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雾化器一般由储液杯、雾化芯以及气道组成。雾化芯包括导液体以及发热体,导液体连通储液杯和设置于气道内的发热体,从而将储液杯内存储的雾化液传导至发热体处,发热体用于对从导液体传导过来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3.雾化芯的口感与使用寿命跟雾化芯中导液体的导液能力和封液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而导液体的导液能力和封液能力取决于导液体的松紧度或致密程度。比如,在导液体的松紧度较松或致密程度较稀疏时,雾化芯中的导液体的导液能力较好,其雾化后产生的烟雾口感好、还原度高且使用寿命也会增加,但是如果过于注重导液体的导液能力,导液体的封液能力就会相对地下降,雾化器容易发生漏液的情况。若在导液体的松紧度或者致密程度较紧密时,导液体的阻液能力就会增强,相对地,雾化液难以流入导液体中,导致导液体的导液能力会下降容易在雾化器工作时发生欠液干烧的现象,影响其使用寿命,口感也会随之下降。因此,无法保证雾化器同时满足不漏液、不干烧以及烟雾口感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旨在实现雾化器能够同时满足不漏液、不干烧以及烟雾口感好的效果。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雾化器,其中,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内围合形成有储液腔;
7.雾化芯,所述雾化芯连接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雾化芯内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雾化腔;以及
8.调压连接件,所述调压连接件包括可变形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可变形部设置在所述储液腔的雾化液内,所述可变形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并围合形成密闭的可变形腔,所述可变形部根据所述储液腔内的气压变化发生形变,以自动调节所述可变形腔的体积。
9.可选的,所述雾化器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可变形腔内的气压p1、所述储液腔内的气压p2以及所述雾化腔内的气压p3均相等,为一个标准大气压p0,并且,所述可变形腔的体积为v;
10.所述雾化器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p3小于所述p0,且随着所述储液腔内的雾化液逐渐减少,所述p2逐渐减小,所述储液腔内的气体传导至所述雾化液的压力随之变小,所述雾化液将变小的压力传导至所述可变形部,所述可变形部则朝向所述雾化液的方向膨胀,所述v因所述可变形部的膨胀而逐渐增大,变为v’,以减小所述p1与所述p2之间的压力差值;
11.所述雾化器停止使用时,所述雾化腔内的气体的气压由所述p3恢复至所述p0,所
述雾化腔内的气体传导至所述雾化液中的压力随之变大,所述雾化液将变大的压力传导至所述可变形部,所述可变形部在其自身反弹力以及变大的压力的作用下朝向所述可变形腔的方向收缩,所述可变形腔的体积则逐渐由所述v’恢复至所述v,所述p2随之逐渐减小,所述p3与所述储液腔内的内压p4之间的压力差值则逐渐增大,直到所述p3与所述p4之间的压力差值大于外界气体从所述雾化腔流入所述储液腔内受到的阻力时,外界气体从所述雾化腔流入所述储液腔内,其中,所述p4为所述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因自身重力而产生的液压与所述p2之和。
12.可选的,所述可变形部的材质为硅胶、橡胶或者塑料;和/或
13.所述可变形部发生形变的气压灵敏度大于1.0百帕;和/或
14.所述可变形腔发生形变的体积为0.01ml~0.1ml。
15.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
16.内筒,为中空贯通状,所述内筒围合形成出气道,所述出气道与所述雾化腔相连通设置;
17.外筒,与所述内筒相连接设置;以及
18.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上,所述内筒、所述外筒以及所述底座围合形成所述储液腔;其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且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地延伸至所述储液腔的所述雾化液内。
19.可选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底座的内壁连接。
20.可选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外筒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的内壁连接。
21.可选的,所述外筒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安装孔,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密封连接于所述外筒上,且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开口朝向所述储液腔的方向,所述可变形部与所述连接部密封连接并覆盖所述空腔的开口,以形成所述可变形腔。
22.可选的,所述外筒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注液孔,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注液塞,所述注液塞包括塞本体、可变形膜和密封件;
23.所述塞本体为所述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注液孔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筒上,且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地延伸至所述储液腔的所述雾化液内;
24.所述可变形膜为所述可变形部,所述可变形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储液腔的所述雾化液内的一端;以及
25.所述密封件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可变形部的一端,所述密封件、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可变形部围合形成有所述可变形腔。
26.可选的,所述外筒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注液孔,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注液塞;
27.所述注液塞包括:
28.塞本体,所述塞本体穿过所述注液孔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筒上,且所述塞本体至少部分地延伸至所述储液腔的所述雾化液内;
