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坩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快速加热冷却的石墨坩埚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公知,现有的石墨坩埚成型模具,只能对模具进行加热,而模具冷却完全是靠自然冷却,冷却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针对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快速加热冷却的石墨坩埚成型模具,通过在上模具和下模具中设置的进油管、出油管和进水管及出水管能对坩埚成型模具实现加热后进行冷却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可快速加热冷却的石墨坩埚成型模具。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可快速加热冷却的石墨坩埚成型模具,包括有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中包括有上模具固定板和上模具缸筒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所述下模具中包括有下模具外壁层和下模具内壁层以及下模具外壁层与下模具内壁层之间形成的环状隔腔;
6.在下模具外壁层的底端设置有下模具固定板,所述下模具固定板与下模具外壁层的底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在所述上模具缸筒中设置有缸筒内腔,上模具缸筒的两侧壁与所述缸筒内腔之间设置有孔槽,在上模具缸筒的左侧壁处设置有上模具进油管和上模具出油管通过孔槽进入所述缸筒内腔;在上模具缸筒的右侧壁处设置有上模具进水管和上模具出水管通过孔槽进入所述缸筒内腔;
7.在所述下模具外壁层的两侧壁与所述下模具内壁层之间设置有孔槽进行连通环状隔腔,在下模具外壁层的左侧壁处设置有下模具进油管和下模具出油管通过孔槽进入环状隔腔,在下模具外壁层的右侧壁处设置有下模具进水管和下模具出水管通过孔槽进入环状隔腔。
8.优选地,在缸筒内腔中设置有上模具过油管分别与位于上模具缸筒外壁对应的上模具进油管和上模具出油管进行连通。
9.优选地,在所述环状隔腔中设置有下模具过油管分别与位于下模具外壁层对应的下模具进油管和下模具出油管进行连通。
10.优选地,所述上模具过油管为纵向轴线上升的螺旋环状管。
11.优选地,所述下模具过油管环绕在下模具内壁层上为纵向轴线下降的螺旋环状管。
12.优选地,所述上模具进油管、上模具出油管与上模具过油管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后用螺栓进行固定。
13.优选地,在所述环状隔腔的顶端设置有下模具封板分别与所述的下模具外壁层和
下模具内壁层的顶部进行焊接密封连接。
14.优选地,所述下模具外壁层与下模具进油管和下模具出油管之间进行焊接密封。
15.优选地,所述下模具外壁层与下模具进水管和下模具出水管之间进行焊接密封。
16.优选地,所述上模具缸筒外壁分别与所述的上模具进油管、上模具出油管、上模具进水管和上模具出水管之间进行焊接密封。
17.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使用新型优点在于:
18.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快速加热冷却的石墨坩埚成型模具,通过在上模具和下模具中设置的进油管、出油管和进水管及出水管能对坩埚成型模具实现加热后进行冷却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可快速加热冷却的石墨坩埚成型模具的主面剖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可快速加热冷却的石墨坩埚成型模具的立体结构图。
21.图中:1-上模具固定板;2-上模具缸筒;3-下模具外壁层;4-下模具内壁层;5-环状隔腔;6-下模具固定板;7-上模具进油管;8-上模具出油管;9-缸筒内腔;10-上模具进水管;11-上模具出水管;12-下模具进油管;13-下模具出油管;14-下模具进水管;15-下模具出水管;16-上模具过油管;17-下模具过油管;18-下模具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2中,一种可快速加热冷却的石墨坩埚成型模具,包括有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中包括有上模具固定板1和上模具缸筒2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上模具固定板1与上模具缸筒2之间还通过安装o型圈进行静密封,以保证上模具固定板1与上模具缸筒2之间的密封性能。
