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599541发布日期:2023-09-27 21:02阅读:16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与此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汽车生产商们不仅追求车辆本身性能的高端化,而且对车辆后期维护的便捷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3.发动机进气系统是汽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可以向发动机的气缸提供所需的清洁气体,保证发动机的正常稳定运行。发动机进气系统一般包括依次连通的空气滤清器、送气管、节气门以及进气歧管。其中,空气滤清器可以对流经其内部的空气进行过滤。节气门可以通过改变其内部输气通道的开度来调节进入至发动机气缸内的气体的流量。
4.由于节气门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会产生污垢,污垢会对发动机的油耗以及动力造成影响,因此,为了降低发动机的油耗、提高发动机的动力,节气门间隔一段时间需要清洗或者更换。但是,由于现有的发动机进气系统设计不合理,节气门拆装不方便,不利于后期节气门的清洗或者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以解决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的节气门拆装不方便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输气管以及节气门。输气管的内部形成输气通道,两端开设有与输气通道连通的输气口。输气管的一侧还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与输气通道连通。节气门位于安装孔内,与输气管连接。沿输气通道的延伸方向,节气门上开设有通气孔。通气孔为通孔,与输气通道连通。
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气流可以从输气管一端的输气口进入至输气通道内,然后从输气管另一端的输气口排出。输气管上的安装孔可以为节气门提供安装位置。当节气门安装在安装孔内之后,输气通道内的流动气流可以流经节气门上的通气孔。
9.由于节气门只与输气管之间存在装配关系,当用户需要对节气门进行清洗、更换或者故障排查时,只需要将节气门从输气管的安装孔内拆卸出来即可以实现节气门的拆卸,节气门的拆卸工序较为简单,有效降低了节气门的拆卸难度,提高了节气门拆卸时的便捷性。
10.同理,当用户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装配节气门时,只需要将节气门安装在输气管的安装孔内即可以实现节气门的安装,节气门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的安装步骤较少,从而有效降低了节气门的装配难度,提高了节气门装配时的便捷性。
11.综上,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中,通过在输气管的侧面开设安装孔,使得节气门采用抽拉的方式安装在输气管侧面的安装孔内,减少了节气门与其他管路
之间的拆装工序,有效提高了节气门拆装时的便捷性,进而极大减少了用户后期对节气门进行清洗、更换或者故障检测时使用的工时。
12.进一步,节气门包括主体部以及第一连接部。主体部位于安装孔内,开设有通气孔。第一连接部位于输气管的外部,与输气管连接,且第一连接部与主体部连接。
1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用户需要将节气门上的主体部固定在安装孔内或者从安装孔内拆卸出来时,只需要将节气门中的第一连接部连接在输气管的外部或者从输气管的外部拆卸下来即可实现主体部在安装孔内的拆装。由于节气门与输气管的连接位置在输气管的外部,用户在输气管上拆装节气门时操作更加方便,从而有效降低了节气门在输气管上的装配难度。
14.进一步,第一连接部为板状,主体部设置于第一连接部靠近输气管一侧的表面上。输气管包括管体以及第二连接部。管体的内部形成输气通道,开设有输气口以及安装孔。第二连接部位于管体的外部,且围绕安装孔一周设置。第二连接部为板状,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对设置。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连接部靠近第一连接部一侧的表面与第一连接部贴合。
1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输气管上的第二连接部可以与节气门上的第一连接部连接在一起,进而可以实现输气管与节气门之间的连接。当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互贴合而连接在一起时,由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为板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接触面积更大。由于第二连接部围绕安装孔的一周设置,这样,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贴合之后可以对安装孔的一周均形成密封,从而有效防止了输气管内的气流从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泄露。
