同时确定对应的评判指标,评判指标是指在进行匹配时所用的具体数据的属性,如企业提出人才需求,其对应的评判指标可以包括人才的专业、年龄、学历等;本技术将比对每一评判指标所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每一目标对象所对应的所有评价指标的比对结果,得出该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的契合度,并将契合度高于预设契合度的目标对象确定为第一意向对象或第二意向对象。
10.可选的,所述通过匹配模型生成匹配结果,还包括:当确定出所述需求属性对应的评价指标后,向所述需求对象发送权重调节信息,以使得需求对象确定每一所述评价指标所对应的权重,获取所述需求对象发出的带有权重
的权重反馈信息;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对结果,利用匹配模型计算得出所述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的契合度;根据所述第二比对结果,利用匹配模型计算得出所述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的契合度;包括:基于所述第一比对结果和所述权重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比对结果所对应的权重;利用所述匹配模型将所有第一比对结果的权重求和得出所述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基于所述第二比对结果和所述权重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二比对结果所对应的权重;利用所述匹配模型将所有第二比对结果的权重求和得出所述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之间的契合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存在多个评价指标,结合前文可知,每一个评价指标最终将分别对应一个比对结果,比对结果具体为一致或不一致两种,而本技术可以通过调节对应的比对结果所对应的权重值,来体现对各个评价指标的侧重程度,以使得最终匹配得出的匹配结果更适配于需求对象的要求。
12.可选的,所述通过匹配模型生成匹配结果,还包括:根据所述需求匹配信息中所对应的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确定出所述需求对象所对应的所有同族对象,其中,所述同族对象是指与所述需求对象所属同一对象类型的分析对象,且所述同族对象满足:在所述同族对象的基础数据中,包含了所述需求对象所对应的第二评判数据;确定所述需求对象所对应的每一同族对象是否存在第四评判数据,所述第四评判数据是指在同族对象的基础数据中,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且区别于所述第二评判数据的基础数据;若存在第四评判数据,则通过匹配模型比对所述第一评判数据和第四评判数据是否一致,将与第四评判数据相一致的第一评判数据所对应的目标对象作为第三意向对象,将所述第三意向对象添加至匹配结果中。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族对象是指与需求对象所属同一对象类型的分析对象,且其与评判指标相对应的基础数据中,包含了需求对象所对应的第二评判数据,因此,若基于该同族对象的基础数据来为该同族对象匹配第二意向对象的话,最终匹配得出的第二意向对象与需求对象所匹配得出的第二意向对象将是相互近似的,但并不一定会完全一样,比如当某同族对象在历史时期提出的需求匹配信息中的需求数据与基础数据互不相关,且其最终选择的合作对象为需求数据所对应的第一意向对象,那么则可以认为该同族对象最终选择了与其基础数据互不相关的需求数据,该需求数据被添加更新至该同族对象的基础数据中,而该新添加的需求数据可即为第四评判数据,通过匹配模型选出与该第四评判数据相契合的第三意向对象,以进一步拓宽需求对象的选择面;进一步的,可结合如下例子来更为具象地理解同族对象和第四评判数据:假设需求对象属于人才类,其对应的需求属性为求职属性,对应的评价指标之一为专业,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中的专业为机电专业,该专业内容即为第二评判数据;其对应的同族对象即为基础数据中的专业内容为机电专业或包含机电专业的分析对象,如某同族对象的基础数据中的专业为机电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那么该同族对象所对应的第四评判数据即为电子商
务专业,因此,可以认为第四评判数据是同族对象涉猎的新领域型专业,做出的新尝试,其可以作为需求对象匹配意向对象时的另一新方向,用于拓宽需求对象的选择面。
14.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需求对象发出的合作选择信息,所述合作选择信息中包括合作对象,所述合作对象为所述匹配结果中的任意第一意向对象或第二意向对象或第三意向对象;若所述合作对象为第一意向对象,且所述合作对象所对应的所述需求匹配信息中的需求数据和基础数据互不关联;或,所述合作对象为第三意向对象,则将所述合作对象所对应的需求数据添加至所述合作对象的基础数据中。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结合以下示例来理解“需求对象提出的需求匹配信息中的需求数据与基础数据互不关联”的含义:企业提出技术研发需求,其对应的基础数据中所涉及到的研发领域为a,而对应的需求数据中所涉及到的研发领域为b,a与b互不相关,此时,若企业最终提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所对应的合作对象为第一意向对象,则说明企业最终选择的合作对象是基于需求数据匹配出来的对象,即说明企业最终还是选择了与其基础数据不相关的需求数据进行了匹配,此时,本技术将会将该需求数据添加至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中,以用于根据需求对象的需求变化来适应性地更新该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
