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属于涉及烹饪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风罩、机头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厨房内的烹饪器具也各式各样,空气炸锅作为烹饪器具中的一种,备受人们关注。
3.当前的空气炸锅中通常采用离心式的导风扇叶将发热管产生的热空气吹向烹饪腔体中以加热食材。为了便于空气炸锅排风散热,提高空气炸锅的安全可靠性,空气炸锅还包括排风罩,排风罩设置有螺钉柱,影响排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风罩、机头组件以及烹饪器具,以提高散热效果。
5.针对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排风罩,适用于烹饪器具,所述排风罩包括排风罩本体、导风墙以及连接部,所述导风墙设置于所述排风罩本体的内腔且沿所述排风罩的周向延展,所述导风墙的侧壁设置有缺口,所述导风墙内腔能够通过所述缺口与外界连通,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机头座体,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导风墙和所述排风罩本体之间,如此通过设置导风墙,避免连接部与散热风流接触而产生风阻,从而提高了散热效果。
7.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导风墙沿所述排风罩的周向平滑过渡,所述导风墙从第一端向第二端沿所述排风罩周向到所述排风罩的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使得导风墙内侧聚风空间沿散热风扇的旋转方向逐渐增大,在散热风扇的驱动作用下,散热风流沿机头组件做离心流动,随着散热风流的聚集,导风墙内侧的聚风空间相应增大,利于散热风流的流动。
8.可选地,所述排风罩还包括挡风墙,所述挡风墙从所述第一端沿所述排风罩的径向向外延展至所述排风罩本体,如此通过设置挡风墙能够防止散热风流经缺口排出的过程中再次回流到导风墙内腔,提高了排风罩的散热效果。
9.具体地,所述缺口沿所述排风罩的周向对应的圆心角δ满足,60
°
≤δ≤120
°
。当圆心角δ小于60
°
时,缺口尺寸过小,散热风流的通风量低,不利用散热风流外流;当圆心角δ大于120
°
时,缺口尺寸过大,散热风流流动过程中噪音较大,且容易传导到前方操作区,不利用改善用户体验。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缺口沿排风罩的周向对应的圆心角δ=90
°
,但不以此为限。
10.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机头组件,所述机头组件包括机头座体和如上所述的排风罩,所述排风罩设置于所述机头座体的下方。
11.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机头组件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机头座体,在垂直于所述机头组件高度方向的投影面上的投影,所述散热风扇
的径向外端所在的圆周位于所述导风墙的径向内侧,且所述第一端到所述散热风扇的径向外端所在圆周之间的距离lr,满足2.5mm≤lr≤5mm。当距离lr小于2.5mm时,导风墙的第一端到散热风扇的径向外端所在圆周之间的距离lr过小,为了避免散热风扇与导风墙两者产生运动干涉,需提高散热风扇的安装精度,从而也就提高了散热风扇的安装难度,提高了机头组件的组装成本;当距离lr大于5mm时,导风墙的第一端到散热风扇的径向外端所在圆周之间的距离lr过大,导风墙的导风效果较差。
12.可选地,所述导风墙沿所述机头组件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导风墙的顶端与所述机头座体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1,满足0≤l1≤1mm。当导风墙的顶端与机头座体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1为0时,即导风墙的顶端与机头座体的底壁密封设置,散热风流不会经导风墙的顶端与机头座体的底壁之间的缝隙外漏,提高了导风墙的导风性。然而,当导风墙的顶端与机头座体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1为0时,需提高导风墙的制造精度和排风罩的组装精度,从而提高为了机头组件的组装成本,不利于机头组件的降本。
13.具体地,所述机头组件还包括内衬,所述内衬设置于所述排风罩的下方,所述导风墙的底端与所述内衬之间的距离l2,满足0≤l2≤1mm。当导风墙的底端与内衬之间的距离l2为0时,即导风墙的底端与内衬密封设置,散热风流不会经导风墙的底端与内衬之间的缝隙外漏,提高了导风墙的导风性。然而,当导风墙的底端与内衬之间的距离l2为0时,需提高导风墙的制造精度和排风罩的组装精度,从而提高为了机头组件的组装成本,不利于机头组件的降本。
14.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风扇包括沿所述烹饪器具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扇叶,所述扇叶的迎风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曲面,所述曲面从所述散热风扇的中部向边缘逆着所述散热风扇的旋转方向弯曲延展。风扇连接件设置于该散热风扇的中部,多个扇叶的沿散热风扇的径向的内端连接于该风扇连接件上,在散热风流做离心运动时起良好的导向作用,降低了散热风扇的风阻,降低散热风扇的运行噪音,提高了用户体验。