24.在本实施中,请继续参考图1中,在所述上模具缸筒2中设置有缸筒内腔9,上模具缸筒2的两侧壁与所述缸筒内腔9之间设置有孔槽,在上模具缸筒2的左侧壁处设置有上模具进油管7和上模具出油管8通过孔槽进入所述缸筒内腔9;在上模具缸筒2的右侧壁处设置有上模具进水管10和上模具出水管11通过孔槽进入所述缸筒内腔9,在缸筒内腔9中设置有上模具过油管16分别与位于上模具缸筒2外壁对应的上模具进油管7和上模具出油管8进行连通,上模具过油管16为纵向轴线上升的螺旋环状管,其中,上模具进油管7用于进热油,热油进入上模具进油管7时,通过与上模具进油管7连通的上模具过油管16,因上模具进油管7进入缸筒内腔9中是垂直于缸筒内腔9的,当热油逐渐增多时通过纵向轴线上升的螺旋环状管后从上模具出油管8中出油而进行循环。
2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热油进入缸筒内腔9之前,先通过上模具进水管10将水进入上模具的缸筒内腔9中,使之整个螺旋环状的上模具过油管16浸泡在缸筒内腔9的水中,再进行上述实施例中,将热油通过上模具过油管16中循环后将位于缸筒内腔9中的水进
行加热,从而使之上模具进行加热;当上模具需要进行冷却时,热油停止从上模具进油管7中进入,从上模具进水管10中开始进入冷水到缸筒内腔9中,使之原缸筒内腔9中的热水从上模具出水管11中放出, 继续通过冷水的循环后将缸筒内腔9进行冷却而达到上模具的冷却。
26.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图2中,在下模具中包括有下模具外壁层3和下模具内壁层4以及下模具外壁层3与下模具内壁层4之间形成的环状隔腔5,在下模具外壁层3的底端设置有下模具固定板6,其中,下模具固定板6与下模具外壁层3的底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在所述下模具外壁层3的两侧壁与所述下模具内壁层4之间设置有孔槽进行连通环状隔腔5,在下模具外壁层3的左侧壁处设置有下模具进油管12和下模具出油管13通过孔槽进入环状隔腔5,在下模具外壁层3的右侧壁处设置有下模具进水管14和下模具出水管15通过孔槽进入环状隔腔5,在环状隔腔5中设置有下模具过油管17分别与位于下模具外壁层3对应的下模具进油管12和下模具出油管13进行连通,下模具过油管17螺旋的环绕在下模具内壁层4上,下模具过油管17为纵向轴线下降的螺旋环状管。
2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先将水从下模具进水管14中进入到下模具外壁层3与下模具内壁层4之间形成的环状隔腔5中,使水充满整个环状隔腔5中进行浸泡下模具内壁层4壁上螺旋环绕的下模具过油管17,再将热油通过下模具进油管12进入连通的下模具过油管17中,当热油到达底端时,热油从下模具出油管13排出的进行循环,将位于环状隔腔5中的水循环至加热,从而使之下模具进行加热,当需要冷却下模具时,热油停止从下模具进油管12中进入,从下模具进水管14中开始进入冷水到环状隔腔5中,使之原环状隔腔5中的热水从下模具出水管15中放出,继续通过冷水的循环后将环状隔腔5包围的下模具内壁层4进行冷却后而达到下模具的冷却。
28.在本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图2中,上模具进油管7、上模具出油管8与上模具过油管16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后用螺栓进行固定,在法兰与法兰之间安装有四氟垫片进行密封,在上模具缸筒2的外壁分别与上模具进油管7、上模具出油管8、上模具进水管10和上模具出水管11之间进行焊接密封,以保证其上模具的密封性能。
29.在本实施例中,在下模具外壁层3与下模具进油管12和下模具出油管13之间进行焊接密封,在环状隔腔5的顶端设置有下模具封板18分别与下模具外壁层3和下模具内壁层4的顶部进行焊接密封连接,在下模具外壁层3与下模具进水管14和下模具出水管15之间进行焊接密封,以保证其下模具的密封性能。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