29.可变形膜,所述可变形膜连接于所述塞本体位于所述储液腔的所述雾化液内的一端;以及
30.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连接于所述塞本体远离所述可变形膜的一端,且所述塞本体、
所述密封件以及所述可变形膜之间围合形成内腔,所述可变形膜根据所述储液腔内的气压变化发生变形,以自动调节所述内腔的体积。
3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器。
3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调压连接件,且该调压连接件包括可变形部和连接部,可变形部设置在储液腔的雾化液内,可变形部与连接部连接并围合形成密闭的可变形腔,这样,调压连接件的可变形部根据储液腔内的气压变化发生形变,以自动调节可变形腔的体积。即,储液腔内气体的气压变小时,可变形部发生膨胀形变,可变形腔的体积能够随着可变形部的膨胀形变而增大,从而能够增大储液腔内可变形腔所占据的空间,使得储液腔内气体所占据的空间相应减小,从而能够抵消储液腔内变小的气压,保证储液腔内的气压与雾化腔内气体的气压之间的平衡,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则能够顺畅地传导至雾化芯处,从而可以防止雾化芯发生欠液干烧的情况,也能够增加烟雾的口感。并且,储液腔内气体的气压变大时,可变形部发生收缩形变,可变形腔的体积能够随着可变形部的收缩形变而减小,从而减小储液腔内可变形腔所占据的空间,使得储液腔内气体所占据的空间相应增大,也即减小储液腔内气体的气压,雾化腔内气体的气压与储液腔内气体的气压之间的差值则会增大,能够辅助雾化腔内气体快速地向储液腔内进行回气,使得储液腔内气体的气压与雾化腔内气体的气压更快地达到平衡,防止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出现泄漏的情况。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爆炸图;
35.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调压连接件处于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可变形部膨胀形变的示意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调压连接件处于动态平衡的示意图;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爆炸图;
40.图7为图6的纵向剖视图;
41.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注液塞处于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42.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注液塞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注液塞处于动态平衡的示意图。
44.附图标号说明:
45.1、雾化器;
46.110、壳体;120、雾化芯;130、调压连接件;140(140’)、注液塞;
47.1101、内筒;1102、外筒;11021、安装孔;11022、注液孔;1103、底座;1104、出气道;1105、储液腔;1107、间隙空间;
48.1201、雾化腔;1202、雾化芯壳;1203、进液孔;
49.1303、可变形腔;
50.13011、连接部;13012、塞本体;13021、可变形部;13022、可变形膜;1402、密封件。
5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3.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4.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5.如图1-3、5-8、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器1,雾化器1可以应用于电子烟领域;当然,本实施例中雾化器1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医疗、美容等领域,在本技术中并不进行限制。
56.该雾化器1包括:壳体110、雾化芯120以及调压连接件130。
57.壳体110内围合形成有储液腔1105;雾化芯120连接于壳体110内,且雾化芯120内设有与储液腔1105连通的雾化腔1201;调压连接件130包括可变形部13021和连接部13011,连接部13011与壳体110连接,可变形部13021设置在储液腔1105的雾化液内,可变形部13021与连接部13011连接并围合形成密闭的可变形腔1303,可变形部13021根据储液腔1105内的气压变化发生形变,以自动调节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
58.本实施例中,在向储液腔1105内注入雾化液后,储液腔1105内的空间并未完全被雾化液填充,即雾化液的液面与储液腔1105的顶部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空间1107,换言之,该间隙空间1107内没有雾化液。
59.具体实施时,向储液腔1105内注入雾化液后,整个雾化器1会通过密封结构进行密封,并在雾化器1密封完成后,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就会与外界大气压相等,这样,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在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和外界大气压之间相平衡的作用下,不会从储液腔1105内泄漏。本实施例中,可变形部13021设于储液腔1105的雾化液内,并位于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的液面下。
60.上文中,所谓的储液腔1105内的气压实际是指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在雾化器1处于运输或未使用等初始状态时,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与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保持平衡,此时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保持相对不变的状态,为初始体积v。
61.所谓的“可变形部13021根据储液腔1105内的气压变化发生形变,以自动调节可变