16.进一步,第二连接部靠近第一连接部一侧的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围绕安装孔一周设置。发动机进气系统还包括第一柔性密封件,第一柔性密封件设置于第一安装槽内。第一柔性密封件围绕安装孔一周设置,与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抵靠。
1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互贴合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对第一柔性密封件形成挤压而使第一柔性密封件发生形变,进而可以使得第一柔性密封件与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紧密的贴合在一起。由于第一柔性密封件围绕安装孔一周设置,第一柔性密封件可以在安装孔的一周均形成密封,从而进一步防止了输气管内的气流从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泄露。
18.进一步,主体部具有侧壁,侧壁内部围成通气孔,侧壁与第一连接部连接。发动机进气系统还包括第二柔性密封件,绕通气孔的轴线,第二柔性密封件设置于侧壁的外部,与侧壁以及管体均贴合。第二柔性密封件的两端均与第一连接部抵靠。
1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主体部插入至安装孔内之后,输气管与主体部的侧壁均可以对第二柔性密封件形成挤压,使得第二柔性密封件与侧壁以及管体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当气流在输气通道内流动而经过侧壁内部的通气孔时,由于第二柔性密封件可以在侧壁与管体之间形成密封,输气通道内的气流不会从侧壁与管体之间流过,只能流入侧壁内部的通气孔内,从而有效防止了输气通道内的气流从通气孔的外部流入至发动机内。
20.进一步,侧壁包括侧壁主体以及安装部。侧壁主体内部围成通气孔。安装部位于侧壁主体的外部,与侧壁主体连接。第二柔性密封件靠近侧壁一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安装部位于第二安装槽内,与第二柔性密封件卡接。
2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在第二柔性密封件上开设第二安装槽,侧壁中的安装部卡接在第二安装槽内即可以实现第二柔性密封件与侧壁之间的连接。由于侧壁与第二柔性密封件连接时无需使用其他连接工具,第二柔性密封件与侧壁之间的连接比较便捷。
22.进一步,第二安装槽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安装部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其中,截面垂直于第二安装槽的延伸方向。
2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安装部和第二安装槽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当安装部卡接在第二安装槽内之后,矩形的安装部可以对矩形的第二安装槽的槽壁进行限位,第二柔性密封件不容易相对于安装部转动,从而有效避免了第二柔性密封件从侧壁上脱落,提升了第二柔性密封件与侧壁连接之后的稳定性。
24.进一步,安装部的两端均与第一连接部抵靠。第二安装槽贯穿第二柔性密封件。安装部位于第二安装槽内的部分的表面均与第二柔性密封件贴合。
2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将安装部的两端均与第一连接部抵靠,侧壁上的安装部的长度更长。另外,由于安装部位于第二安装槽内的部分的表面均与第二柔性密封件贴合,安装部与第二安装槽的槽壁的贴合面积更大,从而有效提升了第二柔性密封件与侧壁之间的密封性能,进而有效防止了输气通道内的气流从第二柔性密封件与安装部之间流过。
26.进一步,第二柔性密封件具有第二安装槽的一侧与侧壁主体贴合。
2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二柔性密封件安装在侧壁上之后,第二柔性密封件不仅与侧壁上的安装部贴合,还与侧壁主体贴合。第二柔性密封件与侧壁的贴合面积较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侧壁与第二柔性密封件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防止了气流从侧壁与第二柔性密封件之间流过。
28.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以及上述发动机进气系统,输气管其中一端的输气口与发动机连通。
2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30.(1)由于节气门只与输气管之间存在装配关系,当用户需要对节气门进行清洗、更换或者故障排查时,只需要将节气门从输气管的安装孔内拆卸出来即可以实现节气门的拆卸,节气门的拆卸工序较为简单,有效降低了节气门的拆卸难度,提高了节气门拆卸时的便捷性。