15.本公开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和如上所述的机头组件,所述机头组件设置于所述锅体组件的上方。
附图说明
16.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17.图1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图。
18.图2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纵向剖视图。
19.图3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机头组件的爆炸图。
20.图4为图1中机头组件的爆炸图。
21.图5为图4中排风罩和散热风扇处于组装状态的机头组件的结构图。
22.图6为图1中的排风罩第一视角结构图。
23.图7为图6中的排风罩第二视角结构图。
24.图8为图7中的排风罩主视图。
25.图9为图8中排风罩的a-a剖视图。
26.图10为图8中排风罩的b-b剖视图。
27.图11为图1中机头组件的俯视图。
28.图12为图11中机头组件的c-c剖视图。
29.图13为图11中机头组件的d-d剖视图。
30.图14为图13中i圈所指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15为图12中机头组件的e-e剖视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机头组件;
ꢀꢀꢀꢀꢀꢀꢀꢀꢀ
2、锅体组件;
34.11、机头座体;
ꢀꢀꢀꢀꢀꢀꢀꢀ
12、排风罩;
35.13、散热风扇;
ꢀꢀꢀꢀꢀꢀꢀꢀ
14、驱动电机;
36.15、导风扇;
ꢀꢀꢀꢀꢀꢀꢀꢀꢀꢀ
16、加热件;
37.17、保护罩;
ꢀꢀꢀꢀꢀꢀꢀꢀꢀꢀ
18、盖体;
38.19、内衬;
ꢀꢀꢀꢀꢀꢀꢀꢀꢀꢀꢀꢀ
21、外锅;
39.22、内锅;
ꢀꢀꢀꢀꢀꢀꢀꢀꢀꢀꢀꢀ
23、炸篮;
40.111、进风孔;
ꢀꢀꢀꢀꢀꢀꢀꢀꢀ
112、壳体出风孔;
41.121、排风罩本体;
42.122、导风墙;
ꢀꢀꢀꢀꢀꢀꢀꢀꢀ
123、连接筋;
43.124、挡风墙;
ꢀꢀꢀꢀꢀꢀꢀꢀꢀ
125、缺口;
44.126、连接部;
ꢀꢀꢀꢀꢀꢀꢀꢀꢀ
131、风扇连接件;
45.132、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46.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不应被理解为本公开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47.参照图1至图4,本公开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头组件1和锅体组件2,其中锅体组件2具有用于容纳食材的烹饪腔,机头组件1设置于锅体组件2的上方,以能够盖合在锅体组件2上。在烹饪过程中,机头组件1可以盖合在锅体组件2的上方,从而使烹饪腔处于保温状态,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
48.本实施例以空气炸锅为例来详细介绍,但不以此为限,烹饪器具还可以为其他锅具。相关技术中,空气炸锅采用热风加热食材,导风扇叶旋转将发热管产生的热空气吹向烹饪腔体中以加热食材。
49.可选地,空气炸锅可以为翻盖式空气炸锅,此种情况下,机头组件1可以枢转连接在锅体组件2的一侧,如图3所示,但不以此为限,除此空气炸锅还可以为抽屉式空气炸锅(图未示),但不以此为限。
50.具体地,锅体组件2包括外锅21、内锅22以及炸篮23,其中外锅21具有内腔,内锅22设置于该内腔中,内锅22的内腔形成为烹饪腔,炸篮23设置于该烹饪腔内,但不以此为限。为了提高热风的循环速度,炸篮23上设置有通风孔,便于热风通过,但不以此为限。
51.继续参照附图,机头组件1包括机头座体11和排风罩12,该机头座体11设置于锅体组件2的上方,可用作机头组件1的主要承载部件,例如但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机头座体11通
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锅体组件2的一侧,以形成为翻盖式空气炸锅,但不以此为限。
52.排风罩12设置于该机头座体11的下方,例如但不限于,该排风罩12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机头座体11上。
53.作为示例,排风罩12包括排风罩本体121和设置于该排风罩本体121上的连接部126,排风罩12可以通过连接部126连接在机头座体11上。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6可以为螺钉柱,该螺钉柱大致沿机头组件1的高度方向从排风罩本体121向上延伸,但不以此为限。
54.参照图4,为了提高排风罩12的排风效果,排风罩12还包括导风墙122,导风墙122设置于排风罩本体121的内腔且沿排风罩12的周向延展,导风墙122的侧壁设置有缺口125,导风墙122内腔能够通过缺口125与外界连通,上述连接部126设置于导风墙122和排风罩本体121之间,避免连接部126与散热风流接触而产生风阻,从而提高了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位于导风墙122沿排风罩1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称为导风墙122的内腔,但不以此为限。