形腔1303的体积”是指:在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变小时,比如:储液腔1105内因雾化液不断被消耗而导致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体积增大,而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总量不变,此时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则会随着变小,这样,可变形部13021在可变形腔1303的气压与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之间的压差作用下会发生形变,且由于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大于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使得可变形部13021会朝向间隙空间1107的方向凹陷,即可变形部13021会发生膨胀,可变向腔1303的体积则会增大。由于可变形腔1303为密闭空间,在可变形腔1303内的气体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若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因可变形部13021发生膨胀形变而变大时,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则会随之减小。反之,若在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变大时,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因可变形部13021(即可变形部13021朝向可变形腔1303的方向凹陷)发生收缩形变而变小,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则会随之增大。
62.此外,在可变形部13021不断膨胀形变的过程中,由于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因可变形部13021发生膨胀形变而变大,使得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的空间会被可变形腔1303不断挤压,导致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的空间不断变大,此时,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体积则会被不断压缩,即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体积减小。这样,在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若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体积不断减小时,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则会随着增加,也即,当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变小时,可变形部13021会发生膨胀形变,从而通过增大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来挤压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的空间,使得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体积被不断压缩,以此抵消间隙空间1107内变小的气压值。反之,当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变大时,可变形部13021会发生收缩形变,从而通过减小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来增加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的空间,使得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体积增大,以此抵消间隙空间1107内变大的气压值。
63.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调压连接件130,且该调压连接件130包括可变形部13021和连接部13011,可变形部13021设置在储液腔1105的雾化液内,可变形部13021与连接部13011连接并围合形成密闭的可变形腔1303,这样,调压连接件130的可变形部13021根据储液腔1105内的气压变化发生形变,以自动调节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即,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变小时,可变形部13021会发生膨胀形变,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能够随着可变形部13021的膨胀形变而增大,从而能够增大储液腔1105内可变形腔1303所占据的空间,使得储液腔1105内气体所占据的空间相应减小,从而能够抵消储液腔1105内变小的气压,保证储液腔1105内的气压与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之间的平衡,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则能够顺畅地传导至雾化芯120处,从而可以防止雾化芯120发生欠液干烧的情况,也能够增加烟雾的口感。并且,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变大时,可变形部13021会发生收缩形变,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能够随着可变形部13021的收缩形变而减小,从而减小储液腔1105内可变形腔1303所占据的空间,使得储液腔1105内气体所占据的空间相应增大,也即减小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与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之间的差值则会增大,能够辅助雾化腔1201内气体快速地向储液腔1105内进行回气,使得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与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更快地达到平衡,防止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出现泄漏的情况。
64.在一个实施例中,雾化器1处于如运输或非使用等初始状态时,可变形腔1303内的
气压p1、储液腔1105内的气压p2以及雾化腔1201内的气压p3均相等,为一个标准大气压p0,即p1=p2=p3=p0,只有满足p3=p2=p1的气压关系,才能满足雾化器1在初始状态时不漏液,这样,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与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保持平衡,防止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出现泄漏的情况。这里,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即为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并且,在雾化器1处于初始状态时,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为初始体积v,本实施例中可变形腔1303的初始体积v为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与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p1平衡后的体积。