16.可选的,所述合作选择信息中还包括第一意向对象或第二意向对象所对应的契合度;所述通过匹配模型生成匹配结果,还包括:在确定得出第一意向对象和第二意向对象之后,为每一所述第一意向对象筛选出在当前时刻以前所对应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为每一所述第二意向对象筛选出在当前时刻以前所对应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基于筛选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的契合度,确定每一所述第一意向对象所对应的成功率分析数据,确定每一所述第二意向对象的成功率分析数据,将对应的成功率分析数据添加至匹配结果中。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多个需求对象所发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所对应的第一意向对象或第二意向对象相同时,此时上述多个需求对象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为了能够方便需求对象更为具象地了解合作成功率,本技术在为需求对象匹配得出需求结果的过程中,不仅匹配得出第一意向对象和第二意向对象,以及对应的契合度,还会基于当前时刻之前,每一第一意向对象所对应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以及每一第二意向对象所对应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来比对确定第一意向对象所对应的契合度与上述合作选择信息中的契合度的高低情况,比对确定第二意向对象所对应的契合度与上述合作选择信息中的契合度的高低情况,通过契合度的比对情况即可具象地反应该第一意向对象的竞争力,当需求对象接收到匹配结果时,可从成功率分析数据和契合度两个维度综合考虑并确定合作对象,提高合作成功率。
18.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在获取到需求对象发出的合作选择信息时,向所述合作选择信息所对应的合作对象发送所述合作选择信息;接收合作对象发出的合作达成信息,所述合作达成信息至少包括对应的合作信息、需求匹配信息和合作时长;将所述合作对象、对应的需求对象、需求属性以及合作时长的对应关系作为合作
条项,添加至预设的合作达成表中;基于所述合作时长实时更新所述合作达成表中的合作条项;所述基于筛选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的契合度,确定每一所述第一意向对象所对应的成功率分析数据,确定每一所述第二意向对象的成功率分析数据,之前还包括:若当前时刻之前,存在目标合作选择信息,则将所述目标合作选择信息从筛选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删除;其中,所述目标合作选择信息满足:发出所述目标合作选择信息的需求对象,与所述目标合作选择信息所对应的需求属性,两者同时存在于所述合作达成表中的任一合作条项中。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从筛选出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中,剔除已经达成合作的合作选择信息,以便在后续得出更为精准的成功率分析数据。
2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各预设的对象类型所对应的分析对象的基础数据,其中,所述对象类型至少可以为产业类、企业类、人才类、院校类;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基于预构建的分析模型,对所述分析对象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并为每一所述分析对象生成数据画像;发布所述数据画像;需求匹配模块,接收需求对象发出的需求匹配信息,其中,所述需求对象指任意分析对象,所述需求匹配信息至少包括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和需求数据;所述需求匹配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需求匹配信息时,通过预构建的匹配模型匹配生成匹配结果,将所述匹配结果反馈给所述需求对象;其中,所述匹配结果包括:根据所述需求数据匹配得出的直接匹配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基础数据匹配得出的间接参考信息。