55.参照图4,为了提高导风墙122的连接可靠性,排风罩12还包括连接筋123,连接筋123连接在导风墙122和排风罩本体121之间。
56.继续参照图3、图4以及图15,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阻,导风墙122沿排风罩12的周向平滑过渡,导风墙122从第一端向第二端沿排风罩12周向到排风罩12的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使得导风墙122内侧聚风空间沿散热风扇13的旋转方向逐渐增大,图15中带弧线的箭头示出了散热风扇13的旋转方向。
57.如此设置,导风墙122呈偏心结构,使得导风墙122内侧的聚风空间沿排风罩12的周向逐渐变化,利于散热风流流动。在散热风扇13(下文描述)的驱动作用下,散热风流沿机头组件1做离心流动,随着散热风流的聚集,导风墙122内侧的聚风空间相应增大,利于散热风流的流动。
58.本实施例中,导风墙122设置为沿排风罩12的周向平滑过渡,具有很好的导风性,避免了散热风流与连接部126接触,也就减少了由于连接部126与散热风流接触而产生的噪声,实现了导风和降噪的双重效果。进一步地,
59.导风墙122设置为从第一端向第二端到排风罩12的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大的曲面,导风墙122内侧聚风空间沿散热风扇13的旋转方向逐渐增大,利于散热风流排出,改善了散热风流的散热效果。
60.本实施例中,导风墙122大致形成为c形,即导风墙12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间隔设置,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形成缺口125,散热风流可以经该缺口125离开导风墙122内腔,以排出排风罩12。
61.参照图6至图9,可选地,缺口125沿排风罩12的周向对应的圆心角δ满足,60
°
≤δ≤120
°
,当圆心角δ小于60
°
时,缺口125尺寸过小,散热风流的通风量低,不利用散热风流外流;当圆心角δ大于120
°
时,缺口125尺寸过大,散热风流流动过程中噪音较大,且容易传导到前方操作区,不利用改善用户体验。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缺口125沿排风罩12的周向对应的圆心角δ=90
°
,但不以此为限。
62.为了防止散热风流经缺口125排出的过程中再次回流到导风墙122内腔,影响散热效果,排风罩12还包括挡风墙124,挡风墙124从第一端沿排风罩12的径向向外延展至排风罩本体121,挡风墙124能够对散热风流起引导作用,从而避免散热风流返流。
63.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阻,排风罩本体121上与缺口125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排风孔,
该排风孔沿排风罩12的周向延伸,如此设置减少挡筋迎风面积,从而降低风阻,改善散热效果,但不以此为限。作为示例,排风孔设置于排风罩本体121的朝向机头组件1和锅体组件2之间的旋转轴一侧,以降低机头组件1的朝向用户一侧(背离机头组件1和锅体组件2之间的旋转轴一侧)的风阻,提高用户体验。
64.除此,挡风墙124还可以设置于第二端,且沿排风罩12的径向向外延展至排风罩本体121。本实施例中,由于导风墙122的第二端与排风罩本体121之间的距离较小,设置挡风墙124的尺寸较小,导致挡风墙124的设置难度增大,也就提高了挡风墙124的设置成本,因此本实施例中选择了第二端省略设置挡风墙124。
65.继续参照图3、图4以及图15,机头组件1还包括散热风扇13,散热风扇13可转动地连接于机头座体11,在垂直于机头组件1高度方向的投影面上的投影,散热风扇13的径向外端所在的圆周位于导风墙122的径向内侧,且导风墙122的第一端到散热风扇13的径向外端所在圆周之间的距离lr,满足2.5mm≤lr≤5mm。当距离lr小于2.5mm时,导风墙122的第一端到散热风扇13的径向外端所在圆周之间的距离lr过小,为了避免散热风扇13与导风墙122两者产生运动干涉,需提高散热风扇13的安装精度,从而也就提高了散热风扇13的安装难度,提高了机头组件1的组装成本;当距离lr大于5mm时,导风墙122的第一端到散热风扇13的径向外端所在圆周之间的距离lr过大,导风墙122的导风效果较差。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导风墙122的第一端到散热风扇13的径向外端所在圆周之间的距离lr=3.5mm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66.参照图13和图14,为了避免散热风流漏风,导风墙122沿机头组件1高度方向延伸,导风墙122的顶端与机头座体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1,满足0≤l1≤1mm,当导风墙122的顶端与机头座体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1为0时,即导风墙122的顶端与机头座体11的底壁密封设置,散热风流不会经导风墙122的顶端与机头座体11的底壁之间的缝隙外漏,提高了导风墙122的导风性。然而,当导风墙122的顶端与机头座体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1为0时,需提高导风墙122的制造精度和排风罩12的组装精度,从而提高为了机头组件1的组装成本,不利于机头组件1的降本。