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板及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显示行业中,常规的模组结构中通常包括了外框、胶框、背板等结构件,其中背板不仅需要承担放置背光源和光学膜片的作用,还需要用来保证模组整体刚度,避免发生严重变形而影响面内结构和光学效果,是显示模组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
3.然而,现有背板中的加强筋的形状以常规的横条为主,其对背板刚度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背板厚度来实现,但是厚度的提高会显著增加材料用量,进而提高了产品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及显示模组,能够通过改变加强筋的形状来提高加强筋的支撑作用,提高背板的刚度需求。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其包括:
6.本体;
7.加强筋,设置于所述本体上,并包括第一加强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第二加强部;
8.其中,所述第一加强部呈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一加强部的方向延伸。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以及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短边和第二短边,所述第一加强部沿所述第一长边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加强部沿所述第一短边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部包括沿所述第一长边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相对两端的两第一子部,且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一长边之间呈锐角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子部与所述第一短边之间呈锐角的夹角。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部还包括沿所述第一长边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相对两端的两第二子部,且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长边之间呈锐角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短边之间呈锐角的夹角;
12.其中,两所述第一子部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靠近所述第一长边的一侧,两所述第二子部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靠近所述第二长边的一侧。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一长边的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二长边之间的间距,且所述第一子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子部的长度。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还包括第三加强部,且所述第三加强部连接于两所述第二子部之间。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部还包括沿所述第一长边的延伸方
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相对两侧的两第三子部、以及沿所述第一长边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相对两侧的两第四子部;
16.其中,沿所述第一长边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同一端的所述第三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相平行,沿所述第一长边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同一端的所述第四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相平行。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一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呈对称设置,两所述第二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呈对称设置,两所述第三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呈对称设置,两所述第四子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呈对称设置。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部呈六边形结构,两所述第一子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两个顶点,两所述第二子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两个顶点,沿所述第一长边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同一端的一个所述第三子部与一个所述第四子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一个顶点,沿所述第一长边的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同一端的另一个所述第三子部与另一个所述第四子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一个顶点。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所述背板,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加强筋包括相连接第一加强部以及第二加强部,其中,第一加强部呈环形结构,进而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呈横条结构而言,可以提高加强筋的受力强度和受力范围;第二加强部沿远离第一加强部的方向进行延伸,进而可以加强背板上的多区域和多方向的刚度,以进一步地提高加强筋的作用范围,使得背板在同样的厚度下可以明显提升整体刚度;还可以在满足背板刚度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背板厚度,可以有效降低材料成本,进而可以降低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21.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2.图1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背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背板的弯曲变形仿真图;
