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防撕裂的塑料包装袋。
背景技术:
2.包装袋主要用于包装各种用品,使货物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方便运输,容易存储,其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包装袋按制作工艺可以分为塑料包装袋和复合包装袋,塑料包装袋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和耐腐蚀等特点,在加入塑料薄膜内衬后,可以起到防潮防湿的功能。塑料包装袋进行物品的包装工作时,一般需要对其两侧开口进行热塑融合处理,将两侧开口封闭,完成热封的塑料包装袋因塑料本身的特性拥有良好的防撕裂能力。
3.现有中国专利文件公开号为cn216103618u的一种隔热防撕裂型包装袋的通过设置的内塑料袋体和外塑料袋体,并在内塑料袋体和外塑料袋体之间设置有真空腔室,能够起到阻挡热量向内传递的效果,另外通过设置的内保温层、内隔热层和外隔热层,保证在使用时,能够进一步起到隔热的效果,利于保护耐撕塑料包装袋主体和处在耐撕塑料包装袋主体内的物品,方便使用。
4.但在实现上述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方案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5.现有防撕裂包装袋的袋口处在完成热封之后,会加工出锯齿边或在袋口的两侧加工出对称的缺口,方便后续撕开,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沿着锯齿边或缺口撕开,开口大小不易控制,经常会出现开口过大或过小的问题,不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的不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撕裂的塑料包装袋,通过在袋口的两侧分别加工两个第二止裂孔进行定位,引导开口的撕开位置,在通过第二锯齿槽将向袋身的一侧撕开时,撕开的裂纹由第一引导条或第二引导条的引导,可以控制袋身一侧被撕开的开口的大小,解决了现有防撕裂包装袋的袋口处会加工出锯齿边或在袋口的两侧加工出对称的缺口,当沿锯齿边或缺口撕开,开口大小不易控制,经常会出现开口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7.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防撕裂的塑料包装袋,包括包装袋主体,所述包装袋主体包括袋身,所述袋身的两侧热塑压印有热塑痕,并成型出位于袋身两侧的袋底和袋口,所述袋口中心的两侧均加工有第一止裂孔,所述袋口边缘的两侧均加工有两个第二止裂孔;
9.其中,所述第一止裂孔和第二止裂孔一侧的内壁均加工有第二锯齿槽,所述第二锯齿槽位于靠近袋身的一侧,所述袋身一侧的顶部和底部表面均加工有第一引导条和第二引导条。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止裂孔和第二止裂孔一侧的内壁均加工有第一锯齿槽,所述第一锯齿槽位于第二锯齿槽的对侧。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锯齿槽的长度是第一锯齿槽长度的三倍。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同一表面的两个所述第二引导条位于两个第一引导条之间,两个所述第二引导条和两个第一引导条均对称设置。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导条靠近袋口的一端位于两个第二止裂孔的中心处,所述第二引导条靠近袋口的一端位于第一止裂孔和第二止裂孔的中心处。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导条和第二引导条与袋口边缘的夹角均为四十五度,所述第一引导条两端距离袋口边缘和袋身边缘的距离相等。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袋身顶部和底部的表面均固定式连接有多个第三引导条,多个所述第三引导条对称分布在袋身的两侧,并分别在袋身的两侧形成引导路径。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三引导条均与袋口的边缘保持垂直,多个所述第三引导条均位于两个第二引导条之间。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8.1.通过在袋口的两侧分别加工两个第二止裂孔进行定位,引导开口的撕开位置,在通过第二锯齿槽将向袋身的一侧撕开时,撕开的裂纹由第一引导条或第二引导条的引导,可以控制袋身一侧被撕开的开口的大小,简单方便;
