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j9九游会真人

文档序号:35692328发布日期:2023-10-11 13:38阅读:7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系带收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系带来固定或束紧物品是一种常见的系带使用方式,其通常用在鞋类、护具等生活用品上,系带运用到鞋底上时,通常需要两只手同时操作系带的两端,才能将鞋帮束紧,速度比较慢,且需要较长时间弯腰下蹲,增加了人体的不适感觉,且传统的系带方式松紧不易调节,系带容易松散。通常的系鞋带方式松紧程度不易调节,使脚背的感觉不好,若要调至松紧适宜的程度需要花一番力气,且传统的鞋带还容易松散,行走时松散的鞋带可能被另一只脚踩着使身体失去平衡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其能够实现鞋带的快速收放,不易松散。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j9九游会真人的解决方案是: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包括底座、卡接在底座上端的轮仓、设在轮仓内的绕线轮、扣合在轮仓上端且与轮仓转动配合的旋盖,且所述旋盖在轮仓上竖直方向的位置可调节,所述轮仓上开设有两个过线通道,所述旋盖和绕线轮之间通过传动盘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盘与所述旋盖连接,所述传动盘包括盘体、设在盘体底部正棘齿圈、设在盘体底部的反棘齿圈,所述正棘齿圈和反棘齿圈同轴设置且正棘齿圈设在所述反棘齿圈的外圈,所述轮仓内设有环形挡圈,所述环形挡圈上设有与所述正棘齿圈啮合的弹性杆,所述绕线轮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反棘齿圈啮合的环形齿圈,所述传动盘具有与所述绕线轮相互啮合及脱离的两种状态,对应的,所述传动盘与所述弹性杆具有相互啮合及脱离的两种状态。
5.优选地,所述环形挡圈的靠近其外缘的部分设置多个所述弹性杆,多个所述弹性杆绕环形挡圈的圆心均匀排布,每个所述弹性杆的一端与环形挡圈固接而其另一端向上倾斜。
6.优选地,所述绕线轮包括同轴设置的绕线部和环形齿圈,所述环形齿圈连接在所述绕线部的顶端,所述绕线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环形挡圈的内径,而所述环形齿圈通过所述环形挡圈与所述反棘齿圈啮合,所述环形齿圈可与所述反棘齿圈啮合配合或脱离配合。
7.优选地,所述绕线部包括用于卷曲系带的筒体、形成于所述筒体两端部的凸缘,所述筒体的侧壁开设有过线通孔,所述过线通孔的轴线与筒体的轴线垂直,所述筒体内设有与所述过线通孔对接的弧形引导槽,所述筒体的下端部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轴线与过线通孔的轴线平行,所述过线通孔和固定孔之间的筒体内壁上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正对的筒体内壁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和限位槽之间构成弯折通道。
8.优选地,所述过线通孔具有设在所述筒体外壁的喇叭状进线口。
9.优选地,所述绕线部上设有两个过线通孔及对应的两个固定孔,每个所述过线通
孔均对接有弧形引导槽,每对过线通孔和固定孔之间均设有弯折通道。
10.优选地,所述绕线轮的顶部设有一对弹性卡头,所述传动盘的中部设有卡接孔,一对所述弹性卡头可与所述卡接孔卡接配合或脱离配合。
11.优选地,所述旋盖内壁设有多个卡接块,所述传动盘的上开设有多个卡接通孔,多个所述卡接块分别卡接在多个卡接通孔内。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在使用时,将鞋带的两端穿设并固定在绕线轮上,需要束缚紧鞋带时,转动旋盖,使得旋盖带动传动盘在轮仓顶部转动,同时,传动盘带动卷线轮转动,卷线轮即进行绕线作业,鞋带随即束紧,需要松紧鞋带时,向上拔出旋盖,使得传动盘与轮仓脱离,传动盘与绕线轮也脱离,绕线轮此时处于自由状态,在鞋带的张力作用下,绕线轮即反向转动,使得鞋带松脱。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的爆炸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旋盖的底面视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盘的结构视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轮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本实用新型绕线轮的底面视图。
20.图8为图6中视图沿a-a方向的截面视图。
21.图9为图6中视图沿b-b方向的截面视图。