21.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22.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所提出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具有如下功能:1、获取各类分析对象的海量基础数据;2、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数据画像,实现对各类分析对象的发展动态的自动具象监测;3、实现需求对象之间的对接和匹配。结合上述概括的功能可知,本技术能够基于所采集的海量基础数据,打通信息壁垒,精准且具象地展现各类分析对象的数据画像,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无需用户自行调研分析数据,从而提高了产教融合的合作效率。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系统的结构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数据采集模块;2、数据分析模块;3、需求匹配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下文统称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用于采集产业、企业、人才和院校等各类数据,还用于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数据画像,通过数据画像来反映上述各类对象的发展动态,还用于为上述各类对象进行需求对接、匹配等。通过上述服务来使得院校与企业、人才与企业、院校与人才之间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为企业与院校、产业与院校的专业建设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数据分析服务。
31.具体地,上述协同育人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下文统一简称为产教融合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可以是以网页形式存在的线上平台,用户可借助智能终端,以网址访问的形式或以app访问的形式来进入上述线上平台,并获取相应服务。其中,前文提及的用户,在本文中又称为分析对象,其具体可以为某一产业、某一家企业、某一具体院校或某位自然人;每一分析对象均所属于一个对象类型,对象类型是用于对分析对象进行区分归类的依据之一,结合上文所述的各类分析对象可知,对象类型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4种,分别为产业类、企业类、人才类和院校类。
32.下文将结合附图1-2,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的流程步骤做具体阐述。
33.步骤101,采集各预设的对象类型所对应的分析对象的基础数据,其中,对象类型至少可以为产业类、企业类、人才类、院校类。
34.在实施中,产教融合协同平台将采集各分析对象的基础数据,并将基础数据存储于预设的数据库中,并对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定期更新。本技术实施例示例性地给出了两种关于基础数据的采集方式,第一种是在各分析对象初次访问产教融合平台时,产教融合平台可显示注册页面,以供分析对象录入基础数据,进行注册;注册完成时,产教融合平台将自动为分析对象分配访问账号,以用于后期与分析对象实现通信和信息交互。
35.第二种采集方式是针对已经完成注册的分析对象,产教融合平台可从其完成注册开始,定期向分析对象的访问账号发送数据更新提醒,并显示历史最新存储的基础数据,以使得分析对象对基础数据进行编辑、更新、确定。其中,不同对象类型所对应的基础数据互不相同,如产业类的分析对象所对应的基础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产业名称、产业结构、产业经济指标、产业中所包含的所有企业、产业位置分布、产业产值等;企业类的分析对象所对应的基础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名称、企业地理位置、企业所述产业、企业类型、上市状态、主营产品、技术研发方向、所设岗位专业、各岗位人员数量、需求岗位名称、需求岗位人才数量、需求岗位薪资等;人才类的分析对象所对应的基础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姓名、人才年龄、人才所学专业、人才学历、人才薪资要求等;院校类的分析对象所对应的基础数据包括但不限于:院校名称、所处地理位置、所设专业、课程、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师资队伍
数据、师资研究领域等。
36.步骤102,基于预构建的分析模型,对分析对象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并为每一分析对象生成数据画像;发布数据画像。
37.在实施中,分析模型用于为分析对象绘制数据画像,其输入为基础数据,输出为数据画像,数据画像被定义为一种抽象出数据信息全貌的手段,是将各行业分布的数据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在标签模型上构建大数据画像类的交互式分析应用,可以自由灵活的分析这些对象各种属性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最终实现价值。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所公开的4类分析对象,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分析对象所对应数据画像最终可以以各类图表的形式进行体现,如以院校所处地理位置和院校专业作为数据依据,以地图形式展示各大院校的地理分布情况;如以产业产值和时间作为数据依据,以趋势图的形式展示产业产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以毕业生数量和毕业生所对应的专业为数据依据,以饼状图的形式展示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占比,如以企业的需求岗位名称、需求岗位人才数量、需求岗位薪资为数据依据,以表格形式集中汇总展示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情况......上述分析模型可以为大数据分析或用于数据分析的各类算法,生成数据图像的技术为现有技术,再此不做过多阐述。最后,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存储上述各个分析对象的数据画像,并在页面提供检索功能,以供用户检索查找对应的分析对象的数据画像,检索词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某一具体的分析对象。
