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制动组件、轮边驱动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电驱动技术的进步,整车驱动系统的结构也逐渐由单一动力源的集中式驱动向多动力源的分布式驱动发展。分布式驱动即采用轮边驱动单元进行驱动,轮边驱动单元是在车轮上装配电机以单独驱动该车轮,一般包括电机、减速机、以及制动器等。相比中央驱动单元取消了主减速器和差速器,综合传动效率高,轮边电机驱动系统便于实现电子差速与转矩协调控制,实现动力分散可控,使得整车的驱动形式多样,提高了整车的全地面多工况的通过性能。
3.相关技术中,制动器通常设置于减速机壳体外,但会增大轮边驱动单元的径向尺寸。另外有制动器设置于电机尾端,需要增设过渡支座与电机连接,但会增大轮边驱动单元的轴向尺寸。因而轮边驱动单元的空间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整车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动组件,该制动组件设置于减速机壳体内部,能够缩小轮边驱动单元的空间体积,提升空间利用率。
5.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制动组件,以对驱动组件制动,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对布置的电机以及轮架,所述电机驱动所述轮架沿转动轴线转动,所述轮架包括支撑架和侧部,所述制动组件包括:
6.制动架,设置于所述电机与所述侧部之间,所述制动架间隔套设于所述支撑架的外周,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支撑架相对于所述制动架转动;
7.动摩擦片,套设于所述支撑架的外周,且连接所述支撑架;
8.静摩擦片,间隔套设于所述支撑架的外周,且连接所述制动架,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所述动摩擦片与所述静摩擦片相对布置;
9.制动部件,设置于所述制动架与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制动部件连接所述静摩擦片;
10.其中,所述制动部件配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制动部件驱动所述静摩擦片与所述动摩擦片抵接,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制动部件驱动所述静摩擦片与所述动摩擦片间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动部件包括衔铁、弹性件以及电磁线圈,所述衔铁与所述静摩擦片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布置,所述弹性件具有使所述衔铁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靠近所述静摩擦片的弹性力,以使所述静摩擦片与所述动摩擦片抵接,所述电磁线圈设置于所述衔铁的背离所述静摩擦片的一侧,所述电磁线圈具有使所述衔铁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靠近所述电磁线圈的磁性力,以使所述静摩擦片与所述动摩
擦片间隔;
12.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弹性力大于所述磁性力,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磁性力大于所述弹性力,所述电磁线圈配置成通过获取不同大小的电流使所述制动部件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动组件还包括制动齿圈以及磁轭壳体,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行星架,所述磁轭壳体设置于所述制动齿圈的背离所述电机的一侧,所述制动齿圈与所述磁轭壳体环绕套设于所述行星架的沿所述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的外周并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静摩擦片、所述衔铁以及所述弹性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动组件还包括缓解拉杆以及缓解活塞,所述缓解拉杆包括沿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缓解活塞,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衔铁,所述缓解活塞环绕套设于所述磁轭壳体的外周并与所述磁轭壳体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磁轭壳体具有周部,所述周部设置有第一油孔,所述第二容纳腔配置成通过所述第一油孔获取外部液油后使所述缓解活塞带动所述衔铁沿所述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远离所述静摩擦片,以使所述静摩擦片与所述动摩擦片间隔。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衔铁包括沿所述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所述行星架穿设所述第一通孔,所述衔铁的沿所述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的一侧沿环绕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以及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以容置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以穿设所述缓解拉杆。