65.如图3和4所示,雾化器1处于使用状态时,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小于标准大气压p0,且随着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逐渐减少,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逐渐减小,储液腔1105内的气体传导至雾化液的压力随之变小,雾化液将变小的压力传导至可变形部13021,可变形部13021则因储液腔1105内气体变小的压力与可变形腔1003内的气压p1之间的压差而朝向雾化液的方向膨胀,即可变形部13021朝向间隙空间1107的方向凹陷。这样,在可变形腔1303内的气压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可变形腔1303内气压的体积v因可变形部13021的膨胀变形而逐渐增大,变为v’,以减小p1与p2之间的压力差值,从而抵消储液腔1105内减小的气压p2,保证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与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之间的压差平衡,也即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与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之间的压差不会随着雾化液的减少而减小,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就能够在该压差作用下,持续不断地提供至雾化芯120,以供雾化芯120加热雾化,从而可以防止雾化芯120发生欠液干烧的情况,提高雾化芯120的使用寿命,也能够增加烟雾的口感。
66.雾化器1停止使用时,雾化腔1201内的气体的气压由p3恢复至外界的标准大气压p0,雾化腔1201内的气体通过雾化芯120传导至雾化液中的压力随之变大,雾化液将变大的压力传导至可变形部13021,可变形部13021在其自身反弹力以及雾化腔1201内的气体传导过来的变大的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朝向可变形腔1303的方向收缩,此时,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则逐渐由v’恢复至初始体积v,以减小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则随可变形腔1303增大后的体积v’的减小而减小。此时,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与储液腔1105的内压p4之间的压力差值则逐渐增大,直到上述压力差值大于外界气体从雾化腔1201流入储液腔1105内受到的阻力时,外界气体从雾化腔1201透过雾化芯120流入储液腔1105内,以向储液腔1105的间隙空间1107内回气(如图5所示),保证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与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相平衡,防止漏液。其中,储液腔1105的内压p4为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因自身重力而产生的液压与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之和。
67.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1存在两个平衡状态,其一为动态平衡,其二为静态平衡。
68.所谓动态平衡是指:雾化器1处于使用状态时,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随着吸食的过程而减小,此时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p0。而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不断被消耗,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体积也会不断减小,此时储液腔1105内未填充雾化液的空间,即间隙空间1107的体积则会不断增大,在间隙空间1107内的气体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若间隙空间1107的体积增大,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则会减小,此时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则会随着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的减小而减小。在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若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p1减小,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则会增大(通过可变形部13021朝向间隙空间1107的方向凹陷,实现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
的增大),换言之,随着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不断消耗,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则会不断膨胀,即从初始体积v膨胀至v’,从而抵消储液腔1105内减小的气压p2,保证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与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之间的压差平衡,也即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与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之间则形成动态平衡,从而能够保证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持续不断地向雾化芯120供给,防止雾化芯120发生欠液干烧的情况,提高雾化芯120的使用寿命。
