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氮菌剂富集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598918发布日期:2023-09-27 20:40阅读:15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脱氮菌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脱氮菌剂富集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复合微生物脱氮制剂中主要功能菌株为自养硝化细菌,自养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细菌,其特点是在好氧条件下并且有机物缺乏时能够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但在有机物偏高或缺氧状态下,其脱氮活性受到严重抑制。因此需要脱氮制菌剂的培养装置。
3.在市面上的脱氮制菌剂的培养装置中,需要采用较多的营养液对菌泥进行培养,但如果培养装置内的湿度过高,营养液过多,可能会导致营养液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同时过多的营养液也有可能导致菌泥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氮菌剂富集培养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脱氮菌剂富集培养装置,包括机体11,所述机体上端面固定设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左端面设有与外界氧气箱连通的注氧口;
6.所述机体内设有培养腔,所述培养腔内固定设有注射内架,所述培养腔上壁连通设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左壁与所述注氧口右端面连通,所述培养腔内设有四处能左右移动的培养架,所述培养架远离所述注射内架一侧端面延伸至外界,所述培养架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培养承载腔。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培养腔下端面和所述培养承载腔下端面固定设有八处下部排水板,所述下部排水板内设有仅能将水过滤的间隙。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注射内架内设有开口向下的注液管道,所述注液管道下端面与外界营养箱连通。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注液管道上壁转动设有注射泵,所述注射内架外圆面固定设有四处注射内管,所述注射内管下端面固定设有注射喷头,所述注射内管靠近中心一侧端面与所述注液管道连通。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培养架远离所述注射内架一侧端面固定设有握把,所述培养腔下壁设有四处与外界回收泵连通的回收管道。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培养腔下壁设有四处排水内腔,所述排水内腔靠近所述注射内架一侧端面设有孔隙。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机体外圆面固定设有四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能起到控制本实用新型所有电机和泵启动与停止的作用。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加热腔上壁固定设有加热辊,所述加热辊能起到加热的作用,所述加热腔右壁固定设有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能起到检测所述加热腔内温度的作用。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加热腔下壁固定设有过滤内板,所述过滤内板能起到过滤的作用,所述培养腔上壁后侧固定设有换气口,所述换气口能起到换气的作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的注射内架,能够对培养承载腔内的菌泥进行均衡且高效的营养液注入工作,从而保证菌泥的培育速度整体较快且较为平均。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的排水内腔,能够在下部排水板的排水工作下,保证培养承载腔内含有的营养液不会过多,同时排出的营养液可以通过回收管道进行回收,进而起到降低培养成本的作用。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主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俯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仰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脱氮菌剂富集培养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中a-a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培养腔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1、机体;12、加热箱;13、注氧口;14、加热辊;15、握把;16、控制面板;17、培养架;18、换气口;19、注液管道;20、回收管道;21、培养腔;22、注射泵;23、注射喷头;24、注射内管;25、培养承载腔;26、注射内架;27、温度检测器;28、加热腔;29、过滤内板;30、下部排水板;31、排水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实施例1
28.参阅图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脱氮菌剂富集培养装置的实施例,包括机体11,所述机体11上端面固定设有加热箱12,所述加热箱12左端面设有与外界氧气箱连通的注氧口13;
29.所述机体11内设有培养腔21,所述培养腔21内固定设有注射内架26,所述培养腔21上壁连通设有加热腔28,所述加热腔28左壁与所述注氧口13右端面连通,所述培养腔21内设有四处能左右移动的培养架17,所述培养架17远离所述注射内架26一侧端面延伸至外界,所述培养架17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培养承载腔25。
30.所述培养腔21下端面和所述培养承载腔25下端面固定设有八处下部排水板30,所述下部排水板30内设有仅能将水过滤的间隙。
31.所述注射内架26内设有开口向下的注液管道19,所述注液管道19下端面与外界营养箱连通。
32.所述注液管道19上壁转动设有注射泵22,所述注射内架26外圆面固定设有四处注射内管24,所述注射内管24下端面固定设有注射喷头23,所述注射内管24靠近中心一侧端面与所述注液管道19连通。
33.所述培养架17远离所述注射内架26一侧端面固定设有握把15,所述培养腔21下壁设有四处与外界回收泵连通的回收管道20。
34.在开始工作之前,将脱氮菌泥放入培养承载腔25内,之后由工作人员手持握把15,将培养架17推入至培养腔21最内侧,同时将回收管道20与外界回收泵连通,将注液管道19与外界营养箱连通,营养液在注射泵22的转动下,通过注液管道19、注射内管24和注射喷头23喷射至培养承载腔25内,实现脱氮菌的培养。
35.实施例2
36.参阅图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具体的,所述培养腔21下壁设有四处排水内腔31,所述排水内腔31靠近所述注射内架26一侧端面设有孔隙。
37.所述机体11外圆面固定设有四处控制面板16,所述控制面板16能起到控制本实用新型所有电机和泵启动与停止的作用。
38.所述加热腔28上壁固定设有加热辊14,所述加热辊14能起到加热的作用,所述加热腔28右壁固定设有温度检测器27,所述温度检测器27能起到检测所述加热腔28内温度的作用。
39.所述加热腔28下壁固定设有过滤内板29,所述过滤内板29能起到过滤的作用,所述培养腔21上壁后侧固定设有换气口18,所述换气口18能起到换气的作用。
40.在开始进行培养工作时,将注氧口13与外界氧气箱连通,氧气通过注氧口13进入至加热腔28内,并在加热辊14的加热下,将氧气加热至合适温度(三十度),并向下进入培养腔21内,并通过换气口18进行换气,同时,培养承载腔25内过多的营养液会通过下部排水板30向下渗入至排水内腔31内,并通过排水内腔31的孔隙流至培养腔21内,并通过四处的回收管道20排出至外界。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