31.(2)当用户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装配节气门时,只需要将节气门安装在输气管的安装孔内即可以实现节气门的安装,节气门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的安装步骤较少,从而有效降低了节气门的装配难度,提高了节气门装配时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32.图1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增压发动机所应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示意图;
33.图2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所应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示意图;
3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装配图;
3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爆炸图;
3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剖视图;
3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38.其中,100-发动机进气系统;1-输气管;2-节气门;3-第一柔性密封件;4-第二柔性
密封件;11-输气通道;12-安装孔;13-管体;14-第二连接部;141-第二连接孔;142-第一安装槽;21-通气孔;22-主体部;23-第一连接部;221-侧壁;231-第一连接孔;2211-侧壁主体;2212-安装部;41-第二安装槽;0100-发动机进气系统;01-进气歧管;02-节气门;0200-发动机进气系统;010-进气歧管;020-节气门。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0.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41.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频率越来越高,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汽车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工业在迅速的发展。汽车生产商们不仅需要考虑车辆本身性能的高端化,而且还需要注重车辆后期维护的便捷性。
4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包括发动机、底盘以及车身。可以理解的是,该车辆可以为燃油汽车、油电混合汽车等配置有发动机的汽车,此处对车辆的具体类型不作具体限定。
43.其中,发动机是车辆的动力装置,能够为车辆在地面上的移动提供动力。
44.底盘可以支承、安装发动机及车辆的其他各个部件、总成,形成车辆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车辆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
45.车身可以安装在底盘上,车身的内部形成有车舱,车舱可以供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需要说明的是,当该车辆为客车或者轿车时,其车身一般为整体结构。当该车辆为货车时,其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
46.为了使得发动机能够正常稳定运行,车辆还可以包括发动机进气系统,发动机进气系统可以向发动机的气缸提供所需的清洁气体,保证发动机的正常稳定运行。发动机进气系统一般包括有依次连通的空气滤清器、送气管、节气门以及进气歧管。可以理解的是,进气歧管与发动机连通。
47.其中,节气门是控制空气进入发动机的一道可控阀门,节气门上开设有通气孔,其可以通过改变其内部通气孔的开度来调节进入至发动机内的气体的流量。在节气门的使用过程中,节气门上的通气孔内会形成污垢,污垢会对发动机的油耗以及动力造成影响。因此,为了降低发动机的油耗、提高发动机的动力,节气门间隔一段时间则需要进行清洗、更换或者故障排查。
48.但是,当用户对节气门进行清洗、更换或者故障排查而需要将节气门从发动机进气系统中拆卸下来时,由于相关技术中的节气门与送气管以及进气歧管均连接,在拆卸节
气门时,用户既需要在节气门与送气管的连接处进行拆卸,还需要在节气门与进气歧管的连接处进行拆卸,节气门的拆卸工序较为复杂,拆卸非常不方便。
49.而且,针对增压发动机所应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增压发动机所应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0100的示意图,与增压发动机(图中未示出)相连的进气歧管01一般长度比较短,进气歧管01的进气口(图中未示出)较高。为了避免节气门02侵入行人保护空间,节气门02通常布置在进气歧管01的进气口的下方。这样一来,当用户在节气门02与进气歧管01的连接处进行拆卸时,需要在进气歧管01的进气口的下方操作。由于进气歧管01的进气口的下方空间通常较为狭小,节气门02在进气歧管01上的拆卸十分困难。
50.针对自然吸气发动机所应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如图2所示,图2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所应用的发动机进气系统0200的示意图,即便与自然吸气发动机(图中未示出)相连的进气歧管010的长度可以设置的较长,进气歧管010的进气口(图中未示出)可以设置在较低的位置,在拆卸节气门020时,用户也需要拆卸与节气门020相连的多条管路以及节气门020本身的装配螺栓,节气门020的拆卸也非常不方便。