19.2.通过使多个第三引导条对称分布在袋身的两侧,将多个第三引导条呈两列纵向排布,在袋身的两侧形成引导路径后,可以通过第一止裂孔内部第二锯齿槽在横向上将袋身撕开最大的开口,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23.附图说明:1、包装袋主体;101、袋身;102、袋底;103、袋口;2、第一止裂孔;3、第二止裂孔;4、第一引导条;5、第二引导条;6、热塑痕;7、第三引导条;8、第一锯齿槽;9、第二锯齿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25.实施例1:
26.本实施例介绍了一种防撕裂的塑料包装袋的具体结构,具体参照图1-图3所示,包括包装袋主体1,包装袋主体1包括袋身101,袋身101的两侧热塑压印有热塑痕6,并成型出位于袋身101两侧的袋底102和袋口103,袋口103中心的两侧均加工有第一止裂孔2,袋口103边缘的两侧均加工有两个第二止裂孔3;
27.其中,为了在袋口103的一侧撕开固定大小的开口,在第一止裂孔2和第二止裂孔3一侧的内壁加工第二锯齿槽9,并使第二锯齿槽9位于靠近袋身101的一侧,当通过第二锯齿槽9向袋身101的一侧撕开时,可以得到开口;
28.其次,为了控制袋身101一侧撕开的开口的大小,在袋身101一侧的顶部和底部表面均加工第一引导条4和第二引导条5,通过使第一引导条4靠近袋口103的一端位于两个第二止裂孔3的中心处,第二引导条5靠近袋口103的一端位于第一止裂孔2和第二止裂孔3的
中心处,当通过第二锯齿槽9将袋身101的一侧撕开时,可以使裂口沿着第一引导条4和第二引导条5的路线得到开口;
29.再而,为了方便在袋口103的两侧均可以撕开对应大小的开口,使位于同一表面的两个第二引导条5位于两个第一引导条4之间,且两个第二引导条5和两个第一引导条4均对称设置,在保证第一引导条4和第二引导条5与袋口103边缘的夹角均为四十五度,保证第一引导条4两端距离袋口103边缘和袋身101边缘的距离相等,可以在袋身101的一侧撕开较为整齐的开口;
30.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止裂孔2和第二止裂孔3一侧的内壁均加工有第一锯齿槽8;
31.其中,第一锯齿槽8位于第二锯齿槽9的对侧,在通过第二锯齿槽9将袋身101的一侧撕开时,被撕开的部分遗留在袋口103上,通过第一锯齿槽8可以将该部分撕下;
32.其次,为了可以先将袋身101的一侧撕开口子,将第二锯齿槽9的长度设置为第一锯齿槽8长度的三倍,更易通过第二锯齿槽9撕开袋身101。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34.上述设计通过在袋口103的两侧分别加工两个第二止裂孔3进行定位,在通过第二锯齿槽9将向袋身101的一侧撕开时,撕开的裂纹由第一引导条4或第二引导条5的引导,可以控制袋身101一侧被撕开的开口的大小并使开口的大小尽量保持规整,且利用袋口103一侧的两个第二止裂孔3和袋身101一侧的第一引导条4和第二引导条5便于撕开不同大小的开口;
35.在将袋身101的一侧撕开开口时,被撕开的部分遗留在袋口103上,利用位于第二锯齿槽9对侧的第一锯齿槽8,可以将该部分撕下,简单方便。
36.实施例2:
37.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实施例介绍了袋身101的具体结构,袋身101顶部和底部的表面均固定式连接有多个第三引导条7;
38.其中,多个第三引导条7对称分布在袋身101的两侧,多个第三引导条7呈两列纵向排布,在袋身101的两侧形成引导路径,当沿着第一止裂孔2内部的第二锯齿槽9撕开袋身101时,可以由该引导路径进行引导,使袋身101撕开最大的开口;
39.其次,为了第二引导条5引导袋身101被撕开时裂纹的路径,不影响后续将袋身101撕开最大的开口,使多个第三引导条7均与袋口103的边缘保持垂直,保证多个第三引导条7均位于两个第二引导条5之间。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41.上述设计通过在袋身101顶部和底部的表面固定多个第三引导条7,使多个第三引导条7对称分布在袋身101的两侧,在将多个第三引导条7呈两列纵向排布,并在袋身101的两侧形成引导路径后,可以通过第一止裂孔2内部第二锯齿槽9在横向上将袋身101撕开最大的开口。
42.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