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路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
背景技术:
2.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构筑物;在市政路桥工程中,路基在施工数量、占地面积及投资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道路桥梁上也需要用到路基来为路面铺设提供必要条件,同时承受机车车辆或者路面及交通荷载的静荷载和动荷载,以及将荷载向地基深处传递与扩散;
3.但现有市政路桥专用路基泄洪能力有限,不利于暴雨洪涝时进行泄洪作业,降低专用路基的使用效果;因此,发明一种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包括路基组件、沉降层、承重层、排水组件和连通槽,所述沉降层安装在路基组件的上方;所述承重层安装在沉降层的上方;所述排水组件安装在沉降层和承重层内部的两侧;所述连通槽开设在路基组件内部两侧的下方;下雨时,雨水通过排水槽、排水管道和连通管流入到排水道内,提高专用路基的泄洪能力,有利于暴雨洪涝时及时进行泄洪作业,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效果。
5.所述路基组件包括基土层、排水管道、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所述排水管道设置在基土层的上方;所述第一防护层安装在基土层和排水管道之间;所述第二防护层安装在排水管道的上方;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位于排水管道的上下两侧,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对排水管道进行防护,避免长时间使用排水管道出现损坏的现象,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寿命。
6.优选的,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槽、安装槽和网格板,所述排水槽安装在沉降层和承重层内部的两侧;所述安装槽开设在排水槽的上方;所述网格板安装在网格板的内部;排水槽的上方安装网格板,既能保证雨水正常的流入到排水槽内,又对承重层起到防护作用,避免机动车辆将排水槽的边沿压坏,保证排水组件正常运行。
7.优选的,所述承重层的尺寸与沉降层的尺寸匹配,且承重层的边沿与沉降层的边沿对齐;所述连通槽对称设置,且连通槽的上端与排水管道的内部相通,该连通槽的下端与排水道的内部相通。
8.优选的,所述基土层的尺寸与排水管道的尺寸匹配,且基土层的边沿与排水管道的边沿对齐;所述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的尺寸与排水管道的尺寸匹配,且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用于对排水管道进行防护。
9.优选的,所述排水槽的下端与排水管道的内部相通,且排水槽的下端与承重层的上侧平齐;所述安装槽的直径大于排水槽的直径;所述网格板的尺寸与安装槽的尺寸匹配,且网格板的上侧与承重层的上侧平齐。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1.1.本实用新型的路基组件、排水组件和连通槽的设置,下雨时,雨水通过排水槽、排水管道和连通管流入到排水道内,提高专用路基的泄洪能力,有利于暴雨洪涝时及时进行泄洪作业,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效果。
12.2.本实用新型的路基组件的设置,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位于排水管道的上下两侧,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对排水管道进行防护,避免长时间使用排水管道出现损坏的现象,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寿命。
13.3.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组件的设置,排水槽的上方安装网格板,既能保证雨水正常的流入到排水槽内,又对承重层起到防护作用,避免机动车辆将排水槽的边沿压坏,保证排水组件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路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
18.1-路基组件,11-基土层,12-排水管道,13-第一防护层,14-第二防护层,2-沉降层,3-承重层,4-排水组件,41-排水槽,42-安装槽,43-网格板,5-连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20.实施例:
21.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包括路基组件1、沉降层2、承重层3、排水组件4和连通槽5,沉降层2安装在路基组件1的上方;承重层3安装在沉降层2的上方;排水组件4安装在沉降层2和承重层3内部的两侧;连通槽5开设在路基组件1内部两侧的下方;承重层3的尺寸与沉降层2的尺寸匹配,且承重层3的边沿与沉降层2的边沿对齐;连通槽5对称设置,且连通槽5的上端与排水管道12的内部相通,该连通槽5的下端与排水道的内部相通;下雨时,雨水通过排水槽41、排水管道12和连通管5流入到排水道内,提高专用路基的泄洪能力,有利于暴雨洪涝时及时进行泄洪作业,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效果。