51.相关技术中针对节气门的开度调节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改进,并没有对节气门的拆装问题进行改进。
52.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的装配图,该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可以包括输气管1以及节气门2。
53.如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的爆炸图,输气管1内部形成输气通道11,两端开设有与输气通道11连通的输气口(图中未示出)。气流可以从输气管1一端的输气口进入至输气通道11内,然后从输气管1另一端的输气口排出。
54.输气管1的一侧还开设有安装孔12,节气门2位于安装孔12内,与输气管1连接。输气管1上的安装孔12可以为节气门2提供安装位置。
55.继续参见图4,安装孔12与输气通道11连通。沿输气通道11的延伸方向,节气门2上开设有通气孔21。通气孔21为通孔,与输气通道11连通。当节气门2安装在安装孔12内之后,输气通道11内的流动气流可以流经节气门2上的通气孔21。
56.可以理解的是,节气门2可以包括节气门本体以及调节片。节气门本体与输气管1连接,通气孔21开设于节气门本体上。调节片位于通气孔21内,与节气门本体转动连接。这样,当输气通道11内的流动气流从通气孔21内通过时,调节片转动可以调节通气孔21的开度,从而可以调节流经通气孔21的气流的流量。
57.发动机进气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与输气管1其中一端的输气口连通。空气滤清器可以对进入至输气管1的输气通道11内的气流进行过滤,有效避免了杂质进入至输气通道11内。
58.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中,由于节气门2只与输气管1之间存在装配关系,当用户需要对节气门2进行清洗、更换或者故障排查时,只需要将节气门2从输气管1的安装孔12内拆卸出来即可以实现节气门2的拆卸,节气门2的拆卸工序较为简单,有效降低了节气门2的拆卸难度,提高了节气门2拆卸时的便捷性。
59.同理,当用户在发动机进气系统100中装配节气门2时,只需要将节气门2安装在输
气管1的安装孔12内即可以实现节气门2的安装,节气门2在发动机进气系统100中的安装步骤较少,从而有效降低了节气门2的装配难度,提高了节气门2装配时的便捷性。
60.综上,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中,通过在输气管1的侧面开设安装孔12,使得节气门2采用抽拉的方式安装在输气管1侧面的安装孔12内,减少了节气门2与其他管路之间的拆装工序,有效提高了节气门2拆装时的便捷性,进而极大减少了用户后期对节气门2进行清洗、更换或者故障检测时使用的工时。
61.需要说明的是,输气管1可以是发动机进气系统100中的任意一条管路,示例性的,当发动机进气系统100连接的发动机是自然吸气发动机时,输气管1可以是空气滤清器与发动机之间的管路,此时,输气管1的一端与空气滤清器连通,另一端与发动机连通,安装在空气滤清器与发动机之间的输气管1上的节气门2可以调节进入至发动机内的气流的流量。
62.当然,当发动机进气系统100连接的发动机是增压发动机时,发动机进气系统100一般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通的空气滤清器、增压器以及中冷器,中冷器与发动机连通。此时,输气管1还可以是空气滤清器与增压器之间的管路,或者是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的管路。节气门2安装在空气滤清器与增压器之间的输气管1上或者是安装在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的输气管1上也能够调节进入至发动机内的气流的流量。
63.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中,节气门2的控制单元部分没有改进,均可沿用相关技术。该发动机进气系统100仅仅在输气管1上重新设计了节气门2的安装位置,发动机进气系统100没有复杂的工艺,可以广泛推广使用于各种发动机。
64.继续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节气门2可以包括主体部22以及第一连接部23。主体部22位于安装孔12内,开设有通气孔21。第一连接部23位于输气管1的外部,与输气管1连接,且第一连接部23与主体部22连接。这样,当用户需要将节气门2上的主体部22固定在安装孔12内或者从安装孔12内拆卸出来时,只需要将节气门2中的第一连接部23连接在输气管1的外部或者从输气管1的外部拆卸下来即可实现主体部22在安装孔12内的拆装。由于节气门2与输气管1的连接位置在输气管1的外部,用户在输气管1上拆装节气门2时操作更加方便,从而有效降低了节气门2在输气管1上的装配难度。
