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二次顶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墨印刷机配件模具二次顶出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市场的印刷机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其塑料零部件进行分批次注塑成型,然而由于印刷机上的部分塑料配件形状特殊,在使用模具注塑成型过后,进行对成品进行脱模时,如果在一次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二次顶出操作,但由于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二次顶出机构结构复杂,需在标准模具结构基础上增加很多附属零件,加大了模具成本,且受限于产品尺寸及结构限制,从而导致二次顶出机构因没有足够的空间而无法实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使用模具注塑成型过后,进行对成品进行脱模时,如果在一次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二次顶出操作,但由于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二次顶出机构结构复杂,需在标准模具结构基础上增加很多附属零件,加大了模具成本,且受限于产品尺寸及结构限制,从而导致二次顶出机构因没有足够的空间而无法实施,故提供一种喷墨印刷机配件模具二次顶出结构,使其解决以上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喷墨印刷机配件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其包括:第一模具块,第一模具块下端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气动伸缩杆,所述气动伸缩杆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订顶端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抵持柱,所述第一顶板顶端两侧对称转动连接有翘板,所述第一模具块正对翘板上端一侧设置有限位口,所述限位口数量设置有两个。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模具块上端一侧内壁贴合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数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滑杆外壁均套接有弹簧。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杆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顶端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顶针,所述顶针数量设置有若干个,所述顶针贴合滑动连接第一模具块上端内壁。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模具块顶端拐角处固定连接有合模导向杆,所述合模导向杆数量设置有两个,所述合模导向杆滑动连接有第二模具块。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抵持柱顶端一侧接触第二顶板,所述抵持柱数量设置有两个。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翘板为钝角弯折形状,所述翘板两端内壁均转动连接有滚轮,且所述滚轮外圈直径小于抵持柱高度。
10.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控制气动伸缩杆,使得气动伸缩杆输出端推动第
一顶板,且气动伸缩杆最大推送位置不高于限位口,当第一顶板上的翘板一端抵持限位口时,气动伸缩杆继续运作伸长至最大限度过程中,通过翘板另一端进行抵推第二顶板做第二顶出动作,最终通过顶针进行推动注塑完成后的成品,以此不仅降低了结构的复杂程度和使用成本,而且操作简便并缩小二次顶出整体结构的空间。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翘板结构示意图。
14.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模具块;2、气动伸缩杆;3、第一顶板;4、抵持柱;5、翘板;6、限位口;7、滑杆;8、弹簧;9、第二顶板;10、顶针;11、合模导向杆;12、第二模具块;13、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正对地重要性。
1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请结合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喷墨印刷机配件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包括:第一模具块1,第一模具块1下端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有气动伸缩杆2,气动伸缩杆2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板3,第一顶板3订顶端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抵持柱4,第一顶板3顶端两侧对称转动连接有翘板5,第一模具块1正对翘板5上端一侧设置有限位口6,限位口6数量设置有两个。
19.结合图2所示,其中第一模具块1上端一侧内壁贴合滑动连接有滑杆7,通过滑杆7使得第二顶板9运动时保持平稳,同时可保护顶针10,滑杆7数量设置有两个,两个滑杆7外壁均套接有弹簧8,通过弹簧8当气动伸缩杆2收缩后可推动第二顶板9复位,滑杆7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顶板9,第二顶板9顶端中部一侧固定连接有顶针10,通过顶针10可将注塑成型的产品进行脱模,顶针10数量设置有若干个,顶针10贴合滑动连接第一模具块1上端内壁。
20.其中,第一模具块1顶端拐角处固定连接有合模导向杆11,合模导向杆11数量设置有两个,合模导向杆11滑动连接有第二模具块12,抵持柱4顶端一侧接触第二顶板9,抵持柱4数量设置有两个,当第一顶板3上的使得第一顶板3连带抵持柱4推动第二顶板9,翘板5为钝角弯折形状,翘板5两端内壁均转动连接有滚轮13,以此便于通过翘板5进行二次推动第
二顶板9,且滚轮13外圈直径小于抵持柱4高度,通过抵持柱4不仅当第二顶板9落下时对翘板5进行保护,且保证顶针10收缩至第一模具块1中时,其顶端始终与第一模具块1平齐。
21.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注塑机控制第二模具块12,使得第二模具块12顺着合模导向杆11合在第一模具块1上,当第一模具块1和第二模具块12模腔中注塑完成后,通过控制气动伸缩杆2,使得气动伸缩杆2输出端推动第一顶板3,且气动伸缩杆2最大推送位置不高于限位口6,当第一顶板3上的翘板5一端抵持限位口6时,气动伸缩杆2继续运作伸长至最大限度过程中,通过翘板5另一端进行抵推第二顶板9做第二顶出动作,最终通过顶针10进行推动注塑完成后的成品。
22.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本实用新型中其他未详述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