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导风墙122的顶端与机头座体1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1为0.5mm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67.参照图3至图5以及图12至图14,机头组件1还包括内衬19,内衬19设置于排风罩12的下方,导风墙122的底端与内衬19之间的距离l2,满足0≤l2≤1mm。当导风墙122的底端与内衬19之间的距离l2为0时,即导风墙122的底端与内衬19密封设置,散热风流不会经导风墙122的底端与内衬19之间的缝隙外漏,提高了导风墙122的导风性。然而,当导风墙122的底端与内衬19之间的距离l2为0时,需提高导风墙122的制造精度和排风罩12的组装精度,从而提高为了机头组件1的组装成本,不利于机头组件1的降本。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导风墙122的底端与内衬19之间的距离l2为0.5mm为例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68.散热风扇13包括沿烹饪器具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扇叶132,扇叶132的迎风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曲面,曲面从散热风扇13的中部向边缘逆着散热风扇13的旋转方向弯曲延展。
69.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散热风扇13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设置于机头座体11的下方,散热风扇13包括风扇连接件131和沿烹饪器具的周向间隔布置的扇叶132,扇叶132的迎风面的至少一部分为曲面,曲面从散热风扇13的中部向边缘逆着散热风扇13的旋转方
向弯曲延展,例如但不限于,该曲面在垂直于散热风扇13旋转轴方向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呈弧形,但不以此为限。可以理解的是,曲面在垂直于散热风扇13旋转轴方向的投影面上的投影设置为从散热风扇13的中部向边缘沿散热风扇13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弯曲延展呈弧形,但不以此为限。
70.风扇连接件131设置于该散热风扇13的中部,多个扇叶132的沿散热风扇13的径向的内端连接于该风扇连接件131上,在散热风流做离心运动时起良好的导向作用,降低了散热风扇13的风阻,降低散热风扇13的运行噪音,提高了用户体验。
71.参照图13,本实施例中,机头座体11呈壳体结构,在机头座体11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孔111,机头座体11的底壁设置有壳体出风孔112,外界空气经进风孔111进入到机头座体11内腔中,以为机头座体11内的部件降温,然后经壳体出风孔112进入到排风罩12的内腔中,在散热风扇13的作用下排出到外界,以完成机头组件1的降温。
72.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机头组件1还包括驱动电机14,驱动电机14设置于机头座体11,该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向下穿过机头座体11的底壁并延伸至排风罩12的内腔,散热风扇13连接于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以能够通过驱动电机14驱动散热风扇13旋转。
73.本实施例中,机头组件1还包括盖体18,盖体18固定于机头座体11上,例如但不限于,盖体18设置于排风罩12的下方。盖体18能够盖合在锅体组件2的上方,例如但不限于,盖体18的外周边缘能够密封盖合在内锅22的顶端边缘上。
74.为了便于操作者观察烹饪腔中的食材烹饪情况,盖体18可以为透视件,例如但不限于,该盖体18为耐高温玻璃件。
75.进一步地,机头组件1还包括导风扇15,可转动地连接在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导风扇15沿烹饪器具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散热风扇13的下方。作为示例,导风扇15设置于内衬19的下方,通过内衬19将烹饪器具内分隔为散热腔和烹饪腔,散热腔设置于内衬19的上方,由机头座体11和排风罩12等部件围成。烹饪腔设置于内衬19的下方,可以由内锅22围成,但不以此为限。
76.机头组件1还可以包括加热件16,连接于机头座体11且设置于导风扇15的下方,使得导风扇15能够将经加热件16加热的气体吹送入烹饪腔内,以对食材进行加热。
77.可选地,为了提高机头组件1的使用安全性,机头组件1还包括保护罩17,用于将热风组件包裹起来,避免用户与导风扇15或者加热件16意外接触而导致意外,从而提高了机头组件1的使用安全性。作为示例,保护罩17可以为耐高温金属制件,但不以此为限。
78.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79.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80.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81.本公开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