65.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中,节气门2仅仅具有主体部22。此时,节气门2与输气管1的连接位置在安装孔12的内部。由于节气门2只有主体部22这一结构,节气门2的结构较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66.为了提高节气门2与输气管1连接之后的牢固度,主体部22与安装孔12的形状以及大小相同。这样,当节气门2与输气管1连接之后,安装孔12的孔壁与主体部22的外表面可以相互抵靠,从而可以对主体部22的位置进行限制,有效提高了节气门2与输气管1连接之后的牢固度。示例性的,安装孔12的形状可以设置为长方形,此时,主体部22的形状为长方体状。
67.继续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为板状,主体部22设置于第一连接部23靠近输气管1一侧的表面上。输气管1可以包括管体13以及第二连接部14。管体13的内部形成输气通道11,开设有输气口(图中未示出)以及安装孔12。第二连接部14位于管体13的外部,且围绕安装孔12一周设置。第二连接部14为板状,第二连接部14与第一连接部23相对设置。第二连接部14与第一连接部23连接,第二连接部14靠近第一连接部23一侧的表面与第一连接部23贴合。
68.这样,输气管1上的第二连接部14可以与节气门2上的第一连接部23连接在一起,进而可以实现输气管1与节气门2之间的连接。当第二连接部14与第一连接部23相互贴合而连接在一起时,由于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14均为板状,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14的接触面积更大。由于第二连接部14围绕安装孔12的一周设置,这样,第二连接部14与第一连接部23贴合之后可以对安装孔12的一周均形成密封,从而有效防止了输气管1内的气流从第二连接部14与第一连接部23之间泄露。
69.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14是开设有避让口的板状结构,避让口与安装孔12相对设置。
70.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14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23上可以开设四个第一连接孔231,第二连接部14上可以开设四个第二连接孔141。其中,四个第一连接孔231和四个第二连接孔141一一对应设置。发动机进气系统100还可以包括四个螺栓(图中未示出),一个螺栓穿设于一个第一连接孔231以及一个第二连接孔141内,与第二连接部14螺纹连接。这样,通过四个螺栓即可以实现节气门2在输气管1上的拆卸与装配,大大提高了节气门2清洗、更换或者故障排查的效率。
71.可以理解的是,当发动机进气系统100应用于增压式发动机,且输气管1为连接增压式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的情况下,用户在输气管1上装配节气门2时无需在输气管1其中一端的输气口的下方进行操作,只需要在输气管1的侧面通过四个螺栓即可以将节气门2装配在输气管1上。节气门2在装配时没有其他部件遮挡,从而减少了拆卸其他部件的步骤。
72.继续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4靠近第一连接部23一侧的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142。发动机进气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柔性密封件3,第一柔性密封件3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42内。第二连接部14上开设的第一安装槽142可以为第一柔性密封件3提供安装位置。
73.为了进一步防止输气管1内的气流从第二连接部14与第一连接部23之间泄露,第一安装槽142围绕安装孔12一周设置。第一柔性密封件3围绕安装孔12一周设置,与第一连接部23以及第二连接部14抵靠。
74.这样,当第二连接部14与第一连接部23相互贴合时,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14可以对第一柔性密封件3形成挤压而使第一柔性密封件3发生形变,进而可以使得第一柔性密封件3与第一连接部23以及第二连接部14紧密的贴合在一起。由于第一柔性密封件3围绕安装孔12一周设置,第一柔性密封件3可以在安装孔12的一周均形成密封,从而进一步防止了输气管1内的气流从第二连接部14与第一连接部23之间泄露。
75.第一柔性密封件3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选用,示例性的,第一柔性密封件3可以选用橡胶材料制成。
76.为了使得输气通道11内流动的气流均流经节气门2的通气孔21,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主体部22具有侧壁221,侧壁221内部围成通气孔21,侧壁221与第一连接部23连接。发动机进气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第二柔性密封件4,绕通气孔21的轴线,第二柔性密封件4设置于侧壁221的外部,与侧壁221以及管体13均贴合。第二柔性密封件4的两端均与第一连接部23抵靠。
77.这样,主体部22插入至安装孔12内之后,输气管1与主体部22的侧壁221均可以对第二柔性密封件4形成挤压,使得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侧壁221以及管体13紧密的贴合在一