25.图4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背板的扭曲变形仿真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弯曲变形仿真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扭曲变形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
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30.请参照图1,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在背板1上设置加强筋2,以提高背板1的刚度,提高背板1的支撑性;且一般在背板1上设置横条形的加强筋2,由于该加强筋2的结构和形状单一,导致其对背板1的各方向上的支撑性不足,并不能有效提高背板1的刚度;为此,相关技术中常采用提高背板1的厚度的方式来提高背板1的刚度,但是此作法将导致成本提高,且不利模组的轻薄化。
31.请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板10,该背板10包括本体11以及加强筋20;其中,加强筋20设置于本体11上,且加强筋20包括第一加强部21以及连接于第一加强部21的第二加强部22。
32.进一步地,第一加强部21呈环形结构,第二加强部2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加强部21,另一端沿远离第一加强部21的方向延伸。
33.在实施应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加强筋20包括相连接第一加强部21以及第二加强部22,其中,第一加强部21呈环形结构,进而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呈横条结构而言,可以提高加强筋20的受力强度和受力范围;第二加强部22沿远离第一加强部21的方向进行延伸,进而可以加强背板10上的多区域和多方向的刚度,以进一步地提高加强筋20的作用范围,使得背板10在同样的厚度下可以明显提升整体刚度;还可以在满足背板10刚度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背板10厚度,可以有效降低材料成本,进而可以降低产品成本。
34.具体地,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板10包括本体11以及设置于本体11上的加强筋20。
35.在一种实施例中,加强筋20与本体11为一体成型设置,即对背板10的一侧进行冲压处理,使得相对的另一侧形成图案化凸起,该图案化凸起即为加强筋20,而其他部分即为本体11。
36.可选的,背板10的材料主要可以包括镀锌钢板或者铝。
37.具体地,该背板包括刚度加强区101以及位于刚度加强区101一侧的功能区102,而加强筋20位于刚度加强区101内,本体11在功能区102内设置有装配孔以及其他装配件,以对后续模组中的其他器件进行装配,例如线路板等器件。
38.加强筋20包括第一加强部21以及连接于第一加强部21的第二加强部22,其中,第一加强部21呈环形结构,其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横条形结构,其对弯曲或扭曲应力的抵抗作用更强,更能有效提高背板10的刚度;第二加强部2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加强部21,另一端沿远离第一加强部21的方向延伸,进而在除第一加强部21对应的区域,第二加强部22可以沿不同方向向其他区域延伸,以提高背板10其他区域和不同方向上的刚度。
39.进一步地,第二加强部22可以包括第一子部221、第二子部222、第三子部223以及第四子部224,且第一子部221、第二子部222、第三子部223以及第四子部224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延伸,以进一步地扩大加强筋20对背板10的不同方向以及不同区域的支撑作用,提高背板10的刚度。
40.需要说明的是,背板1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图形;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背板10的形状为长方形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背板10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长边121和第二长边122、以及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短边131和第二短边132,第一加强部21沿第一长边121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加强部21沿第一短边131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以使得第一加强部21可以覆盖背板10上的更多区域。
41.在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其中,第一子部22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子部221沿第一长边121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第一加强部21的相对两端;第一子部221与第一长边121之间呈锐角的夹角小于第一子部221与第一短边131之间呈锐角的夹角,以使得第一子部221更偏向于沿第一长边121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一子部221可以延伸的距离更长,提高加强筋20的设置范围,进一步提高背板10的刚度。
42.第二子部22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二子部222沿第一长边121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第一加强部21的相对两端;第二子部222与第一长边121之间呈锐角的夹角小于第二子部222与第一短边131之间呈锐角的夹角,以使得第二子部222更偏向于沿第一长边121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二子部222可以延伸的距离更长,提高加强筋20的设置范围,进一步提高背板10的刚度。
43.第一子部221位于第一加强部21靠近第一长边121的一侧,第二子部222位于第一加强部21靠近第二长边122的一侧。
44.第三子部22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三子部223沿第一长边121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第一加强部21的相对两端;第三子部223与第一长边121之间呈锐角的夹角小于第三子部223与第一短边131之间呈锐角的夹角,以使得第三子部223更偏向于沿第一长边121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三子部223可以延伸的距离更长,提高加强筋20的设置范围,进一步提高背板10的刚度。
45.第四子部22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第四子部224沿第一长边121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第一加强部21的相对两端;第四子部224与第一长边121之间呈锐角的夹角小于第四子部224与第一短边131之间呈锐角的夹角,以使得第四子部224更偏向于沿第一长边121的方向上延伸,使得第四子部224可以延伸的距离更长,提高加强筋20的设置范围,进一步提高背板10的刚度。
46.其中,两个第一子部221相对于第一加强部21呈对称设置,两个第二子部222相对于第一加强部21呈对称设置,两个第三子部223相对于第一加强部21呈对称设置,两个第四子部224相对于第一加强部21呈对称设置,进而提高加强筋20的对称性,提高加强筋20的受力均一性,以提高背板10对其他模组结构的支撑效果。