16.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轮边驱动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制动组件,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制动组件连接;
17.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包括沿其轴线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轮架包括位于所述轮架中心的安装部,所述第三端直接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太阳轮和多个行星轮,所述太阳轮设置于所述第三端的中心,多个行星轮环绕所述太阳轮间隔设置,所述制动组件包括减速齿圈,所述减速齿圈套设于多个所述行星轮的外周,所述太阳轮、所述行星轮以及所述减速齿圈之间相互啮合组成行星减速机构。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端包括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布置的端板和第一壁面,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壁面的背离所述第三端的一侧,所述第四端包括多个安装座,多个所述安装座沿环绕所述轴线的周向间隔设置,各所述安装座沿所述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端板以及所述第一壁面,相邻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端板以及所述第一壁面共同形成用以容置多个行星轮的容纳空间。
20.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轮边驱动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以控制所述轮边驱动装置的运动状态。
21.根据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2.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支撑架与制动架均设置于电机与侧部之间,制动架套设于支撑架的外周,动摩擦片、静摩擦片以及制动部件设置于制动架与支撑架之间,即相当于制动组件的主要制动部分设置于减速机壳体内部。相较于制动组件设置于减速机壳体外部而言,本方案能够有效利用轮边驱动装置的径向空间。相较于制动组件设置于电机尾端增设过渡支座的方式而言,本方案能够有效利用轮边驱动装置的轴向空间。综上,本方案的制
动组件既能够实现有效制动,还能够有效利用轮边驱动装置的空间体积,提升整体的结构紧凑性,便于整车布置。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轮边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轮边驱动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26.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制动部件处于第一状态,衔铁与静摩擦片抵接;
27.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制动部件处于第二状态,衔铁与静摩擦片间隔;
28.图5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示出第一容纳腔以及缓解拉杆;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轮边驱动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30.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部分制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31.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部分制动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32.图9是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示出第二容纳腔;
33.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行星架以及轮架的示意图;
34.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太阳轮和行星轮装配于行星架的示意图;
35.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部分制动组件的剖面爆炸示意图,其中,动、静摩擦片均具有两个。
36.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
37.轮边驱动装置10;
38.驱动组件100;
39.电机110;轮架120;
40.支撑架121;行星架1211;第三端1212;第四端1213;端板1214;第一壁面1215;安装座1216;
