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田间捕虫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田间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为常见害虫,严重影响到作物的健康生长,容易造成产量下降,因此需要用到捕虫器进行害虫防治,将捕虫器结合对应的诱芯将整套捕虫器插入田内,一般利用插杆将捕虫器固定于稻田的外围或田埂位置,通过改变插杆插入稻田的深度或插杆穿过捕虫器上的套环冒出的长度,使得捕虫器的底端与作物叶尖齐平。
3.对于采用诱芯的捕虫器,其主要由外壳体、内网罩、进入口,诱芯放置框等部件构成,如专利号为202021228428.9提出的一种捕虫器,其包括外壳体、内网罩以及诱捕槽体,外壳体的下端为开口设置,内网罩的下端为开口设置且上端开设有进入口。目前的此类捕虫器均存在着不便于对害虫收集的问题,在收集害虫的时候,有些害虫并没有死,会在收集的时候飞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田间捕虫装置,通过在捕虫仓中设置压板,可以将害虫压入到储虫仓进行收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田间捕虫装置,包括捕虫器及用于支撑所述捕虫器的支架,所述捕虫器包括捕虫仓及螺纹连接在所述捕虫仓下端的储虫仓,所述捕虫仓的内部连接有可移动至所述储虫仓中的压板,所述压板的顶部固定有用于带动压板上下移动的连杆,所述捕虫仓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连杆相匹配的通孔。
6.进一步的,所述捕虫器还包括:进虫口和诱芯放置篮;其中,所述进虫口连通在所述捕虫仓的边部,所述诱芯放置篮连接在所述储虫仓的底部。
7.进一步的,所述进虫口包括:外锥斗及位于所述外锥斗内部的内锥斗;其中,所述外锥斗的顶端与所述捕虫仓相连通,所述内锥斗的底面与所述外锥斗的地面相连接。所述诱芯放置篮包括:筒体、篮体及盖子;其中,所述筒体的上端连通在所述储虫仓的底部,所述篮体固定在所述筒体的内部,所述盖子螺纹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下端。所述外锥斗的顶端与所述捕虫仓的内壁设置为平齐结构,所述筒体的上端与所述储虫仓的底部设置为平齐结构。
8.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带有地脚针的底盘及固定在所述底盘顶部的支杆;所述捕虫器通过连接组件安装在所述支杆的上端。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一和连接板二;其中,所述连接板一固定在所述支杆的上端,所述连接板二固定在所述捕虫仓的边部,所述连接板一和连接板二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勾和连接槽;其中,所述连接勾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一的顶部,所述连接槽开设在所述连接板二的表面,所述连接槽套接在所述连接勾上。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本实用新型中将捕虫器分成捕虫仓和储虫仓,并在捕虫仓中设置可移动至储虫仓中的压板,在收集害虫时,通过连杆向下推动压板,可以将捕虫仓中未死的害虫压死在储虫仓中,避免在收集的时候飞出,方便了害虫的收集。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捕虫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捕虫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诱芯放置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田间捕虫装置之一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本实用新型田间捕虫装置之二的结构示意图;
18.图8为本实用新型压板移动至储虫仓中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捕虫器;101、捕虫仓;102、储虫仓;103、压板;104、连杆;105、通孔;2、支架;201、底盘;202、支杆;203、连接板一;204、连接板二;205、连接件;206、连接勾;207、连接槽;3、进虫口;301、外锥斗;302、内锥斗;4、诱芯放置篮;401、筒体;402、篮体;403、盖子。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田间捕虫装置,本装置由支架和捕虫器构成。主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捕虫器不便于对进行害虫收集的问题,其采用的是放置诱芯的方式进行诱捕害虫,然后通过压板进行收集害虫,避免在收集时害虫飞出。具体如下。