23.本实施例中,路基组件1包括基土层11、排水管道12、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排水管道12设置在基土层11的上方;第一防护层13安装在基土层11和排水管道12之间;第二防护层14安装在排水管道12的上方;基土层11的尺寸与排水管道12的尺寸匹配,且基土层11的边沿与排水管道12的边沿对齐;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的尺寸与排水管道12的尺寸匹配,且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用于对排水管道12进行防护;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位于排水管道12的上下两侧,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对排水管道12进行防护,避免长时间使用排水管道12出现损坏的现象,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寿命。
24.本实施例中,排水组件4包括排水槽41、安装槽42和网格板43,排水槽41安装在沉降层2和承重层3内部的两侧;安装槽42开设在排水槽41的上方;网格板43安装在网格板43
的内部;排水槽41的下端与排水管道12的内部相通,且排水槽41的下端与承重层3的上侧平齐;安装槽42的直径大于排水槽41的直径;网格板43的尺寸与安装槽42的尺寸匹配,且网格板43的上侧与承重层3的上侧平齐;排水槽41的上方安装网格板43,既能保证雨水正常的流入到排水槽41内,又对承重层3起到防护作用,避免机动车辆将排水槽41的边沿压坏,保证排水组4正常运行。
25.工作原理
26.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下雨时,雨水通过排水槽41、排水管道12和连通管5流入到排水道内,提高专用路基的泄洪能力,有利于暴雨洪涝时及时进行泄洪作业,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效果;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位于排水管道12的上下两侧,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对排水管道12进行防护,避免长时间使用排水管道12出现损坏的现象,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寿命;排水槽41的上方安装网格板43,既能保证雨水正常的流入到排水槽41内,又对承重层3起到防护作用,避免机动车辆将排水槽41的边沿压坏,保证排水组4正常运行。
27.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其特征在于:包括路基组件(1)、沉降层(2)、承重层(3)、排水组件(4)和连通槽(5),所述沉降层(2)安装在路基组件(1)的上方;所述承重层(3)安装在沉降层(2)的上方;所述排水组件(4)安装在沉降层(2)和承重层(3)内部的两侧;所述连通槽(5)开设在路基组件(1)内部两侧的下方;所述路基组件(1)包括基土层(11)、排水管道(12)、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所述排水管道(12)设置在基土层(11)的上方;所述第一防护层(13)安装在基土层(11)和排水管道(12)之间;所述第二防护层(14)安装在排水管道(12)的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组件(4)包括排水槽(41)、安装槽(42)和网格板(43),所述排水槽(41)安装在沉降层(2)和承重层(3)内部的两侧;所述安装槽(42)开设在排水槽(41)的上方;所述网格板(43)安装在网格板(43)的内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层(3)的尺寸与沉降层(2)的尺寸匹配,且承重层(3)的边沿与沉降层(2)的边沿对齐;所述连通槽(5)对称设置,且连通槽(5)的上端与排水管道(12)的内部相通,该连通槽(5)的下端与排水道的内部相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土层(11)的尺寸与排水管道(12)的尺寸匹配,且基土层(11)的边沿与排水管道(12)的边沿对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的尺寸与排水管道(12)的尺寸匹配,且第一防护层(13)和第二防护层(14)用于对排水管道(12)进行防护。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41)的下端与排水管道(12)的内部相通,且排水槽(41)的下端与承重层(3)的上侧平齐。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42)的直径大于排水槽(41)的直径;所述网格板(43)的尺寸与安装槽(42)的尺寸匹配,且网格板(43)的上侧与承重层(3)的上侧平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路桥暴雨洪涝专用路基,包括路基组件、沉降层、承重层、排水组件和连通槽;本实用新型中,路基组件、排水组件和连通槽的设置,下雨时,雨水通过排水槽、排水管道和连通管流入到排水道内,提高专用路基的泄洪能力,有利于暴雨洪涝时及时进行泄洪作业,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效果;路基组件的设置,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位于排水管道的上下两侧,第一防护层和第二防护层对排水管道进行防护,避免长时间使用排水管道出现损坏的现象,提高专用路基的使用寿命;排水组件的设置,排水槽的上方安装网格板,既能保证雨水正常的流入到排水槽内,又对承重层起到防护作用,避免机动车辆将排水槽的边沿压坏,保证排水组件正常运行。正常运行。正常运行。
技术研发人员:林齐根 翟建青 黄金龙 高妙妮 姜彤 苏布达 王国杰 王艳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3.16
技术公布日:202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