41.侧部122;安装部123;太阳轮124;第一太阳轮轴承1241;第二太阳轮轴承1242;太阳轮端盖1243;太阳轮密封圈1244;行星轮125;行星轮轴1251;轮圈126;
42.第一行星架端盖130;第二行星架端盖140;行星架密封圈150;第一行星架轴承160;第二行星架轴承170;
43.制动组件200;制动架210;
44.减速齿圈211;制动齿圈212;磁轭壳体213;周部2131;第一油孔2132;第一容纳腔214;
45.动摩擦片220;摩擦片挡板221;静摩擦片230;
46.制动部件240;
47.衔铁241;第一通孔2411;第一安装孔2412;第二安装孔2413;弹性件242;电磁线圈
243;缓解拉杆244;第一端2441;第二端2442;缓解活塞245;第二容纳腔246;
48.驱动单元安装支座300;
49.转动轴线方向x。
50.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2.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3.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4.相关技术中,制动器通常设置于减速机壳体外,但会增大轮边驱动单元的径向尺寸。另外有制动器设置于电机尾端,需要增设过渡支座与电机连接,但会增大轮边驱动单元的轴向尺寸。因而轮边驱动单元的空间利用效率低下,不利于整车布置。
55.鉴于此,下面参考图1至图12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动组件200。本方案的制动组件200可以应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燃料动力车辆、或纯电动车辆,还可以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等。
56.制动组件200可以对车辆中的驱动组件100进行制动。驱动组件100一般包括相对布置的电机110和轮架120,参照图1和图2。轮架120可以指带轮胎的车轮,也可以指未安装轮胎的车轮。电机110可以驱动轮架120沿转动轴线转动,即电机110与轮架120沿转动轴线相对布置。为便于描述和理解,以驱动组件100以及制动组件200装配于车体的状态为参照,转动轴线方向x可以指从左至右的方向,也可以指从右至左的方向,本实施例以转动轴线方向x指从右至左的方向为例。
57.轮架120包括支撑架121和侧部122,参照图2和图10。需要说明,此处的支撑架121可以指与轮架120的轮体连接的部分,可以理解,支撑架121跟随电机110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121可以指行星架121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121可以指与电机110连接的能够驱动轮体相对运动的部分。需要说明,支撑架121各部分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各部分结构件组合连接而成。具体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侧部122指轮架120的背离支撑架121的一侧的部分。参照图2和图10,侧部122可以指轮架120右侧的部分。
58.具体地,制动组件200包括制动架210、动摩擦片220、静摩擦片230以及制动部件240,参照图2至图7和图12。制动架210设置于电机110与侧部122之间,参照图2。制动架210指制动组件200中相对静止的、起承载功能的部分。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制动架210以减速齿圈211、制动齿圈212以及磁轭壳体213等部分的连接组合为例,参照图2。制动架210间隔套设于支撑架121的外周,需要说明,此处的间隔套设指制动架210与支撑架121之间存在间隙空间能够容置其它部件,参照图2至图5。电机110可以驱动支撑架121相对于制动架210转动。
59.动摩擦片220套设于支撑架121的外周且连接支撑架121,参照图2、图7和图12。可以理解,动摩擦片220位于支撑架121与制动架210之间且可以跟随支撑架121运动,参照图2至图5。静摩擦片230间隔套设于支撑架121的外周且连接制动架210。需要说明,此处的间隔套设指静摩擦片230可以与动摩擦片220之间间隔设置。沿平行转动轴线的方向,动摩擦片220与静摩擦片230相对布置。可以理解,静摩擦片230可以设置于支撑架121与制动架210之间。需要说明,动摩擦片220与静摩擦片230抵接并相对于静摩擦片230相对运动可以产生摩擦力。
60.制动部件240设置于制动架210与支撑架121之间,制动部件240与静摩擦片230连接。制动部件240配置成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制动部件240驱动静摩擦片230与动摩擦片220抵接,即可以产生摩擦力对驱动组件100进行制动,参照图2和图3。在第二状态下,制动部件240驱动静摩擦片230与动摩擦片220间隔,即可以实现取消制动效果,参照图2和图4。
61.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支撑架121与制动架210均设置于电机110与侧部122之间,制动架210套设于支撑架121的外周,动摩擦片220、静摩擦片230以及制动部件240设置于制动架210与支撑架121之间,即相当于制动组件200的主要制动部分设置于减速机壳体内部。相较于制动组件200设置于减速机壳体外部而言,本方案能够有效利用轮边驱动装置10的径向空间。相较于制动组件200设置于电机110尾端增设过渡支座的方式而言,本方案能够有效利用轮边驱动装置10的轴向空间。综上,本方案的制动组件200既能够实现有效制动,还能够有效利用轮边驱动装置10的空间体积,提升整体的结构紧凑性,便于整车布置。