69.所谓静态平衡是指:当雾化器1停止使用时,随着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逐渐恢复为1个标准大气压p0,于是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和储液腔1105的内压p4之间的压力差值变大。而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压力p3的变化通过雾化芯120传导到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中,雾化液又将该压力的变化(即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恢复至标准大气压p0时的压力变化)传导到可变形部13021,可变形部13021感应到储液腔1105内雾化液传导过来的压力变大,加之可变形部13021原本就有恢复原状的意愿,于是可变形部13021会在自身反弹力以及变大的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发生自主收缩。这样,储液腔1105内未填充雾化液的空间内气体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即在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间隙空间1107的体积变大,间隙空间1107内气体的气压则变小,也即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减小;而且,由于雾化液的体积也因不断消耗而减小,则雾化液因其在储液腔1105内的重力而产生的液压也会相应下降,这样,在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p2和雾化液的液压均减小的情况下,储液腔1105的内压p4也会减小,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与储液腔1105内的内压p4之间的压力差值则会进一步增大,当该压力差值达到临界点的压力值时,雾化腔1201内的气体则会向储液腔1105内回气,即外界的气体通过雾化腔1201进入到储液腔1105内,此时可变形腔1303、储液腔1105以及雾化腔1201之间形成静态平衡,从而可以防止漏液。这里,临界点的压力值为外界气体从雾化腔1201流入储液腔1105内时受到的阻力,该阻力由雾化芯120中的导液体的松紧度或致密程度决定。
70.需要说明的是,可变形部13021发生收缩形变所起的作用是辅助外界的气体通过雾化芯120向储液腔1105内回气,而不是外界的气体直接先向储液腔1105内回气,导致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逐渐增大,可变形部13021则在储液腔1105增大的气压作用下自动收缩。所谓回气,就是指外界气体从雾化腔1201穿过雾化芯120以及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并补充至间隙空间1107内的过程。
71.在可变形腔1303、储液腔1105以及雾化腔1201之间形成静态平衡后,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p1、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体p2以及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之间的关系为p3>p2>p1。需要说明的是,p3与p2的压差,来自于雾化芯120中的导液体对回气的阻力、储液腔1105内所剩雾化液在液面高度位置所产生的重力对回气的阻力这双重阻力的影响下,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p3与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体p2之间形成的压差。而p1与p2的压差,来自于初始状态下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p1与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体p2之间的压差、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体p2的压力变化以及可变形部13021自身的收缩能力。因此,p1的出厂设置小于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通常为1个标准大气压。
72.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雾化器1为出厂设置的状态时,其实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储液腔1105内气体的气压以及雾化腔1201内气体的气压均为1个大气压,此时为了防止漏液,通过雾化芯120中的导液体压紧储液腔1105与雾化芯120之间的通道,从而达到
防止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出现泄漏的情况。
73.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变形部13021发生形变的气压灵敏度大于1.0百帕,即当可变形腔1303内气体的气压p1与储液腔1105内的气压p2之间的压差大于100帕时,可变形部13021则会发生收缩或者膨胀。这里,(p1-p2)>100帕时,可变形部13021发生膨胀,且可变形部13021发生膨胀形变的体积与(p1-p2)的数值成正比;(p1-p2)<100帕时,可变形部13021发生收缩,可变形部13021发生收缩形变的体积与(p1-p2)的数值成反比。
74.而可变形腔1303发生形变的体积为0.01ml~0.1ml,换言之,可变形腔1303发生收缩或者膨胀的体积为0.01ml~0.1ml。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发生形变的体积”的指:用户每抽吸一次雾化器1,可变形部13021发生膨胀变形后,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增大,可变形腔1303增大的体积为0.01ml~0.1ml,即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由初始体积v增大到v’的数值为0.01ml~0.1ml,其中,v’的最小值为0.01ml,v’的最大值为0.1ml。
75.本实施例中,可变形腔1303发生形变的体积优选为0.01ml~0.05ml。
76.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变形部13021的材质为硅胶、橡胶或者塑料等软质弹性材料,由于软质弹性材料才能够满足可变形部13021发生形变,以使可变形部13021能够进行自由膨胀和收缩。
77.可选地,软质弹性材料还可采用其他具有弹性的软质材料,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78.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10包括:内筒1101、外筒1102以及底座1103。
79.内筒1101为中空贯通状,内筒1101围合形成出气道1104,出气道1104与雾化腔1201相连通设置;外筒1102与内筒1101相连接设置,底座1103连接于外筒1102和内筒1101上,内筒1101、外筒1102以及底座1103围合形成储液腔1105;其中,连接部13011与壳体110的内壁连接,且连接部13011至少部分地延伸至储液腔1105的雾化液内。
80.具体地,为了便于加工,外筒1102和内筒1101为一体成型。