38.步骤103,接收需求对象发出的需求匹配信息,其中,需求匹配信息至少包括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和需求数据,需求对象指任意分析对象。
39.在实施中,需求对象属于分析对象,且指具有需求的分析对象,而上述需求具体可以体现为人才类分析对象面向企业提出的求职需求,企业类分析对象面向人才提出的岗位人才需求、企业类分析对象面向院校提出的技术研发需求;院校类分析对象面向企业提出的专业课程修订需求等;为了区分不同的需求,本技术给出了以下定义来作为区分需求的依据,包括:需求属性、评价指标、目标对象类型和目标对象。
40.其中,需求属性是从具体的需求内容角度来区分各类需求,需求属性可以为但不限于:求职需求、岗位需求、课程修订需求、技术研发需求。每一种需求属性均对应有一个或多个评价指标、以及一个目标对象类型,且产教融合平台中预设有对应关系表,以用于存储需求属性、评价指标、目标对象类型三者的对应关系;评价指标用于作为后续对接需求、匹配需求的依据,目标对象是指需求所面向的分析对象,即能够解决该需求的分析对象,相应的,目标对象类型即为目标对象所属的对象类型。如:需求属性为求职需求,其面向的目标对象即为企业,即企业能够解决人才的求职需求,相应的目标对象类型即为企业类,而对应的评价指标可以为多个,具体可以包括:求职岗位所对应的专业、求职岗位的薪资、求职岗位的就职地点等。本技术默认基础数据中包含了与上述评价指标相对应的基础数据。
41.产教融合平台预显示有需求属性选择按键、需求数据录入框和需求触发按键,需求属性选择按键用于供需求对象选择需求属性,当需求对象完成需求属性的选择后,需求数据录入框内将显示与所选需求属性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以供需求对象录入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需求数据;当需求对象完成需求数据的录入后,且点触需求触发按键时,产教融合平台将获取该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和其所选的需求属性、以及其录入的需求数据,最终生成需求匹配信息。
42.步骤104,当接收到需求匹配信息时,通过预构建的匹配模型匹配生成匹配结果,将匹配结果反馈给所述需求对象;其中,匹配结果包括:根据需求数据匹配得出的直接匹配信息,以及根据基础数据匹配得出的间接参考信息。
43.步骤104中的“通过预构建的匹配模型匹配生成匹配结果”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1041,根据需求属性,确定与需求属性相对应的评判指标和目标对象类型,从目标对象的基础数据中,确定出与评判指标相对应的第一评判数据,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中确定与评判指标相对应的第二评判数据;其中,目标对象类型是指需求属性所对应的对象类型;目标对象类型所对应的所有分析对象可被定义为目标对象。
44.步骤1042,通过匹配模型比对第一评判数据和第二评判数据是否一致,得出第一比对结果;通过匹配模型比对第一评判数据与所述需求数据中的第三评判数据是否一致,得出第二比对结果;其中,第三评判数据是指与评判指标相对应的需求数据。
45.步骤1043,根据需求匹配信息中所对应的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确定出需求对象所对应的所有同族对象,其中,同族对象是指与所述需求对象所属同一对象类型的分析对象,且同族对象满足:在同族对象的基础数据中,包含了需求对象所对应的第二评判数据;确定需求对象所对应的每一同族对象是否存在第四评判数据,第四评判数据是指在同族对象的基础数据中的,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且区别于所述第二评判数据的基础数据;若存在第四评判数据,则通过匹配模型比对第一评判数据和第四评判数据是否一致,将与第四评判数据相一致的第一评判数据所对应的目标对象作为第三意向对象,将第三意向对象添加至匹配结果中。
46.步骤1044,根据第一比对结果,利用匹配模型计算得出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的契合度;根据第二比对结果,利用匹配模型计算得出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的契合度。
47.步骤1045,根据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确定需求数据所对应的第一意向对象;根据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之间的契合度,来确定基础数据所对应的第二意向对象;其中,第一意向对象和第二意向对象均指契合度高于预设契合度的目标对象。
48.步骤1046,生成带有第一意向对象、第二意向对象及对应契合度的匹配结果。