62.制动部件240包括衔铁241、弹性件242以及电磁线圈243,参照图2至图4以及7。衔铁241可以被磁性力吸引。衔铁241与静摩擦片230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布置,可以理解,衔铁241设置于静摩擦片230的背离动摩擦片220的一侧。弹性件242具有使衔铁241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靠近静摩擦片230的弹性力,以使静摩擦片230与动摩擦片220抵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42可以为压缩弹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42还可以为拉簧,具体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电磁线圈243设置于衔铁241的背离静摩擦片230的一侧,电磁线圈243具有使衔铁241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靠近电磁线圈243的磁性力,以使静摩擦片230与动摩擦片220间隔。可以理解,电磁线圈243在通入电流后即可产生相应的磁性力。
63.在第一状态时,弹性力大于磁性力,即衔铁241会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靠近静摩擦片230,并挤压静摩擦片230使之与动摩擦片220抵接产生摩擦力,从而使驱动组件100制动,参照图3。在第二状态时,磁性力大于弹性力,即衔铁241会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靠近电磁线圈243,静摩擦片230失去外部压力与动摩擦片220间隔,产生缓解制动的效果,
参照图4。通过上述电磁制动的方式,轮边驱动装置10可以省略相关液压与气压制动系统,利于整车系统优化,降低生产的成本。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动组件200还包括制动齿圈212以及磁轭壳体213,参照2和图7。驱动组件100包括行星架1211。磁轭壳体213设置于制动齿圈212的背离电机110的一侧,制动齿圈212与磁轭壳体213环绕套设于行星架1211的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的外周并形成第一容纳腔214。静摩擦片230、衔铁241以及弹性件242均设置于第一容纳腔214内,参照图5。上述设置使得制动组件200的主要部分可以形成全密封结构,能够避免杂物入侵,减少外界干扰,大幅提升制动组件200制动的稳定性。
65.制动组件200还包括缓解拉杆244以及缓解活塞245,参照图2至图5。缓解拉杆244包括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相对的第一端2441和第二端2442。第一端2441与缓解活塞245连接,第二端2442与衔铁241连接。缓解活塞245环绕套设于磁轭壳体213的外周并与磁轭壳体213形成第二容纳腔246,磁轭壳体213具有周部2131,周部2131设置有第一油孔2132,第二容纳腔246配置成通过第一油孔2132获取外部液油后使缓解活塞245带动衔铁241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远离静摩擦片230,以使静摩擦片230与动摩擦片220间隔,参照图8和图9。缓解活塞245以及缓解拉杆244的设置可以在电磁线圈243故障造成制动抱死时,通过外接液压油缓解衔铁241的制动压紧力,使得驱动组件100可以进行正常运转,便于对制动组件200进行相关维护。
66.在一些实施例中,衔铁241包括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2411,行星架1211穿设第一通孔2411,参照图7。衔铁241的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的一侧沿环绕第一通孔2411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2412以及多个第二安装孔2413,第一安装孔2412用以容置弹性件242,第二安装孔2413用以穿设缓解拉杆244。弹性件242设置有多个。可以理解,弹性件242的数目与第一安装孔2412的数目一致。多个弹性件242环绕行星架1211的周向间隔设置,使得衔铁241能够受到均匀的压紧力,且制动组件200能够在较小的压紧力下获得较大的制动力矩。各个弹性件242沿平行于转动轴线的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磁轭壳体213与衔铁241。
67.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轮边驱动装置10。轮边驱动装置10包括如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制动组件200,还包括驱动组件100,驱动组件100与制动组件200连接。驱动组件100包含行星架1211,行星架1211是行星齿轮传动装置的主要构件之一。行星架1211包括沿轴线方向相对布置的第三端1212和第四端1213。轮架120包括位于轮架120中心的安装部123,第三端1212直接与安装部123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部123以通孔和沿通孔的周向设置多个安装孔的组合为例,参照图2和图10。