81.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13011与底座1103的内壁连接。
82.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13011与外筒1102靠近底座1103的一端的内壁连接。
83.结合图1至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外筒1102靠近底座1103的一端设置有与储液腔1105连通的安装孔11021,连接部13011穿过安装孔11021并密封连接于外筒1102上,且连接部13011上开设有空腔,空腔的开口朝向储液腔1105的方向,可变形部13021与连接部13011密封连接并覆盖空腔的开口,以形成可变形腔1303。
84.具体地,连接部13011的形状与安装孔11021的形状相适配。比如:安装孔11021为圆孔,连接部13011为柱状结构,以便于将柱状结构的连接部13211从安装孔11021塞入至储液腔1105内。上述列举只是本技术的其中一种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孔11021还可以为方孔或者其他形状的孔,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85.另外,连接部13011沿其自身的轴向上开设空腔,该空腔为一端开口、一端闭合的结构,且空腔的开口朝向储液腔1105的方向,以便于可变形部13021固定连接于空腔的开口处,连接部13011与可变形部13021形成的可变形腔1303位于储液腔1105内,从而使得可变形部13021能够根据储液腔1105内的气压变化发生形变,以自动调节可变形腔1303的体积。
8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外筒1102上设置安装孔11021的方式,连接部13011穿过安装孔11021并密封连接于外筒1102上。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连接部13011直接安装在外筒1102上,如:连接部13011连接于外筒1102靠近底座1103的一端的内壁上,
且连接部13011上开设有空腔,空腔的开口朝向储液腔1105的方向,可变形部13021与连接部13011密封连接并覆盖空腔的开口,以形成可变形腔1303。
87.当然,在连接部13011与底座1103的内壁连接时,安装孔11021也可设置在底座1103上,或者,连接部13011直接与底座1103位于储液腔1105内的壁面相连接,在此并不进行一一赘述。
88.本实施例中,可变形部13021套设在连接部13011位于开口处的外周,并与连接部13011的外周密封连接,这样,可变形部13021与连接部13011的空腔之间就能够形成体积可调的可变形腔1303。
89.结合图6至10所示,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外筒1102上还开设有与储液腔1105连通的注液孔11022,雾化器1还包括注液塞140,注液塞140包括塞本体13012、可变形膜13022和密封件1402;
90.塞本体13012作为上述连接部13011,连接部13011穿过注液孔11022并可拆卸地连接于外筒1102上,且连接部13011至少部分地延伸至储液腔1105的雾化液内;
91.可变形膜13022作为上述可变形部13021,可变形部13021连接于连接部13011位于储液腔1105的雾化液内的一端;
92.密封件1402连接于连接部13011远离可变形部13021的一端,密封件1402、连接部13011以及可变形部13021围合形成有可变形腔1303。
93.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注液塞140,将连接于连接部13011位于储液腔1105的雾化液内的一端的可变形膜13022作为可变形部13021,使得注液塞140内形成有上述的可变形腔1303,从而使雾化器能够同时满足不漏液、不干烧以及烟雾口感好的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的描述,在此并不进行赘述。
94.需要加雾化液时,可以通过拔出注液塞140以打开注液孔11022(未图示),并通过注液装置向雾化腔1201内添加雾化液,待注液完毕后,再将注液塞140塞住注液孔11022即可。
95.另外,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5所示,外筒1102上还开设有与储液腔1105连通的注液孔11022,雾化器1还包括注液塞140’,该注液塞140’连接于外筒1102上,并堵塞上述的注液孔11022,以在储液腔1105内的雾化液消耗完后,可通过注液塞140’打开注液孔11022,并从注液孔11022处向储液腔1105内填充雾化液。
96.当然,为了使雾化器1能够达到更好地防干烧和防漏液的效果,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图5中的注液塞140’也可设置成如图9示例中的结构,即注液塞140’包括:
97.塞本体13012,塞本体13012穿过注液孔11022并可拆卸地连接于外筒1102上,且塞本体13012至少部分地延伸至储液腔1105的雾化液内;
98.可变形膜13022,可变形膜13022连接于塞本体13012位于储液腔1105的雾化液内的一端;
99.密封件1402,密封件1402连接于塞本体13012远离可变形膜13022的一端,且塞本体13012、密封件1402以及可变形膜13022之间围合形成内腔(该内腔等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可变形腔1303),可变形膜13022根据储液腔1105内的气压变化发生变形,以自动调节内腔的体积。
10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具有可变形腔1303的连接部13011,同时设置具有内
腔的注液塞140’,这样,连接于连接部13011上的可变形部13021能够变形,同时连接于注液塞140’的塞本体13012上的可变形膜13022也能够变形,使得可变形腔1303和内腔的体积均可以进行调节,调节过程和原理同上述的可变形腔1303调节的原理,具体不再一一赘述。
101.在一个实施例中,雾化芯120包括雾化芯壳1202以及设于雾化芯壳1202内的导液体(图中未示出),雾化芯壳1202的一端与内筒1101密封连接,雾化芯壳1202的另一端与底座1103密封连接,且导液体围合形成雾化腔1201,雾化芯壳1202的壳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1203,进液孔1203沿雾化芯壳1202的周向间隔设置,储液腔1105与进液孔1203相连通。
102.在其它实施例中,如果未设置雾化芯壳1202,仅仅设置有内筒1101和外筒1102,内筒1101直接延伸至底座1103处,那么导液体设置于内筒1101内,导液体围合形成雾化腔1201,内筒1102靠近导液体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1203,进液孔1203沿雾化芯壳1202的周向间隔设置,储液腔1105与进液孔1203相连通。
10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器1。由于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0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