49.在实施中,当产教融合平台接收到任意需求对象发出的需求匹配信息后,产教融合平台首先根据需求匹配信息中的需求属性确定对应的所有评判指标、目标对象类型,以及目标对象类型所包含的所有目标对象,接着产教融合平台将逐一从目标对象的基础数据中找出每一评价指标所对应的基础数据(即第一评判数据),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中确定每一评价指标所对应的基础数据(即第二评判数据),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需求数据中确定出每一评价指标所对应的需求数据(第三评判数据)。
50.此外,产教融合平台还用于根据需求匹配信息中所对应的需求对象,及其基础数据,确定出需求对象所对应的所有同族对象,同族对象的基础数据中,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基础数据包含了需求对象所对应的第二评判数据,从所有同族对象的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基础数据中,筛查出除第二评判数据之外的基础数据(即第四评判数据),筛查结果可以为为空,即不存在第四评判数据。
51.接着产教融合平台将目标对象的第一评判数据和第二评判数据进行比对,比对原则为同一评价指标的第一评判数据与第二评价数据进行比对,并生成第一比对结果,直至将所有评价指标所对应的第一评价数据均进行比对之后,才完成了单个目标对象与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的匹配操作;再根据比对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第一比对结果,确定该目标对象与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的契合度。再根据每一目标对象与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之间的契合度来确定第一意向对象,其中,第一意向对象是指前述契合度大于预设契合度的目标对象。
52.同理,产教融合平台还将目标对象的第一评判数据与第三评判数据进行比对,直至将所有评价指标所对应的第一评价数据均进行比对之后,再根据比对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第二比对结果,确定该目标对象与需求对象的需求数据的契合度。再根据每一目标对象与需求对象的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来确定第二意向对象,其中,第二意向对象是指前述契合度大于预设契合度的目标对象。
53.同理,若筛查出了第四评判数据,那么产教融合平台还将每一目标对象的第一评判数据与第四评判数据进行比对,比对原则为同一评价指标的第一评判数据与第三评价数据进行比对,并在比对过程中确定与第四评判数据相一致的第一评判数据所对应的目标对象,将其作为第三意向对象。
54.综上,匹配结果中包含了直接匹配信息、间接参考信息和第三意向对象,其中直接匹配信息包括了所有第一意向对象,以及每一第一意向对象所对应的契合度;间接参考信息中包含了所有第二意向对象,以及每一第二意向对象所对应的契合度。
55.相应的,第一比对结果、第二比对结果均包括一致和不一致两种结果,每一种结果均对应一个预设权重,契合度的计算方式可以由权重求和得到。
56.可选的,步骤104中的“通过预构建的匹配模型匹配生成匹配结果”还包括如下子步骤:当确定出需求属性对应的评价指标后,向需求对象发送权重调节信息,以使得需求对象确定每一评价指标所对应的权重,获取需求对象发出的带有权重的权重反馈信息;步骤1044包括如下子步骤:基于第一比对结果和权重反馈信息,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所对应的权重;利用匹配模型将所有第一比对结果的权重求和得出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基于第二比对结果和权重反馈信息,确定第二比对结果所对应的权重;利用匹配模型将所有第二比对结果的权重求和得出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之间的契合度。
57.在实施中,当根据需求属性确定出其对应的所有评价指标之后,由于每一评价指标最终将会对应得到一个比对结果,该比对结果的具体内容也将决定了最终的权重大小,而权重的大小将决定了最终求和得出的契合度大小,因此,可通过改变各评价指标所对应的预设权重来调整需求对象对各评价指标的需求程度,即,使得需求对象对各评价指标有所侧重。如:需求属性为求职需求,其对应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求职岗位所对应的专业、求职岗位的薪资、求职岗位的就职地点,若需求对象更看重岗位薪资,而不太介意就职地点是否与其需求相匹配,那么需求对象则可以对薪资和就职地点所对应的预设权重进行调整;本技术实施例示例性地给出了如下调整方式:产教融合平台向需求对象的访问账号发送权重调节信息,权重调节信息中至少包
括了对应需求属性的所有评价指标,以及每一评价指标在不同比对结果时各自所对应的预设权重,如:比对结果为一致时,对应一个预设权重,比对结果为不一致时,对应一个预设权重。需求对象可对上述任意评价指标所对应的任意预设权重进行调整,调整完成后可点触预设的完成调整按键,以使得产教融合平台自动获取调整之后的所有评价指标及其对应权重的权重反馈信息。
58.相应的,当需要计算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时,产教融合平台将根据第一比对结果的具体结果内容来从权重反馈信息中确定对应的权重,再将所有第一比对结果所对应的权重求和得到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同理,可根据第二比对结果的具体结果内容来从权重反馈信息中确定对应的权重,再将所有第二比对结果所对应的权重求和得到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