22.如图1-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的捕虫器1由捕虫仓101、储虫仓102、压板103、连杆104构成。
23.其中,储虫仓102螺纹连接在捕虫仓101的下端,方便储虫仓102的拆装,也可以将捕虫仓101、储虫仓102的内部构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用于收集害虫。常态下,压板103位于捕虫仓101的内侧上部,连杆104的下端固定在压板103的顶部中心处;收集害虫时,通过连杆104下压压板103,可以将压板103推送至捕虫仓101中,如图8所示的。从而将捕虫仓101中未死的害虫压入储虫仓102中,将其压死。
24.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连杆104的移动,在捕虫仓101的顶部开设有与连杆104相匹配的通孔105,用于放置连杆104。
25.作为优选的,捕虫仓101、储虫仓102采用透明塑料制成,利于直观的查看害虫收集的情况。
26.对于捕虫器1的基础部件还包括:用于害虫进入到捕虫仓101中的进虫口3和用于放置诱芯的诱芯放置篮4。具体的,进虫口3连通在捕虫仓101的边部,诱芯放置篮4连接在储
虫仓102的底部。通过放置在诱芯放置篮4中的诱芯散发出气味,将害虫引入到捕虫仓101。
27.具体的,进虫口3包括:外锥斗301及位于外锥斗301内部的内锥斗302。其中,外锥斗301的顶端与捕虫仓101相连通,内锥斗302的底面与外锥斗301的地面相连接。通过外锥斗301和内锥斗302的设置,可以防止捕虫仓101中害虫飞出。
28.诱芯放置篮4包括:筒体401、篮体402及盖子403。其中,筒体401的上端连通在储虫仓102的底部,篮体402固定在筒体401的内部,盖子403螺纹连接在筒体401的下端,方便将诱芯放置在篮体402中,同时便于诱芯的气味散发至捕虫仓101、储虫仓102中。
29.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外锥斗301、筒体401阻碍压板103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将外锥斗301的顶端与捕虫仓101的内壁设置为平齐结构,筒体401的上端与储虫仓102的底部设置为平齐结构。
30.在使用的时候,将捕虫器1安装在支架2上,通过支架2将其放置在田间。如图4所示的,其示出的是捕虫器1的一种安装状态,为一组捕虫器1配置一组支架2。再如图7所示的,其示出的是捕虫器1的另一种安装状态,为一组支架2配置多组捕虫器1。对于捕虫器1的安装方式不限定于此,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支架2上呈竖向再设置多组捕虫器1。
31.具体的,上述支架2由带有地脚针的底盘201及固定在底盘201顶部的支杆202构成,捕虫器1通过连接组件安装在支杆202的上端,便于对捕虫器1的支撑。地脚针可以插入到田地中,底盘201可以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整体稳定性。作为优选的,底盘201可以设置成网状结构,利于减轻整体重量,方便拿持移动。另外,可以将支杆202设置为可调节高度结构,便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捕虫器1的高度。对于可调节高度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已被大量公开,在此不作赘述。
32.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捕虫器1和支架2之间的安装,在本实施例中将捕虫器1通过连接组件安装在支架2上。具体如下。
33.如图5和图6所示的,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板一203和连接板二204。其中,连接板一203固定在支杆202的上端,连接板二204固定在捕虫仓101的边部,连接板一203和连接板二204之间通过连接件205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板一203和连接板二204的设置来限制住捕虫器1的位置,并通过连接件205来固定住。
34.在另外一侧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挂钩、挂环来安装捕虫器1。
35.具体的,连接件205包括:连接勾206和连接槽207。连接勾206固定在连接板一203的顶部,连接槽207开设在连接板二204的表面,连接槽207套接在连接勾206上。
36.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勾206设置为l型结构,其呈竖直状态固定在连接板一203的顶部,在安装连接板二204时,将连接槽207套在连接勾206的外部,然后拉动连接板二204,使得连接槽207的边缘卡在连接勾206中,进而对连接板二204进行固定,从而对捕虫器1进行固定,方便了捕虫器1的拆装。
3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