22.附图标记说明:1、旋盖;101、卡接块;2、传动盘;201、正棘齿圈;202、反棘齿圈;203、卡接孔;204、卡接通孔;3、轮仓;301、环形挡圈;302、弹性杆;303、齿形块;304、过线通道;4、绕线轮;401、绕线部;4011、筒体;4012、凸缘;4013、过线通孔;4014、喇叭状进线口;4015、弧形引导槽;4016、限位凸起;4017、限位槽;4018、弯折通道;4019、固定孔;402、环形齿圈;403、弹性卡头;5、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包括底座5、卡接在底座5上端的轮仓3、设在轮仓3内的绕线轮4、扣合在轮仓3上端且与轮仓3转动配合的旋盖1,且所述旋盖1在轮仓3上竖直方向的位置可调节,所述轮仓3上开设有两个过线通道304,所述旋盖1和绕线轮4之间通过传动盘2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盘2与所述旋盖1连接,所述传动盘2包括盘体、设在盘体底部正棘齿圈201、设在盘体底部的反棘齿圈202,所述正棘齿圈201和反棘齿圈202同轴设置且正棘齿圈201设在所述反棘齿圈202的外圈,所述轮仓3内设有环形挡圈301,所述环形挡圈301上设有与所述正棘齿圈201啮合的弹性杆302,所述绕线轮4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反棘齿圈202啮合的环形齿圈402,所述传动盘2具有与所述绕线轮4相互啮合及脱离的两种状态,对应的,所述传动盘2与所述弹性杆302具有相互啮合及脱离的两种状态。本实施例的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能够实现鞋带的快速收放,不易松散。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挡圈301的靠近其外缘的部分设置多个所述弹性杆302,多个所述弹性杆302绕环形挡圈301的圆心均匀排布,每个所述弹性杆302的一端与环形挡圈301固接而其另一端向上倾斜,所述弹性杆302上设有与所述正棘齿圈201啮合的齿形块303,当所述正棘齿圈201与齿形块303啮合时,所述传动盘2在轮仓3上可顺时针转动。
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绕线轮4包括同轴设置的绕线部401和环形齿圈402,所述环形齿圈402连接在所述绕线部401的顶端,所述绕线部401的直径大于所述环形挡圈301的内径,而所述环形齿圈402通过所述环形挡圈301与所述反棘齿圈202啮合,所述环形齿圈402可与所述反棘齿圈202啮合配合或脱离配合,当所述正棘齿圈201与齿形块303啮合时,所述环形齿圈402也与反棘齿圈202啮合,传动盘2顺时针转动,其即可带动绕线轮4转动。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部401包括用于卷曲系带的筒体4011、形成于所述筒体4011两端部的凸缘4012,所述筒体4011的侧壁开设有过线通孔4013,所述过线通孔4013的轴线与筒体4011的轴线垂直,所述筒体4011内设有与所述过线通孔4013对接的弧形引导槽4015,所述筒体4011的下端部开设有固定孔4019,所述固定孔4019的轴线与过线通孔4013的轴线平行垂直,所述过线通孔4013和固定孔4019之间的筒体4011内壁上设有限位凸起4016,所述限位凸起4016正对的筒体4011内壁上设有限位槽4017,所述限位凸起4016和限位槽4017之间构成弯折通道4018,本实施例的绕线轮4能够方便快速地固定系带,拆装都极为迅速。优选地,所述过线通孔4013具有设在所述筒体4011外壁的喇叭状进线口4014,喇叭状进线口4014有利于穿线。
28.本实施例的绕线轮4在使用时,将系带的一端由其筒体4011的侧壁通过过线通孔4013穿入筒体4011内,在弧形引导槽4015的引导下系带穿入足够长度,随后将系带的端头插入固定孔4019内,随后向外拉动系带,使得系带的多余部分离开筒体4011内,在拉动过程中调整系带位置使其在弯折通道4018内延伸,置于筒体4011内的系带经过多次弯折和卷曲绞盘完成连接,多次弯折使得系带和绕线轮4紧密结合,向外拉动系带时系带不会脱离绕线轮4,在拆卸系带时,通过过线通孔4013向筒体4011内推动系带,使得筒体4011内具有足够长度的系带,拉动筒体4011内的系带使得系带的端头从固定孔4019中脱离,即可取下系带,本实施例的系带装置用绕线轮4无需对系带进行打结即可连接系带,拆装都极为方便。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绕线部401上设有两个过线通孔4013及对应的两个固定孔4019,每个所述过线通孔4013均对接有弧形引导槽4015,每对过线通孔4013和固定孔4019之间均设有弯折通道4018,如此以实现对系带的两端进行固定。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绕线轮4的顶部设有一对弹性卡头403,所述传动盘2的中部设有卡接孔203,一对所述弹性卡头403可与所述卡接孔203卡接配合或脱离配合,弹性卡头403和卡接孔203卡接配合时,传动盘2可驱动绕线轮4转动,当二者脱离时,所述绕线轮4即恢复自由状态。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盖1内壁设有多个卡接块101,所述传动盘2的上开设有多个卡接通孔204,多个所述卡接块101分别卡接在多个卡接通孔204内。
32.本实施例的旋转式系带松紧调节装置在使用时,将鞋带的两端穿设并固定在绕线轮4上,需要束缚紧鞋带时,转动旋盖1,使得旋盖1带动传动盘2在轮仓3顶部转动,同时,传动盘2带动卷线轮转动,卷线轮即进行绕线作业,鞋带随即束紧,需要松紧鞋带时,向上拔出旋盖1,使得传动盘2与轮仓3脱离,传动盘2与绕线轮4也脱离,绕线轮4此时处于自由状态,
在鞋带的张力作用下,绕线轮4即反向转动,使得鞋带松脱。
3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