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机测试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温组件。
背景技术:
2.一直以来,电机的温升都被作为评判电机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电机的冷却方式分类,电机主要包括风冷、水冷和油冷,油冷电机目前应用较广,通过在机壳上设计油道结构,当冷却油流进时,通过喷油孔直接将冷却油喷射在绕组上,带走电机内部产生的热量,冷却效果较好。但是由于这种直接油冷方式的特殊性,电机内冷却油流动十分复杂,导致电机内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变得困难。现有技术中,针对油冷电机定子绕组是采用将温度传感器埋设在电机的绕组槽中,或采取一些包裹方式避免温度传感器测温端部和油滴接触。
3.然而,上述方法存在如下缺陷:由于绕组槽中的温度低于绕组端部温度,且温度传感器和被测面之间的可靠接触难以保证,导致温度测量结果准确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测温组件,包括:
5.第一连接件;
6.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装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
7.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待测的定子绕组的pin脚;
8.当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处于装配状态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测得所述pin脚的温度。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过盈配合。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螺纹配合。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配合于所述外螺纹的螺纹孔。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纹孔的底部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端的容纳槽。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限位部和对接部,所述外螺纹形成在所述对接部的外周侧壁上,当所述限位部贴合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端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材质为铜。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焊接于待测的定子绕组的所述pin脚。
16.本技术技术方案,至少包括如下优点:
17.1.在完成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装配后,装配于第一连接件的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端进入第二连接件内,从而能够测得连接于第二连接件的pin脚的温度;
18.2.由于测温端被保护在容纳槽内,不易被油直接冷却到,因此测得的温度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测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体现测温组件中的第一连接件和温度传感器的剖视图;
22.图3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体现测温组件中的第二连接件的剖视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连接件;11、限位部;12、连接部;13、通孔;2、温度传感器;3、第二连接件;31、螺纹孔;32、容纳槽;4、pin脚;5、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无线连接,也可以是有线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测温组件,参照图1,测温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1、温度传感器2和第二连接件3。其中,温度传感器2为柱状的ntc,并装配在第一连接件1内。第二连接件3与待测的定子绕组的pin脚4连接,在将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3装配起来后,温度传感器2的测温端进入第二连接件3内,并能通过第二连接件3的传递近似测得上述pin脚4的温度。
29.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3之间可以为螺纹配合,从而能够实现两者
的稳定连接。或者,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3之间也可以是插接配合等可拆卸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30.参照图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为塑料螺丝,其包括限位部11和对接部,且第一连接件1沿自身轴线方向开设有贯穿限位部11和对接部的通孔13,装配时,温度传感器2穿过通孔13并与第一连接件1过盈配合。对接部的外周侧壁上设置有外螺纹5,第二连接件3上开设有配合于上述外螺纹5的螺纹孔31,通过螺纹孔31和外螺纹5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3之间的装配。
31.参照图1-3,螺纹孔31的底部开设有容纳槽32,在将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3装配到一起后,温度传感器2的测温端位于容纳槽32内。为了提高温度传递效率,容纳槽32的尺寸可以与温度传感器2的测温端匹配,使得温度传感器2的测温端可以贴合于容纳槽32的内侧壁。
32.参照图1-3,限位部11的径向尺寸大于对接部,随着第一连接件1的对接部被逐渐旋入第二连接件3,限位部11会逐渐靠近第二连接件3开设有螺纹孔31的端面,当限位部11贴合于第二连接件3时,温度传感器2的测温端位于容纳槽32内。此时,温度传感器2的端部可以恰好接触容纳槽32的底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仍与容纳槽32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可以防止第一连接件1被过度旋入,导致温度传感器2和容纳槽32底部之间的碰撞。
33.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温度传递效率,第二连接件3的材质可以是铜,并通过焊接与待测的定子绕组的pin脚4固定连接。在测试过程中,pin脚4的温度被传递给第二连接件3,进而能够被第二连接件3中的温度传感器2测得。
3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中的测温组件可以在定子绕组中布置多个,避免其中一个损坏后就需要进行更换,减少更换频率。
35.本技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完成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3之间的装配后,装配于第一连接件1的温度传感器2的测温端位于第二连接件3中的容纳槽32内,从而能够测得连接于第二连接件3的pin脚4的温度。此外,由于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端被保护在容纳槽32内,不易被油直接冷却到,因此测得的温度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3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