47.可选的,在第一加强部21的同一端,第三子部223和第四子部224位于第一子部221和第二子部222之间,且第三子部223位于第一子部221和第四子部224之间,第四子部224位于第三子部223和第二子部222之间;第一子部221的延伸方向和第三子部223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二子部222的延伸方向与第四子部224的延伸方向平行。
48.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21呈六边形结构,两第一子部221分别连接于第一加强部21的两个顶点,两第二子部222分别连接于第一加强部21的两个顶点,沿第一长边121的延伸方向上位于第一加强部21同一端的一个第三子部223与一个第四子部224连接第一加强部21的一个顶点,沿第一长边121的延伸方向上位于第一加强部21同一端的另一个第
三子部223与另一个第四子部224连接第一加强部21的一个顶点。
49.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一子部221、第二子部222、第三子部223以及第四子部224的长度并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50.进一步地,背板10上设置有功能区102,且功能区102位于加强筋20的一侧,进而使得第一加强部21与第一长边121的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加强部21与第二长边122之间的间距,且第一子部221的长度小于第二子部222的长度;即由于加强筋20整体的位置偏上(如图2所示),进而容易使得加强筋20对背板10位于功能区102内的部分的支撑作用不够,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子部222的长度大于第一子部221的长度,以提高加强筋20对靠近功能区102一侧的支撑作用,提高背板10的刚度均匀性。
51.在一种实施例中,背板10还包括设置于本体11上的第三加强部23,且第三加强部23于两个第二子部222之间;具体地,第三加强部23连接于第二子部222远离第一加强部21一侧的端部,即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加强部21靠近功能区102的一侧增设第三加强部23,以进一步提高加强筋20对靠近功能区102一侧的支撑作用,提高背板10的刚度均匀性,提高背板10对后续模组结构的支撑效果。
52.此外,请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以及图6,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相关技术中提供的背板1以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板10进行弯曲和扭曲的受力变形仿真验证,其中,以背板1和背板10皆为27寸为例,进行验证。
53.具体地,请结合图1、图3以及图4,设定背板1的厚度为0.8毫米,通过仿真计算得到相关技术中,在背板1中心加载1kg作用力的情况下,其弯曲变形量为2.75毫米,在背板1source对侧两角点加载相反的1kg剪切力的情况下,其扭曲变形量为20.80毫米,且source对侧两角点加载相反的1kg剪切力是指,对背板1的其中一个长边的两个端点记载相反的剪切力。
54.进一步地,请结合图2、图5以及图6,设定背板10的厚度为0.8毫米,通过仿真计算得到本实用新型中,在背板10中心加载1kg作用力的情况下,其弯曲变形量为1.59毫米,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减少了42%,在背板10source对侧两角点加载相反的1kg剪切力的情况下,其扭曲变形量为18.56毫米,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减少了11%,且source对侧两角点加载相反的1kg剪切力是指,对背板10的其中一个长边的两个端点记载相反的剪切力。
55.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板10通过对加强筋20进行图案化优化设计,可以在背板10具有相同厚度的基础上,显著提高背板10的刚度,提高其耐弯曲和耐扭曲性能。
56.可以理解的是,在此基础上,若要保证相同或者一定的刚度和支撑效果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板10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背板1可以具有更小的厚度,以降低成本,并可以满足模组的轻薄化需求。
57.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对背板10进行减薄,并进行仿真弯曲和扭曲受力的仿真验证,其中,设定背板10的厚度为0.6毫米,在背板10中心加载1kg作用力的情况下,其弯曲变形量为2.54毫米,在背板10source对侧两角点加载相反的1kg剪切力的情况下,其扭曲变形量为26.27毫米;可以看出,在背板10减薄25%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板10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背板1而言,其弯曲变形量降低了7.6%,可以有效改善背板10的耐弯曲性能,而扭曲变形量稍有增加,但是仍然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即表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板10在保证刚度需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定的减薄,以达到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并可以满
足模组的轻薄化需求。
58.本实用新型中的加强筋20包括相连接第一加强部21以及第二加强部22,其中,第一加强部21呈环形结构,进而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呈横条结构而言,可以提高加强筋20的受力强度和受力范围;第二加强部22沿远离第一加强部21的方向进行延伸,进而可以加强背板10上的多区域和多方向的刚度,以进一步地提高加强筋20的作用范围,使得背板10在同样的厚度下可以明显提升整体刚度;还可以在满足背板10刚度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背板10厚度,可有效降低材料成本,进而可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
59.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背板10,该背板10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
60.具体地,该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背光组件、外框、胶框等组件,其中,背光组件设置于背板10上,并位于背板10和显示面板之间,而外框和胶框可位于背光组件和显示面板之间、或者围绕背板10、背光组件、以及胶框,以对显示模组提高固定和保护的作用。
61.该显示模组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62.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6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板及显示模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