59.可选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还包括:获取需求对象发出的合作选择信息,合作选择信息中包括合作对象,合作对象为匹配结果中的任意第一意向对象或第二意向对象或第三意向对象;若合作对象为第一意向对象,且合作对象所对应的需求匹配信息中的需求数据和基础数据的互不关联;或,合作对象为第三意向对象,则将合作对象所对应的需求数据添加至合作对象的基础数据中。
60.在实施中,产教融合平台在向需求对象发送匹配结果时,还可以在匹配结果中加设可供需求对象选择任意第一意向对象/第二意向对象/第三意向对象的选择按钮,以及确定选择按钮;相应的,产教融合平台获取需求对象选择后生成的合作选择信息,合作选择信息中的合作对象即为需求对象在匹配结果中所选择的任意第一意向对象/第二意向对象/第三意向。
61.若合作对象为第一意向对象,即说明该合作对象是由需求数据匹配得出的,且如果在此情况下,该需求数据与对应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互不关联,那么此时产教融合平台则在数据库中,将合作对象所对应的需求数据添加至该合作对象的所对应的基础数据中,实现对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的更新;此外,若合作对象为第三意向对象,那么产教融合平台也将向数据库中与该合作对象相关的基础数据中,添加对应的需求数据。
62.上述两个更新添加需求数据的条件均说明需求对象最终选择的合作对象所对应的需求数据是与其基础数据不相关的,可以认为需求对象涉猎了新领域,以此来实时更新其对应的基础数据,可以使得基础数据更具实时性和准确性。
63.可选的,若合作选择信息中包括了第一意向对象或第二意向对象,那么合作选择信息中还将包括第一意向对象或第二意向对象所对应的契合度;此外,步骤104中的“通过预构建的匹配模型匹配生成匹配结果”还包括如下子步骤:权6步骤1045,在确定得出第一意向对象和第二意向对象之后,为每一第一意向对象筛选出在当前时刻以前所对应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为每一第二意向对象筛选出在当前时刻以前所对应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步骤1046,基于筛选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的契合度,确定每一第一意向对象所对应的成功率分析数据,确定每一第二意向对象的成功率分析数据,将对应的成功率分析数据添加至匹配结果中。
64.在实施中,由于提出需求匹配信息的需求对象往往不止一个,若需求对象a提出了
需求匹配信息,且产教融合平台根据其需求匹配信息确定出匹配结果a’,而若在当前时刻之前,存在需求对象b提出了合作选择信息,且该合作选择信息中的合作对象恰好为匹配结果a’中的任意第一意向对象或任意第二意向对象,那么则说明需求对象a与需求对象b两者可能会产生竞争关系,此时为了使得需求对象a获知其合作成功率,本技术在确定匹配得出第一意向对象、第二意向对象之后,还将确定出需求对象a选择各第一意向对象、各第二意向对象时的成功率分析数据。确定方式如下:如:为第一意向对象c筛选出其对应的合作选择信息,将第一意向对象c在匹配结果a’中所对应的契合度,以及第一意向对象c所对应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中的所有契合度,按照由高到低的排序方式进行排序,确定第一意向对象c在匹配结果a’中的契合度的排序名次,再从该第一意向对象c的基础数据中确定其需求量(如设置的岗位数量/预计招揽的岗位人才数量),而前述排序名次和需求量即为第一意向对象c所对应的成功率分析数据。
65.可选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还包括:在获取到需求对象发出的合作选择信息时,向合作选择信息所对应的合作对象发送合作选择信息;接收合作对象发出的合作达成信息,合作达成信息至少包括对应的合作信息、需求匹配信息和合作时长;将合作对象、对应的需求对象、需求属性以及合作时长的对应关系作为合作条项,添加至预设的合作达成表中;基于合作时长实时更新合作达成表中的合作条项;步骤1046之前还包括:若当前时刻之前,存在目标合作选择信息,则将目标合作选择信息从筛选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删除;其中,目标合作选择信息满足:发出所述目标合作选择信息的需求对象,与目标合作选择信息所对应的需求属性,两者同时存在于合作达成表中的任一合作条项中。
66.在实施中,当产教融合平台获取到需求对象发出的合作选择信息后,将该合作选择信息转发至合作对象的访问账号上,合作对象可选择合作或不合作,若合作,则可在预设的合作细节框中输入对应的合作时长、签订的合作合同等内容,产教融合平台将获取上述内容,并将达成合作的信息作为一条合作条项,添加至合作达成表中。
67.而在产教融合平台为每一第一意向对象、每一第二意向对象筛选合作选择信息,以确定对象的成功率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产教融合平台将从筛选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删除目标合作选择信息;其中,目标合作选择信息满足:该目标合作选择信息的需求对象,与其对应的需求属性共同存在于合作达成表的任一合作条项内,即说明该目标合作选择信息所对应的需求对象已经与上述意向对象达成合作,与当前正在确定匹配结果的需求对象不存在竞争关系,若不将其从筛选的合作选择信息中删除,则易影响后续所确定的成功率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68.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系统。参照图3,包括:数据采集模块1,用于采集各预设的对象类型所对应的分析对象的基础数据,其中,对象类型至少可以为产业类、企业类、人才类、院校类;