68.在一些实施例中,行星架1211的第三端1212可以直接与轮架120的安装部123连接,相较于通过行星架1211连接于轮毂,轮毂再与车轮连接的方式而言,本方案直接去掉轮毂结构,即相当于利用行星架1211的第三端1212来替代轮毂的结构功能,能够节省车轮中轮毂的占用空间,从而可以大幅度缩小车轮的空间体积,提高轮边驱动装置10的结构紧凑性,并增大行星架1211与车轮之间的传动比,提升传动效率。
69.轮边驱动装置10的电机110通过止口定位安装于减速齿圈211上。电机110具有扭矩输出轴,扭矩输出轴具有内花键结构,太阳轮124具有外花键结构,通过装配内花键和外花键使得太阳轮124可以传递扭矩。
70.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00还包括太阳轮124和多个行星轮125,太阳轮124设置于第三端1212的中心,多个行星轮125环绕太阳轮124间隔设置,制动组件200包括减速齿圈211,减速齿圈211套设于多个行星轮125的外周,太阳轮124、行星轮125以及减速齿圈211之间相互啮合组成行星减速机构,参照图11。本实施例以设置三组行星轮125为例。
71.沿转动轴线方向x的周向以均匀间隔布置的三组行星轮125可以通过行星轮125轴装配于行星架1211上,行星轮125与行星轮125轴之间可以安装滚针轴承,能够减小行星轮125旋转的摩擦力,减少行星轮125的磨损,延长轮边驱动装置10的使用寿命。
72.太阳轮124沿平行于转动轴线方向x的一端支撑于行星架1211,具体地,第三端1212可以通过第一太阳轮轴承1241支撑于第二行星架端盖140,第二行星架端盖140与行星架1211固定连接。太阳轮124沿平行于转动轴线方向x的另一端支撑于减速齿圈211。具体地,第四端1213通过第二太阳轮轴承1242支撑于减速齿圈211。参照图2,太阳轮124的上述连接结构可以形成第一旋转运动副,能够缩小轮边驱动装置10的空间体积,提升整体的结构紧凑性。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6,轮边驱动装置10还包括太阳轮端盖1243,太阳轮端盖1243套设于太阳轮124的靠近减速齿圈211的一端的外周,太阳轮端盖1243用以调整第一旋转运动副的沿轴线方向x的位置(即调整第一旋转运动副的轴向游隙)。
74.行星架1211的第四端1213包括沿转动轴线方向x相对布置的端板1214和第一壁面1215。参照图10和图11,端板1214设置于第一壁面1215的背离第一端2441的一侧,本实施例以端板1214设置于左侧,第一壁面1215设置于右侧为例。第四端1213还包括多个安装座1216,可以理解,安装座1216可以设置为两个、也可以设置为三个,还可以设置为四个等,本实施例以设置三个安装座1216为例。
75.多个安装座1216沿环绕轴线的周向间隔设置。各个安装座1216沿转动轴线方向x的两端分别连接端板1214以及第一壁面1215。相邻安装座1216与端板1214以及第一壁面1215共同形成用以容置多个行星轮125的容纳空间。需要说明,行星轮125的设置数量与第四安装座1216的数量一致。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减速齿圈211、制动齿圈212以及磁轭壳体213三者可以组成静止承载部分。制动齿圈212沿转动轴线方向x的两端分别与减速齿圈211以及磁轭壳体213连接。静止承载部分支撑于行星架1211。由于行星架1211与车轮连接,使得行星架1211既传递扭矩、还能承受车轮的垂向力,能够提升轮边驱动装置10的运动的稳定性。
77.可以理解,轮边驱动装置10还可以包括驱动单元安装支座300,参照图1、图2和图6,静止承载部分可以与驱动单元安装支座300刚性连接,使得驱动单元安装支座300可以承载行星架1211所受到的垂向力。
78.下面介绍一些实施例的轮边驱动装置10的工作原理。
79.驱动原理:电机110通过其扭矩输出轴的内花键传递至太阳轮124。太阳轮124驱动行星轮125绕减速齿圈211旋转,行星轮125带动行星架1211绕减速齿圈211旋转输出扭矩到车轮,从而实现轮边驱动装置10的驱动功能。
80.制动原理:电磁线圈243在未通电情况下,弹性件242沿转动轴线方向x依次将衔铁241、静摩擦片230、动摩擦片220、摩擦片挡板221压紧,使动摩擦片220与静摩擦片230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形成制动扭矩。在电磁线圈243通入电流后产生磁场,随着电流的增大,磁
场对衔铁241产生的吸力逐渐与弹性件242的压紧力相互平衡,使摩擦片之间松开,制动力矩由最大值下降为零。该被动式电磁制动器行车时需通电缓解制动力,制动时通过控制电磁线圈243的电流大小控制制动力,电流为零时制动力为最大值。
81.承载原理:车轮与行驶摩擦面之间的垂向力、纵向力、横向力经行星架1211及其两端的第一行星架轴承160、第二行星架轴承170传递到减速齿圈211、制动齿圈212与磁轭壳体213组成的驱动单元静止承载部分上,再传递到与静止承载部分刚性连接的驱动单元安装支座300。
82.润滑密封原理:通过行星架密封圈150、第二太阳轮轴承1242密封内部腔体,第二行星架端盖140上设有注油孔与油位观察孔,在减速齿圈211上部与底部分别设有透气帽安装孔与放油螺栓安装孔。
83.本实用新型实施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轮边驱动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以控制轮边驱动装置10的运动状态。本实施例的车辆由于采用行星架1211直接与轮架120连接,节省了轮毂的结构,能够缩小轮边驱动装置10的空间体积,提高传动的效率以及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同时,由于该轮边驱动装置10的制动组件200设置于减速机壳体内部,能够缩小整体的空间体积,提升整体的结构紧凑性,便于整车布置。
8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