起。这样一来,当气流在输气通道11内流动而经过侧壁221内部的通气孔21时,由于第二柔性密封件4可以在侧壁221与管体13之间形成密封,输气通道11内的气流不会从侧壁221与管体13之间流过,只能流入侧壁221内部的通气孔21内,从而有效防止了输气通道11内的气流从通气孔21的外部流入至发动机内。
78.第二柔性密封件4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选用,示例性的,第二柔性密封件4可以选用橡胶材料制成。
79.为了便于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侧壁22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的剖视图,侧壁221可以包括侧壁主体2211以及安装部2212。侧壁主体2211内部围成通气孔21。安装部2212位于侧壁主体2211的外部,与侧壁主体2211连接。第二柔性密封件4靠近侧壁221一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41。安装部2212位于第二安装槽41内,与第二柔性密封件4卡接。
80.这样,通过在第二柔性密封件4上开设第二安装槽41,侧壁221中的安装部2212卡接在第二安装槽41内即可以实现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侧壁221之间的连接。由于侧壁221与第二柔性密封件4连接时无需使用其他连接工具,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侧壁221之间的连接比较便捷。
81.为了提高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侧壁221连接之后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5,第二安装槽4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安装部2212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其中,截面垂直于第二安装槽41的延伸方向。
82.这样,由于安装部2212和第二安装槽41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当安装部2212卡接在第二安装槽41内之后,矩形的安装部2212可以对矩形的第二安装槽41的槽壁进行限位,第二柔性密封件4不容易相对于安装部2212转动,从而有效避免了第二柔性密封件4从侧壁221上脱落,提升了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侧壁221连接之后的稳定性。
83.为了进一步防止第二柔性密封件4从侧壁221上脱落下来,如图6所示,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100的局部放大图,第二柔性密封件4可以与安装部2212过盈配合。这样一来,第二柔性密封件4卡接在安装部2212上之后,第二柔性密封件4可以对安装部2212施加更大的夹紧力,从而提高了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安装部2212连接的牢固度,进一步防止了第二柔性密封件4从侧壁221上脱落下来。
84.当第二柔性密封件4卡接在安装部2212上之后,为了防止输气通道11内的气流从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安装部2212之间流过,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安装部2212的两端均与第一连接部23(图4)抵靠。第二安装槽41贯穿第二柔性密封件4,安装部2212位于第二安装槽41内的部分的表面均与第二柔性密封件4贴合。
85.这样,通过将安装部2212的两端均与第一连接部23抵靠,侧壁221上的安装部2212的长度更长。另外,由于安装部2212位于第二安装槽41内的部分的表面均与第二柔性密封件4贴合,安装部2212与第二安装槽41的槽壁的贴合面积更大,从而有效提升了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侧壁221之间的密封性能,进而有效防止了输气通道11内的气流从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安装部2212之间流过。
86.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安装槽41以及安装部2212均为矩形时,安装部2212其中一侧的表面与侧壁主体2211连接,另外三侧的表面均与第二安装槽41的槽壁以及槽底贴合。
87.为了进一步提升侧壁221与第二柔性密封件4之间的密封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继
续参见图5,第二柔性密封件4具有第二安装槽41的一侧与侧壁主体2211贴合。这样,第二柔性密封件4安装在侧壁221上之后,第二柔性密封件4不仅与侧壁221上的安装部2212贴合,还与侧壁主体2211贴合。第二柔性密封件4与侧壁221的贴合面积较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侧壁221与第二柔性密封件4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防止了气流从侧壁221与第二柔性密封件4之间流过。
88.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