数据分析模块2,用于基于预构建的分析模型,对分析对象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并为每一分析对象生成数据画像;发布数据画像;需求匹配模块3,接收需求对象发出的需求匹配信息,其中,需求对象指任意分析对象,需求匹配信息至少包括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和需求数据;需求匹配模块3还用于:在接收到需求匹配信息时,通过预构建的匹配模型匹配生成匹配结果,将匹配结果反馈给需求对象;其中,匹配结果包括:根据需求数据匹配得出的直接匹配信息,以及根据基础数据匹配得出的间接参考信息。
69.可选的,需求匹配信息还包括需求属性,需求属性可以包括求职需求、岗位需求;需求匹配模块3还用于根据需求属性,确定对应的评判指标和目标对象类型,从目标对象的基础数据中,确定出与评判指标相对应的第一评判数据,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中确定与评判指标相对应的第二评判数据;通过匹配模型比对第一评判数据和第二评判数据是否一致,得出第一比对结果;通过匹配模型比对第一评判数据与需求数据中的第三评判数据是否一致,得出第二比对结果;根据第一比对结果,利用匹配模型计算得出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的契合度;根据第二比对结果,利用匹配模型计算得出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的契合度;根据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确定需求数据所对应的第一意向对象;根据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之间的契合度,来确定基础数据所对应的第二意向对象;生成带有第一意向对象、第二意向对象及对应契合度的匹配结果。
70.可选的,需求匹配模块3还用于:当确定出所述需求属性对应的评价指标后,向需求对象发送权重调节信息,以使得需求对象确定每一评价指标所对应的权重,获取需求对象发出的带有权重的权重反馈信息。
71.需求匹配模块3还用于基于第一比对结果和所述权重反馈信息,确定第一比对结果所对应的权重;利用匹配模型将所有第一比对结果的权重求和得出目标对象与需求数据之间的契合度;还用于基于第二比对结果和权重反馈信息,确定第二比对结果所对应的权重;利用匹配模型将所有第二比对结果的权重求和得出目标对象与需求匹配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之间的契合度。
72.可选的,需求匹配模块3还用于:根据需求匹配信息中所对应的需求对象的基础数据,确定出需求对象所对应的所有同族对象;确定需求对象所对应的每一同族对象是否存在第四评判数据;还用于在存在第四评判数据时,通过匹配模型比对第一评判数据和第四评判数据是否一致,将与第四评判数据相一致的第一评判数据所对应的目标对象作为第三意向对象,将第三意向对象添加至匹配结果中。
73.可选的,还包括数据更新模块,用于获取需求对象发出的合作选择信息,合作选择信息中包括合作对象,合作对象为所述匹配结果中的任意第一意向对象或第二意向对象或第三意向对象;还用于在合作对象为第一意向对象,且合作对象所对应的需求匹配信息中的需求数据和基础数据互不关联;或,合作对象为第三意向对象时,将合作对象所对应的需求数据添加至合作对象的基础数据中。
74.可选的,需求匹配模块3还用于在确定得出第一意向对象和第二意向对象之后,为每一第一意向对象筛选出在当前时刻以前所对应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为每一第二意向对
象筛选出在当前时刻以前所对应的所有合作选择信息;还用于基于筛选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的契合度,确定每一第一意向对象所对应的成功率分析数据,确定每一第二意向对象的成功率分析数据,将对应的成功率分析数据添加至匹配结果中。
75.可选的,还包括合作协商模块,用于在获取到需求对象发出的合作选择信息时,向合作选择信息所对应的合作对象发送合作选择信息;接收合作对象发出的合作达成信息,合作达成信息至少包括对应的合作信息、需求匹配信息和合作时长;还用于将所述合作对象、对应的需求对象、需求属性以及合作时长的对应关系作为合作条项,添加至预设的合作达成表中;基于合作时长实时更新所述合作达成表中的合作条项;需求匹配模块3还用于:若在当前时刻之前,存在目标合作选择信息,则将目标合作选择信息从筛选出的合作选择信息中删除。
76.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的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77.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的基于多源数据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法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7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79.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申请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要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